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并院校公共政治课改革问题
2013-08-15何新生
张 涛,何新生
(河北联合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河北唐山063009)
新合并院校在管理体制、人员整合、文化重组等多方面需要加强,其中作为教学改革组成部分的公共政治课改革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覆盖全校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院校的实质性合并进程,是摆在新合并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这比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政治课教学改革具有更加深刻和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课改革对于新合并院校的意义
首先,公共政治课教学和相关教育的改革能够促进合并院校的教学整合。高校合并的关键性步骤在于实质合并,而整合教学活动是实质合并的基本方面,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中只有公共政治课具有全校范围内的覆盖性,所以整合这类课程是教学整合工作的基本内容。形式多样、风格一致的公共政治课是特定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实现形式。
其次,公共政治课教学和相关教育的改革能够促进新合并院校的文化整合。在院校合并的过程中,机构、人员的合并容易实现,而情感文化的合并和重塑则相对比较困难,全新的能够被广大师生员工真正接受认可的校园文化需要在继承传统,凝练新风中锻造。公共政治课是很好的创造和传播新校园文化的平台,因为此类课程能够为任课教师和各个专业学生提供碰撞、交流的机会,在大规模的师生多元互动过程中可以产生并传播新兴的校园文化。
第三,公共政治课教学和相关教育的改革能够促进新合并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整合。公共政治课作为全体学生的必选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传统阵地,是新合并综合性大学整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新合并院校面临各方面工作的重新合并与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短时期内唤起广大师生对新学校的情感共鸣,凝聚思想、鼓舞干劲,而公共政治课正是推动这个过程的有效抓手。
最后,公共政治课教学和相关教育的改革能够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政治课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共识:在内容上全面而系统地提升公共政治课的教学深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为课程主架,在现有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扩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在形式上注重研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授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案,使相关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对年轻人思维与行为方式产生实质性影响,进而使高等教育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二、新合并院校公共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把“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作为行动方针之一,大规模的院校合并成为近十几年来高校发展的典型模式。许多合并院校在体现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管理混乱,文化离散”等弊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新合并院校的公共政治课进行恰当合理的改革是解决学校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新合并院校的公共政治课存在的问题能够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公共政治课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二是对于新合并组建的院校来讲特有的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进程不断推进,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知识更新迅速,信息来源广泛而便捷。这对关乎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领域教育的公共政治课形成了巨大挑战,同时,教师的传统权威在信息平行供给的条件下受到严重冲击。具体而言,目前高等教育公共政治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缺乏兴趣,认为学习公共政治课的意义不大;教师授课困难,书本上的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为了保持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生硬灌输思想的情况等等。
对于合并组建的院校来讲,实质性合并进程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治课存在不同于一般院校所特有的一些问题,具体包括:学校面临合并的多方面工作,往往对公共政治课整合的关注不够,只把工作停留在原来学校的政治课组织结构、教研机构和师资简单合并的层面;缺少重新设计和统筹新的学校公共政治课教学思路的宏观方案,在教学风格形成和教学模式建设方面具有自发性特征;面临多校区办学的学校,公共政治课师资使用和相关日常管理仍旧分散等等。
三、推进新合并院校公共政治课改革的对策
在对公共政治课进行全面改革的形势下,新合并院校要抓住机遇,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促进学校的实质性合并进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在教学重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校的政治课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以“中西马”为教学内容,通过公共政治课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转型期的大背景和社会观念多元化的条件之下,人的价值观念都有一种不自觉的迷失,对自己所追求的价值或者人生终极价值的空白,造成了信仰和理想方面的缺失。确立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是高校公共政治课的基本功能之一,面对多元化的思想观念环境,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应对手段全方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具体而言就是以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西方哲学和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公共政治课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而促使学生自觉产生基本的信念、理想和信仰。要全面把“中西马”关于终极价值追求的观点和思想介绍给学生,杜绝标签化的评判,让学生自主甄别、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而确立起主体真正认同的信念和信仰。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保障各种理论以平行的关系进入到青年学生的知识体系中,通过辅以各种社会实际情况的介绍,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在众多理论中优中择优的面貌确立主导地位。最终确立大学生自己个性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生目标,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实现目标创造条件,形成青年人为国家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整体格局。有意识地把理想教育引向终极关怀,减少理想教育中实用主义的内容,增强相对务虚的“善”、“仁”“道”“理念”等等纯粹形而上的哲学观念的介绍,在终极价值的角度丰富学生的价值观厚度,进而拉升青年人理想的高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公共政治课,必然能够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衷心喜爱。
其次,公共政治课教学要始终致力于加强公民教育,通过法制教育和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公民精神。公民教育应该是指培养大学生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意识,并使其有能力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充分、良好的公民教育能够培养合格的公民,进而建立独立的公民社会,形成更加理性、成熟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群体。大学公共政治课改革应当以公民教育为基本方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内容,以宪法为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基石,引导学生学好宪法、树立宪法意识能够为国家宪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高扬宪法能够树立学生崇高的法律意识,把法律从简单的维护利益的博弈工具升华为发自内心敬畏的社会组织活动原则;同时,让学生了解非常缺乏的国家基本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另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自觉按宪法原则行事,进而营造出青年人群体中崇尚、学习宪法和法律的良好风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增强青年人对党和政府的认同,通过互动不断为国家政治系统注入合法性。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的了解程度。历史教育要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尽量消除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涉猎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在公共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首先运用详实的史料占领学生的历史认识阵地,培养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习惯和方法。
第三、充分重视院校合并的实际情况,在提高重视、加强管理、师资培养、改进手段等方面对公共政治课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新合并院校一定要重视公共政治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以为党和政府引导青年思想认识方向的高度看待政治课教学。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各种势力争夺青年学生思想阵地的活动从未放松,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和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以高度的责任感应对公共政治课教学和改革工作。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学日常管理,在合并的各个校区之间合理安排政治课的相关教学资源,力争在花费最小成本的前提下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公共政治课的班容量进行适当控制和调整,采用合理的班容量以保障最佳教学效果。新合并的院校要充分重视公共政治课的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尤其是合并之后作为综合性大学出现的学校,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公共政治课的学科发展水平和师资队伍情况正是综合性大学之“综合”的集中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上,要发挥公共政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师生本位的指导原则下,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全力保障教学使用。总体上,要做到不断增加实践方面的教学手段,依靠社会实践和事实增强政治课理论的说服力;不断增加多媒体教学的比重,依靠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关于网络使用和网络参与方面的教学手段,依靠快捷广泛的信息增强相关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1]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法律与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23.
[5] 程钢,徐葆耕.大学课程的理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