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
2013-08-15李玉凤
李玉凤,陈 磊
(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河北联合大学一贯注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阶段的管理、导师队伍建设、论文阶段的管理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合理政策导向,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我校取得的一批重大学术成果中,80%有硕士研究生的参与。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率达97.6%。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的有关规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目标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但具体到不同专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贯彻这一指导方针,真正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学校,具体做法也不相同,各有特色。现将我校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和实践加以总结,以便和其他兄弟院校切磋探讨。
一、加强课程阶段的管理
研究生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阶段两个大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各个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课程阶段主要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培养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管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
(一)不断规范和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育人平台和质量保障体系,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2]。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依据和准绳,是学位条例在我校的具体实施细则,同时体现出我校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我校曾先后9次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培养制度和课程体系,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优化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保证研究生用于自学与科学研究的时间,使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同相关学院一起针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和改进,使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与学科发展和需求相适应,使课程从整体上更注重实际应用。在逐步探索完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都力求体现出我校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在2002年版的培养方案中强调了厚基础,强化计算机、外语教学,并对专业基础及专业课进行了调整。鉴于目前在各高校的本科教育中,英语和计算机的学习比重较大,学生已具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在2006年修订和制订培养方案时,则强调扩宽知识面,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适当减少了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教学的学时、学分,使研究生选课的比重向专业课倾斜。同时拓宽选修课的比例,鼓励硕士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选课。在2010年修订和制订培养方案时,则将学术报告作为必修环节引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方案,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趋于规范化。2012年全面修订(制定)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一律按一级学科制订或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无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建议按一级学科制订或修订培养方案。要体现出分类指导的原则,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既要有所区分,又要兼顾专业学位人数较少的特点。并明确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补修课程要求。
(二)不断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管理
第一,执行任课教师遴选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每学期第十六周,由研究生秘书上报研究生下一学期开课计划表,研究生学院则对其上报人员按规定进行审查,审查不合格者需要上报学院重新选派;每两年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优秀任课教师的评选工作,2008年评选出研究生优秀任课教师12人,有利于充分调动研究生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坚持教学检查制度。我校(实行具有导师资格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具备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各学院、部门的负责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次,每次听课不少于1学时)成立了由各个学科组成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硕士生导师或任课教师组成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组,不定期抽检、督导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及时解决、处理;建立研究生评教系统,研究生网上查成绩时,只有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后,成绩才能显现,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其借鉴,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灵活安排课程教学。许多院校对研究生开课条件都做出了规定。我校研究生开课条件为选课人数大于5人或满足本专业人数的1/3,但有些专业或方向录取人数在4人以下,甚至极个别专业和方向只录取1人,面对这一情况,不能按条件要求取消该课程,但如按照计划学时授课的话,不仅增加学校的开支,而且不一定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这样的课程我们则根据实际需求规定学时数,以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为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使任课教师更好的熟悉教材,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在授课形式上,打破专业界限,整合相关课程资源。
(三)结合实际,制定培养计划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本科专业的差别,个人兴趣的差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个人特点和兴趣制定人性化的培养计划,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研究和研究兴趣的培养[3]。培养计划严格要求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既体现出研究方向和课题的需要,又体现出研究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鼓励跨专业选修课程。
(四)加强课程建设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所以应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力度[4]。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目的等方面都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教学应更加注重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加强工程能力和实验能力。在逐步探索完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都力求体现出我校研究生的培养特色。2002年7月,研究生学院会同计算机教研室部分教师专门组织了“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课题研究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2004年9月,召开了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研讨会,与会者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推进课程建设,从2008年开始实行研究生教改立项的申报工作,涵盖了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培养模式、创新能力、质量保障等方面。合校后2011年在项目研究内容上又增加了导师队伍建设、招生模式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项目负责人的学科类型也从原来的工学、文学、理学、经济学增加到医学、管理学等学科。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导师的专业素质、学术品格、教风学风和道德修养对研究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素质和能力[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6]。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为了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我校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训工作。严格审核导师资格申报材料,按照选聘指导教师程序进行遴选,并对新获得导师资格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学习研究生培养的有关制度、文件。实行导师日志制度,不定期的检查或抽查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从而确保研究生导师质量。
第二,实行导师组制。这样既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又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吸取各家之长,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实行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查制度。对具有导师资格的研究生导师审查其科研经费和课题情况。以保障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对于指导工科研究生的导师,要求其要有项目或课题,经费要达到生均1万元。
第四,加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工作。实行导师资格审查制度和导师日志抽查制度。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要求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了解自己所带研究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他们按照自己的特点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导师要学会带研究生,要学会挤时间,经常过问研究生的成长和学习;改变指导方法,进一步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从2008年开始,每两年开展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2008年我校共计评出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22名,有效促进了导师队伍的建设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学位论文阶段的阶段管理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标志,它一方面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另一方面又要求由研究生独立完成[7]。因此,我校在论文阶段,建立研究生与导师见面制度,要求导师和研究生每周见几次面,就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和探讨;实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开展论文中期检查工作、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和论文“盲审”制度,以便对研究生论文阶段实行监控管理。
第一,完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建立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考核小组至少由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组成,评审小组应就研究生所选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量大小等问题进行评审,考察选题报告是否合格,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对不合格的开题报告,教研室要严格按程序重新组织开题。
第二,开展论文中期检查,切实实现全程监控。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和健康状况三个方面。考核小组对此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并就论文题目问题,如涵盖内容、工作量大小、其表现特色和着重点等问题加以把关。对经考核不符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条件者,限期改正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第三,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论文预答辩是答辩前的一次综合审查,一般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由学院或系组织进行,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在工作量、论文(设计等)创新性、研究(设计等)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设计等)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论文写作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审查,并提出论文修改及答辩的具体指导意见。论文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确保论文答辩质量。
第四,继续推进和健全“盲审”及学术不端检测制度。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用随机抽取20%以上的研究生匿名送审的方法,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对所有的在职研究生采用匿名评审的方法。自2009届毕业生开始引入清华大学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要求所有的研究生在预答辩之前需接受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全文的文字复制比低于20%视为合格,如果全文的文字复制比超过20%,允许修改论文再检测1次,全文的文字复制比仍超过20%,研究生继续修改论文、延期答辩;如果全文的文字复制比超过20%仍坚持申请答辩的,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专家认定其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最终结果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第五,要求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各学科培养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规范管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之前,至少在公开刊物上或与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公开学术会议论文集中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含一篇),硕士生应为第一、二作者(若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应为导师或导师组成员),且发表的学术论文应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且以河北联合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实行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有效带动了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
四、营造学术氛围
研究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往往依托于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学术、技术上的交流、研讨有利于研究生及时跟踪科技发展的趋势,扩展思路,激发创新思维,弥补研究生知识面的不足,是获取实际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以及最新科技成果的有效捷径[5]。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校每两年举办一次“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建立研究生和导师学术报告制度和博士报告制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内容为文体活动和研究生论坛,研究生论坛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知名人士讲座。围绕培养方式、治学方法、科研道德、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综合性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人士,到校内开展学术报告或讲学活动。2、校内导师讲座。可结合本学院的学科特色,邀请我校导师就学术研究前沿课题以及如何搞好科研等问题,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做专题讲座。3、在读或毕业研究生讲座。以展示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目的,在读研究生之间开展课题讲座,或邀请优秀毕业生做如何创新、创业等经验报告。研究生学术报告制度就是各专业研究生就其研究的课题作报告;导师学术报告制度就是研究生指导教师就其研究的方向作报告;博士报告制度就是我校博士学位获得者就其就读专业作报告。这些举措的开展,我校的学术气氛得到了提升。
五、结束语
经过学校、学院等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学校于1998年开始与中科院、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跻身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行列。目前,我校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以及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1] 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常宝英.关于优化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2).
[3]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 李卓玲.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6,(10):76-77,80.
[5] 彭熙伟,耿庆波,王晓平.两年学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
[6] 李红霞,肖西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实践.长沙矿山研究院建院50周年院庆论文集,2006.
[7]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