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柞蚕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3-08-15刘霞
刘 霞
(巴中市农业局蚕业管理站,四川 巴中 636000)
柞蚕是人类驯养的经济类昆虫,因喜食柞树叶 (俗称青杠叶)而得名,由于放养在山野,故又称野蚕或天蚕、山蚕,茧可缫丝,主要用于制造柞丝绸。柞蚕原产于中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现日本、印度、朝鲜等国有少量柞蚕,仅限于科研运用。中国柞蚕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在我国除辽宁、河南、黑龙江等省养殖外,在西南片区仅通江县陈河柞蚕种场放养柞蚕,对柞蚕品种进行继代繁育,也是四川省唯一的柞蚕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单位。
1 资源现状
全市有柞林近66666.67hm2(通江县4万多hm2、南江县2万多hm2),通江县目前可直接放养的柞林有6666.67hm2,主要集在陈河乡。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省曾规划大邑、通江县等发展柞蚕,通江县因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柞林资源丰富、繁育的柞蚕品质优良,而成为全省唯一的柞蚕繁育饲养基地,近年来,一直从事柞蚕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继代繁育、保存等工作。
为搞好柞蚕品种资源保护,柞蚕种场一直锲而不舍,在单位财力十分紧张的特殊情况下,坚持对柞蚕品种的优选优育,提纯复壮。现保育的川06、川08、通江、河33、辽2、秋2等6个优良柞蚕品种,具有单产高 (0.5kg蚕卵产茧3万粒以上),微粒子病率低 (母种为0,原种为2‰以下),抗病力强 (发病率低于 1%),健蛹率高(98%以上),蛹体大 (单粒平均8.5g,最大为11g以上),茧层厚 (单粒2g以上),一化二放等优势特点,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种茧远销河南、辽宁等柞蚕区,深受蚕农喜爱。2013年已完成母种茧保种1.6万粒,原种茧保种1.5万粒。
2 发展前景
2.1 发展优势明显
2.1.1 柞林资源丰富,饲养环境适宜。通江有适宜饲养柞蚕的柞林4万hm2,主要柞树品种为丛生蒙古栎,偶有麻栎、榆栎等品种。柞树叶富含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等成分,柞蚕喜食。通江县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层肥沃,柞林地多在15度以下,既适宜柞林的生长,又适宜柞蚕的生长。
2.1.2 柞树用途广泛,林地综合价值高。柞蚕生产是现有柞林的再利用,不与农业多种经济作物争地、争资源,不需人工的大规模栽植培育。柞树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耐砍伐、生长速度快、管理易于接受等特点。修剪的柞树枝条,还是银耳等食用菌生产的上等原材料。柞木可烧制杠炭,柞树皮去外层粗皮,晒干或煅灰可成中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收敛止泻之功效。
2.1.3 良繁体系健全,放养保育技术成熟。通江县柞蚕种场成立于1958年,从事保种、选育工作已58年,隶属通江县农业局,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职工23人,是我省确定的唯一的柞蚕遗传资源保护单位,主要从事柞蚕品种资源继代繁育、提纯复壮,为蚕农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服务。蚕种场有通过确权的柞林面积1000hm2,年生产柞蚕能力120万粒。场内形成有一套成熟的制种、检验、放养的良繁技术体系,有防病、防鸟、防害的配套设备和先进经验。种场的柞蚕品种保育工作和柞蚕品种质量多次得到省农业厅、省蚕业管理总站、西南大学、河南、辽宁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2.1.4 单一的卖方市场。现保育的川06、川08、通江、辽2、秋2、河33等6个品种,具有一化二放,微粒子病率低,抗逆、抗病力强,健蛹率高,全茧量、茧层率、出丝率高等特点。柞蚕茧市场价每千克 (120粒)售价50元,柞蚕蛹45~50元/kg,柞蚕丝38~40万元/t,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日本、印度、韩国等,四川南充、广元部分县(区)近年也多次前来种场考察柞蚕资源,研究、探索柞蚕的开发利用,
2.2 产品附加值高
柞蚕是中国的特色产业之一,是部分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其副产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柞蚕、蛹、蛾、卵在食品加工业、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作用十分突出。
2.2.1 柞蚕丝。具有强力、耐酸碱、耐热、绝缘、通气、吸湿等特点,可生产降落伞、防弹背心、高级绝缘布。柞丝绸具有坚韧强牢、轻柔薄软、色泽柔和、优美绚丽、穿着舒适等优点,市场声誉极高,很受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喜爱,畅销世界。
2.2.2 柞蚕蛹。富含高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高于猪、牛、羊、鸡蛋等,柞蚕蛹提取的免疫活性物质可治疗乙型肝炎,治愈率达90%,并有强抗癌作用。蛹内富含核酸、保幼激素、抗菌肽,对治疗糖尿病、癫痫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方面极具疗效。
2.2.3 柞蚕蛾。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特别是雄蛾食用可以补肝益肾,强精健体,药用可有效治疗阳痿、白浊、尿血、溃疡等病症,以雄蚕蛾为主要原料,加入通过浸蒸的红景天、人参、黄花、枸杞子、伏苓、蜂蜜等天然原料提取液,经科学调配、贮存、冷冻生产工艺而制成柞蚕雄蛾酒,产品具有抗疲劳、免疫调节的保健作用。
3 制约因素
3.1 缺乏国家政策扶持,建设无总体规划
通江柞蚕长期缺乏国家鼓励和扶持政策,目前资源利用率低,种质资源保护困难,生产条件技术装备原始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低。由于没有总体规划,柞蚕生产采用传统的放养技术,柞林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柞坡处于低产低效状态,造成大量柞林资源浪费、经济效益差,行业发展与创新缺乏后劲。
3.2 保种经费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
一直以来,省、市、县对柞蚕的保护和科研投入几乎为零,一些科研课题、品种改良,基本上都是在单位自我积累的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艰难地向前进行,工作仅限于保种和继代繁育,没有规模、没有科技含量,也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产业化难以实现,在国际柞蚕行情纯粹的卖方市场中没有占据市场先机,没有形成带动山区农民致富的拳头产业。
3.3 柞蚕从业人员面临着技术断层
由于通江柞蚕种场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多年来,虽然在柞蚕资源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单位性质和地势偏远等问题,人员无法流动,养老保险全缴付比例高、缴纳困难,职工工资待遇低、积极性差,新人不愿意去,场里没有一个正规的专业技术人才,老的技术员知识无法更新。长期以来,场里只有2~3名在实践中自我摸索和外地专家到种场来指导时言传身教学到的一些制种、放养技术的老技术员,且人员结构趋于老龄化,都在50岁左右,制种技术人员和技术极为匮乏。
3.4 自我封闭,传统落后
在柞蚕生产中,一直保护和放养的6个蚕品种,仍然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品种,除了提纯复壮进行继代繁育外,几乎是50年没变,如果再不引进新品种进行杂交、复壮更新,品种将面临着退化的危险。而且放养只限于传统技术,劳动强度大;引进和推广新蚕品种和学习外地经验少,省力化程度不高。
4 发展规划
4.1 总体目标
以通江县柞蚕种场为核心养殖区,辐射带动涪阳、新场等乡 (镇),改造柞林13333.33hm2,达到1000户农户饲养柞蚕,年养蚕卵2500kg,产茧100万kg,蚕农户均收入4万元,产值4000万元以上,蚕蛹、蚕蛾、蚕丝等附产物深加工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4.2 分步实施
4.2.1 第一阶段。整合全市蚕业系统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开发柞蚕种场确权的近1000hm2柞林,采取租赁、承包柞林,扩大放养规模。最大年生产能力可达120万粒,生产柞蚕茧1万kg,产值达50余万元。
4.2.2 第二阶段。以种场为核心。辐射带动涪阳、新场等乡 (镇),改造柞林6666.67hm2,扩大养殖规模,养殖农户达500户,户平收入4万元,总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4.2.3 第三阶段。通江县开发柞林13333.33hm2,柞蚕养殖户1000户,年产茧100万 kg,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引进一家龙头收购企业,采取合作方式对蚕茧实行保护价收购,并探索蚕蛹、蚕蛾、绢丝等深加工,柞蚕业总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若开发全市近66666.67hm2柞林,可就地转移劳动力2万人,实现年柞蚕总产值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