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底洞镇现代蚕桑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出成效
2013-08-15李要君
李要君
(珙县人民政府蚕桑管理办公室,四川 珙县 644501)
珙县底洞镇紧紧抓住国家蚕桑“东桑西移”和宜宾市十万亩蚕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超前思维,主动作为,创新思路,真抓实干,牢固树立“着眼市场建基地、集中连片上规模、政策扶持重投入、依托龙头带农户”的发展理念,突出自身特色,彰显区域优势,用更实的举措强基础,更大的力度求突破,更新的理念谋发展,更足的干劲抓落实,把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来培育,科学规划以楠桥村为中心的2000hm2现代蚕业经济观光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倾力打造天府蚕业重镇。
1 区位优势
底洞镇位于珙县中南部洛浦河畔,距珙县县城34km,东与兴文县周家镇接壤,西靠珙县仁义乡、下罗乡,南接珙县玉和乡,北邻珙县珙泉镇、长宁县双河镇,洛浦河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136.706km2,辖27个村151个农业社和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有林地面积6867hm2,森林覆盖率46%。境内山峦重叠,是典型的山区场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400~1100m,无霜期 329d,年均降雨 1154.0mm,年均气温17.6℃,年均日照1035.3h,属全国低日照地区。
底洞镇辖区内有2个蚕茧站,栽桑养蚕历史悠久,镇党委、政府以蚕桑为特色农业第一支柱产业,镇、村干部和农户对蚕桑生产发展积极性高,蚕业优势明显,是宜宾市6667hm2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建设核心区域之一,宜宾市确定的现代蚕桑万亩亿元产值示范区。2012年,全镇已建成“一步成园”高产桑园1300hm2,实现发种17850盒,产茧722.9t,平均单产40.5kg,蚕业综合产值4585万元,蚕茧质量、单产均居全市前茅。
2 工作进展
2.1 制定发展规划
为抓好万亩亿元产业示范区建设,镇政府抽调人员,深入村社搞调查研究,结合底洞镇实际,按照上级相关要求,制定了《珙县底洞镇现代蚕桑万亩亿元产值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将万亩亿元蚕桑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在12个村,65个村民小组,参加示范的蚕农1615户,其中,核心示范区域为:楠桥村、白合村、景阳村、芭蕉村、德惠村,带动盐井村、石洪村、顶古村等7个村,目前这12个村有桑园1300hm2,其中投产桑园723hm2,计划到2015年示范区域的桑园面积达到1733hm2,其中投产桑园1333.3hm2以上。
示范园区的建设内容。桑园基地,养蚕设施(蚕房、蚕台、蚕架、共育室等);蚕桑生产机械(桑枝条伐条机、桑叶切碎机、小蚕共育的升温、补湿器等现代农业机械);基础设施 (蚕区公路、桑田和入户便道、防旱减灾所需的机电提灌、水池、水窖、石漠化治理等);蚕农居住环境改造(住房、院坝的美化、绿化、改厨、改厕等)。
建设目标。桑园基地1733hm2,计划新栽一步成园桑400hm2,其中2013年167hm2,年发种量达到40000张,其中2013年达到2100张,年产茧量达到1750t,其中2013年达到850t,桑园地综合开发1467hm2,其中2013年达到800hm2,生产桑枝条16000t,可年生产桑枝食用菌1200万袋;其中2013年生产桑枝食用菌100万袋,产鲜菇150万kg,蚕沙菌渣2300t。2013年该示范区综合产值达到1.1亿元,其中,蚕业综合产值达到9800万元,其它收入1200万元。
2.2 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示范区建设的顺利推进,镇党委、政府成立以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专人具体负责,与智溢茧丝绸公司的技术人员组成专业队伍,负责动员、指导、确保全镇蚕桑生产有序发展,做到人员、责任、经费三落实。
2.3 深化蚕业科技
2.3.1 抓示范带动,促全面发展。打造以楠桥村为中心,辐射白景村、芭蕉村、盐井村万亩蚕业经济圈,并取得显著成效:楠桥村在全市率先开展多批次滚动养蚕、工厂化养蚕,年养蚕达8批次。成功试养天然黄白彩茧,发展桑下种植白磨芋、黑土豆、紫红苕等特色农作物,开展桑园行间套养土鸡,利用桑枝条成功培植桑枝食用菌,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全镇群众科技兴蚕的积极性。
2.3.2 抓科技普及,提高单产质量。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科技兴蚕作为蚕桑生产的主要措施来抓。在县蚕桑办的指导和县智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从三冬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消毒防病全过程,采取分段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指导等多种形式,让蚕农真正掌握科学养蚕技术。室外蚕棚普及率达76%,小蚕共育率达100%,纸板方格蔟普及率达100%;在芭蕉村顺利召开全县自动化上蔟现场会,全面推广多批次滚动养蚕,自动化上蔟等蚕业新技术,蚕农养蚕数量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单产质量提高。
2.3.3 整合政策优势,加快示范区基础建设。整合农田水利、新村建设、扶贫开发等各种政策,加快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蚕农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在百合村实施美好新村建设,在楠桥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在芭蕉村实施聚居点建设,在同义、盐井村实施扶贫新村建设,在百合、楠桥、芭蕉实施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工程建设等,在示范区域共计新建水泥路15km,标美路2.5km,硬化蚕区生产和农户入户便道100km,水窖水池300余口,改造蚕农居住环境1500户,新建标准蚕房5760m2,其中工厂化养蚕厂房1500m2,新建工厂化共育室500m2,2012年冬2013年春新栽一步成园桑133.3hm2,全镇2012年冬以来共计投入万亩亿元蚕业示范园区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通过各渠道资金的投入,示范区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示范区蚕桑产业的发展。
2.4 明确目标奖惩
2.4.1 桑园发展。蚕桑任务在6.7hm2以上的村,联系村干部、支书、主任等,每人交纳栽桑任务保证金200元,完成任务的退还保证金,并奖励保证金的3倍,未完成任务不退还保证金,并惩保证金双倍。栽桑6.7hm2以下的,每667m2补助工作经费5元,6.73hm2以上的,每667m2补助工作经费8元,集中成片6.73hm2以上的,每667m2补助工作经费15元。栽桑任务6.7hm2以上的村,在村办公经费中浮动2000元,完成任务对等奖励,未完成任务,扣除办公经费。
2.4.2 蚕业生产。产茧10t以上的村,村支书、主任、联系村干部,蚕业领导小组成员和茧站正副站长每人交纳500元蚕桑生产保证金,完成任务对等奖励,未完成任务保证金转作蚕桑生产发展基金。同时,把蚕桑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纳入镇对村“三个文明”考核,明确目标任务和奖惩办法,调动广大镇村干部的积极性。
2.5 政策扶持配套
2.5.1 科技推广。新建蚕棚60m2以上,柱子贴磁砖,除公司补助外,镇政府每间补助500~1000元;新建标准化共育室,一个补助2000元;自动化上蔟示范,每盒种补助50元;桑枝食用菌,每袋补助0.1元。
2.5.2 桑园发展。新栽桑农户每亩交蚕桑生产发展资金50元,由智溢公司每667m2提供桑苗1000株、尿素15kg。集中成片6.7hm2以上的,2013年经政府、智溢公司和县蚕桑办检查验收合格后,镇政府每667m2补助农户100元。对重点地段,政府制定了特殊补助政策,并与农户签订。
3 建设成效
3.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到2012年,全镇已建成桑园1300hm2,实现发种17850盒,产茧722.9t,平均单产40.5kg,主产村蚕业综合产值2750万元,加上新区蚕桑村,全镇蚕业经济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实现1000万元以上的村1个 (楠桥村),200万元以上的村3个 (百合村、芭蕉村、德会村),100万元以上的村2个 (景阳村、石洪村);200万元以上的社1个 (楠桥1社);100万元以上的社5个 (楠桥2、5、6社,白合3、4社);新建成室外蚕棚100间,共育室20间,生产桑枝食用菌22万袋,实现产值220余万元;计划2013年新栽桑133.3hm2,2013年万亩亿元示范区的蚕茧产量可望超过850t,桑园套种800hm2,栽培桑枝食用菌100万袋,桑枝条可达1.5万t,蚕沙、菌渣可达2300t,可望实现万亩亿元示范园区建设目标,为打造天府蚕业重镇迈出坚实的步伐。
3.2 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示范区通村水泥路硬化率达100%,公路社社通,百合、楠桥入户便民路硬化率达100%,芭蕉村达50%,修通百合到楠桥、楠桥到芭蕉的蚕业产业环线;建成芭蕉、盐井集中供水工程,百合村集中供水工程正在施工中,80%的农户修建了微型水窖,农村安全饮水率达100%;沼气池建设得到全面普及,适宜农户沼气池普及率达80%;建成了百合、芭蕉、盐井农民健身广场,村村配备图书室,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百合村、楠桥村、芭蕉村、同义村、盐井村新农村建设亮点突出,建成一批具有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3 特色产业亮点纷呈
3.3.1 蚕业科技全市领先。在全市率先开展多批次滚动养蚕,年养蚕达8批次;小蚕共育率达100%,室外蚕棚、自动化上蔟全面普及;利用桑枝条成功栽植桑枝食用菌,建成了楠桥、芭蕉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桑园行间套种磨芋、蔬菜、黑红苕、黑花生、黑玉米等,桑下养鸡,桑园综合开发促蚕农增收效果明显。
3.3.2 银珠新村建设成效显著。建设楠桥银珠新村,全村桑园面积达到230hm2,已建成室外蚕棚200间、共育室12间,室外蚕棚普及率达95%,小蚕共育率达100%。鼓励蚕农室外蚕棚多户联建,推行工厂化养蚕模式,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楠桥村2012年实现发种3650盒,产茧157t,单产达43kg,蚕桑综合产值1181.9万元。实现200万元以上的社1个,100万元以上的社3个。以蚕业为支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镇政府年投入资金50万元,打通了楠桥到白合、楠桥到芭蕉的蚕业产业公路4km,投入资金100万元,硬化了南风公路3.5km。统一规划、统一风格,实施了省级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风貌整治工程,该村建成微水窖170口、沼气池310口、垃圾池220口,做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公路社社通、便民路户户通。基本实现了“家有沼气池、户有垃圾池、门前便民路、共享饮水池”,农户走上宽敞路、喝上干净水、住上整洁房,为建设“蚕业银珠新村”打下坚实基础。
4 继续推进
4.1 重宣传动员
进一步强化宣传动员工作,使蚕农认识到蚕桑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特殊地位和发展优势,树立蚕农坚定发展蚕桑的信心。
4.2 重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蚕桑基地建设,以重点村社和养蚕大户为基础,积极培育优质蚕茧示范基地,使蚕桑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提高蚕桑生产的规模化。
4.3 重科技支撑
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的力度,实施科技兴蚕战略,重点推广多批次、滚动养蚕,自动化上蔟,机剪桑条等养蚕新技术,以提高单产质量,促进蚕农增产增收。
4.4 重投入保障
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今后,我镇将拿出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村、重点社、专重户政策扶持和奖励,以此推动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计划到2015年在全镇建成5个银珠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