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价值重建
2013-08-15杨筱柏
赵 霞, 杨筱柏
(1.石家庄铁道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 工会,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是引导人们行动的风标,是支撑社会的稳定器,是具有高度融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会核心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包括社会主义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历史观、社会观等多项内容,蕴涵社会理想、社会信念、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准则的基本取向。它们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导,坚持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过程中完成。惟其如此,才能保证乡村文化未来发展的走向和价值归依,才能保证重建后的乡村文化真正成为新时期乡村发展的精神力量。
由于当下我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一统”格局的局面被打破,各种非主流甚至与“主流”相左的东西也便逐渐从隐伏走向台面。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科学界的理论研究与思想解读或者过于深刻,或者过于流俗,抑或只做官话文章与表面文章,从而与大众的真实社会心态存在距离,其结果使得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话语体系上缺失了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仍然延续传统方法进行精神领域的教化功能,却忽视了人们已经变化了的思想现实,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上层象征与民众的文化实践出现了疏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被悬浮起来。再加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重组和分化,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和资源占有模式被打破,“农民群体发生急剧的分化与变迁,造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举止的旧、混、新三者共存的现象”。[1]尽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形塑在当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严酷的形势,但仍然要坚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势地位,应在乡村文化创新中彰显其文化品格,并保持其在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统领地位。
一、以理论创新来强化整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不得不承受着严苛的考验和严酷的挑战。为此,必须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和理论形象,努力增强其对普通民众的文化亲和力和价值感召力,最终使其面对其他意识形态时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新的意识形态体系,丰富和发展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和观念创新。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没有放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构架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权威。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这一科学论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内在逻辑、重塑文本权威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首先,树立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形象,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旗帜和灵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既规范着社会生活,也引导着文化价值。在当前农村社会,农民群众大多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并根据自己的观念而不再根据“从众意识”对事物做出判断。他们在吸收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把输出者的文本或话语标准当作自己的标准,更多的时候是看领导干部的言行是否一致。事实上,领导干部“说一套做一套”,贪污腐败等问题导致不少农民群众在动摇对执政党的信心和信任的同时也开始怀疑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有些地方的农村发生群体性事件都与此相关。因此,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威,必须树立农村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
其次,结合农村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在当代中国农村,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农村当地的社会实际和农民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采用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当地语言来阐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通俗易懂、富有生命力的新理论,使广大农民真正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而带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创新,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到高一级的程度。
最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系权威。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4]在当代中国农村,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社会变迁被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农民生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重大变化。着眼于这些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一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态势下我们党执政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崭新创造,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以人为本塑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理论武装的前提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的重点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但是近年来,真正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只是少数专业学者,普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较少,能够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的人员更是微乎其微,相当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真正含义并没有弄清楚,张冠李戴甚至是错误地引用。这种现象在乡村地区更为严重。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深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5]使大部分农民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从根本上重塑应有的文本权威。
首先,站在先进文化的立场,为农民解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6]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即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思想。因此,站在先进文化的立场解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融入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其深入人心。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乡村社会重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充分关注和维护人的利益,增强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与人们的利益需求相脱节,“弥散在空气之中”无法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也就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动权的重塑,就要正确回答和反映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映和表达农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通过突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广大农民自主表达意见的权力,充分挖掘普通民众的言论、观点和行为所反映的利益需求。引导广大农民理解幸福的真正意义,培养他们获取幸福的合理方式,并使之自觉投身于追求幸福的实践之中。只有充分关注和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反映和回应他们的现实呼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最终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和认同。
最后,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重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意识形态建设要获得成功就不能把意识形态局限在少数人的学术圈子,就不能停留在口头宣传上,必须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把意识形态变成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制度而融合到日常生活中。”[7]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融入社会生活,使人们在实践中去感知和领悟,才能以更灵活、更长远的方式和更强大的精神动力持久地实现着社会教化和整合功能。因此,形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就必须转向关注农民的生活实践,进入农民的日常生活,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作用。要努力推动意识形态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完善乡规民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明村镇的示范作用,使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等核心元素转化为社会文化要素资源,不断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打造重塑乡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
首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当前,无论是城市社会还是乡村社会,都存在着多种社会思潮同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力图主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的现象。若想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种冲突与矛盾,关键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机制。通过对话,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发展“内耗”,找到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契合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本质是开放和富有活力的,可以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对话和交锋发展起来。对话不只是一种工作方式,实质上体现了对意识形态规律的遵循。通过建立对话机制,在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建造一个观念阐释、意愿展现、诉求表达的平台与渠道。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在科学鉴别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规范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成分和理性元素,坚决取缔那些不健康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成分,从而使自己得到一种补充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形成一个可以让新兴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意识形态体系,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容乃大”的目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政治亲和力和理论感召力;同时,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魅力征服非主流意识形态,使其与马克思主义走向同构。需特别指出的是,对话机制只适用于愿意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话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对决意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不可能建立对话机制的,必须理直气壮地与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其次,改进宣传方法和宣传手段,提高农民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自觉认同的效果。宣传方式、方法决定着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在传统乡村社会,对农民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单一,而宣传过程中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和空洞呆板的叙述形式又使得意识形态的文化形象呈现出遥远虚无的目标期许,人为疏远了与广大农民的思想距离,导致其曲高和寡难以进入广大农民的关注域。“老式的宣传方法是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已毫无用处。”[8]在日益开放的乡村社会,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不能靠强制性的堵、卡、压的方法,而是需要依靠引导。因此,在农村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切近群众生活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态度,缓慢而自然地渗透到农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熏陶,并作为行动准则。[9]其改善的路径必须“从局限于做报告、读报纸向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段转变;由习惯于依赖单一行政手段向遵循文化自身规律转变;由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向贴近群众的需要转变;由立足于对人的教育改造向对人的关心理解转变。”[10]同时,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借助新闻媒体工具扩大政治影响。要加强信息披露,提供对待农民群众普遍关心而又敏感的问题的批判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对人们的感受和体验、理解和运用,增强意识形态宣传的感染力。
最后,在乡村社会培育传播意识形态的高素质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统治阶级,为了确保本阶级的思想占据统治支配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乡村社会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除了各级教育、文化、新闻出版机构的从业人员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工作人员也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工作人员虽然并不直接从事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但是直接面对农民群众,他们对民众的思想和言行具有很大程度的示范效应,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最直接的领导者和执行者。邓小平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11]“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12]一般而言,整体素质较高和有良好形象的工作人员所进行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容易使农民群众接受和认同。因此,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塑造党员干部的精神世界,只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才能要求群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此外还要构建有效的吐故纳新机制和资源吸纳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上清醒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从而在实践的拓展中有效地去叙述、解释、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使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1]沙莲香.中国人素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40.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18.
[5]胡锦涛.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2.
[6]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26.
[7]王晓升.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主导地位的几个策略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6):45.
[8]列宁.论社会主义[A]//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7.
[9]孟轲.略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面临的时代挑战与科学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09(4):5-8.
[10]王桂兰.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理念更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6-149.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3,17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