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
2013-08-15甄翠敏
甄翠敏,杨 洁
(河北联合大学经济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为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一目标,高校应把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对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的再现,为学生提供应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案例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案例教学在国外的现状
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管理研究和教学中较为流行,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主流方法,其所用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其中最典型的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法学院等一些高级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每年为社会培养大批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目前,哈佛大学已积累典型案例五六万例,部分还申请了专利,成为工商管理、法官判案的样板。随着案例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经验的日趋丰富和完善,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加速,全球市场日益形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对人才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在不充分信息条件下的准确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且有明确目的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训练越发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并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二)案例教学在国内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贯彻的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强调样板式的学科教材、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案例教学法虽然在国外推广较早,在国内则开始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引进MBA教育模式时,才把这一教学方式也带入了中国课堂。1991年,由世界银行资助,在我国开办了大规模的案例研究研习班,编印了一大批案例教材,至此,很多高校开始逐步尝试案例教学。
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被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例如在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尤其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一些院校还是只注重单一课程的开设,而忽视各门课程的整合;只重视课程中的数量分析,而忽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特别重要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企业文化等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像局部性职能管理人才,而非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相比,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少,远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高达90%,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小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不会用案例教学将被淘汰。
3.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目前国内教学所使用案例中,有些仅涉及传统产业,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网络企业、电子商务、通讯行业等新型产业的管理研究;有些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企业管理的潮流,有关跨国投资、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及教学都相当薄弱,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归纳教学法,虽然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演绎式的教学模式,但案例教学在目前和未来教学改革中势在必行。
二、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经历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过去“填鸭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素养的形成,到目前倡导案例式教学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已运用的比较普遍,但由于受到案例设计、教授方式、师资水平等条件所限,案例教学推广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质案例资源匮乏
目前,教学上使用的案例大多依赖国外案例。简单翻译的教材不适应需求,或不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学生无法从案例的内容中了解实际的环境情况,无法真正了解知识与技术的应用,体验到理论的实践含义;运用国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也无法很好的把握国外案例的内涵,无法与本国的行为有效联系。就使用自编的本土案例的情况看,也普遍反映质量不高,大多案例老化,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特别是对一些分量较大的综合性案例的编写,编写者缺乏第一手材料的收集,没有长期扎根基层的实际经验,实战不足导致编写出来的案例无法反馈最新的动态,保证内容的鲜活性。除此之外,由于案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共享机制的不健全,一些高校编写的案例也无法被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二)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
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合理地使用案例。案例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精。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老师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把使用案例变成故事会冲击教学内容,一方面,占用教学课时,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另一方面,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影响知识的积累。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即使是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处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实为举例教学而不是案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仍是一种置身事外,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四)案例教学的评估考核不科学
评估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如何考核评价还比较模糊,普遍感到棘手。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按标准“一刀切”教学的考核评估,对学生理解与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的评估是不科学、不客观的;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对学生的评估不能靠书面闭卷的做法;此外,评估考核规则和方法的不明确,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安排学习计划和调整学习方法,其导向作用就丧失。结合案例教学的特点,评估考核的内容、形式合成及评定的各环节都要相应给予改进。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实施方案
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有时是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用来说明或例证某一基本理论,有时是作为学生实践性教学的一个环节,用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据此构造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并形成与之配套的考核体系。
(一)充分挖掘案例资源,形成教学案例共享机制
案例资源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质量。从具体教学实践看,案例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从书刊、报纸、调查报告等获取,这种案例比较完善、获取成本较低,是很多教师选择案例的主要渠道。二是案例开发,即根据企业经营实践直接整理而成,由于案例开发是集合资料收集、调研及撰写等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在案例教学中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大多数高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学校也缺少统一案例库和统编案例教材。为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水平,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企业、学生等多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多渠道、多方案充分挖掘案例资源,尽快建立、充实并不断更新案例库资源,并通过校际联合、市场协会等合作平台,形成多层次的案例共享机制,实现优秀案例教学资源在校内、校企、校际之间的交流共享。通过案例共享机制,在不断提升教学案例质量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案例的开发成本。
(二)采用多样化讲授法,培养学生思维实践能力
案例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说明课程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的不同,可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1.案例导入式。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可以巧设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期待心里,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采用案例导入法,可以起到致趣、动情、引思的作用。
2.个案举例式。个案举例是案例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列举案例来说明、论证章节中某一个概念、某一个理论或某一问题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采用案例例证法,教师必须明确案例只是作为佐证,不能让案例“喧宾夺主”,冲淡对教学内容的讲授。
3.案例结尾式。它是指在一堂课的结束之时,教师为承前启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衔接上下课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咀嚼、回味、反思,而且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求索。
4.案例练习式。它是指课后作业及各种考试中,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题,以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编写案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讨论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案例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运作能力。讨论法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学生发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个别或分组对一篇案例加以分析与决策,然后进行正式的课堂发言。课堂发言不但可以延续学生分析案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也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发言技巧,做到视、听并用。正式的课堂发言要求小组作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发言加以评价。在使用案例时,用正式发言的方法为学生们提供发言的机会,使其他同学也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并据此进行讨论。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中学生是主角。学生提前预习,并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理论依据,准备好讨论稿。课堂上学生从自身角度来剖析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不同意见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和决策,引导学生探询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其次可以组成案例分析学习小组。可让一个学习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及课程研究课题,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讨论,集思广益,联合攻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案例模拟。即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景,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四)构造多元化综合考核体系,让教学考核更科学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构造多元化综合考核体系,对案例教学考核的内容方式、题目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在考核内容选择上,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采取案例报告或者结课论文等多样化考试方式;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上,传承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学业评价体制基础上,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可要求学生写一份书面案例报告,以书面交流的技巧来保证严格的案例分析。案例本身最适合书面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背景,提供了他们借以进行练习的真实生活情景。在案例报告撰写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你就是处于这一真实情景、面对这一决策或问题的真实的人,针对这整个问题,你觉得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对教师来说,除了课堂发言与考试,案例书面报告的运用是有效评估学生成绩一种手段。案例报告的突出特征是严格的分析与描述,如果说考试是速度的测验,那么报告则是实力的测验。当然,书面案例报告给教师带来的困难是评分,好的评分需要花费时间,且需快速反馈给学生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1] 刘芳,钟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2] 李兴旺.“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3] 张琳.论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素质教育论坛,2007.10.
[4] 杜岩,王晓辉.完善高校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设想[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12.
[5] 徐延宇,汤小红.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