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探索

2013-08-15刘承磊傅臣家于小艳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机电大赛

刘承磊 傅臣家 宁 镭 于小艳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18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用了一整段共计361个字数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等学校来讲,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创造性人才成为了一道重要的课题,这道课题的结题直接关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山东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机电类大学生中构建了以第二课堂为中心的“1545”科技创新工作模式,极大满足了学生科技创新的需求。

1 以第二课堂为中心科技创新工作模式提出的背景

1.1 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方面,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人才培养必然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机电类学生的培养要面向生产生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科技创新能力是的重要指标,也是现代高端工业企业对机电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花大力气搭建平台,建立制度,提供支持,大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建设。

1.2 学风建设的需要

通过学风建设专项调研发现:客观上,机电类课程压力大、难度大、前后连贯性强;主观上,学生存在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目标缺失等问题。由此,要积极打造基于专业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调动大家学习专业的热情、兴趣,继而促进学生深入认识专业,明确专业方向,推动学风建设。

1.3 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需要

第二课堂活动相对易于组织,吸引力强,覆盖面广,能广泛地凝聚学生,使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体验科技创新魅力,因此,构建以第二课堂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教育平台,能够实现学生的普惠。

2 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介绍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构建形成了“1545”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

“1545”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即:一个中心,以第二课堂为中心;五项原则,以生为本的原则、立足专业的原则、个性发展的原则、分级设计的原则、以赛促学的原则;四大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物力保障;五大成效,营造了创新氛围,推动了专业学习,发现了创新人才和创新项目,培养了人文素养,打造了学生核心竞争力。

1)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一个中心

以第二课堂为中心,重点是科学设计科技创新活动。经过探索,山东农业大学建立起了以专业科技节、模型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为主要内容,分层次运行的“机电之光”综合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机电之光”既是学生科技创新的乐土,也是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品牌、平台,同时还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专业科技节、模型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三项重点活动各有侧重。模型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由团委、学生会组织,参赛流程、作品类别基本一致,主要经历项目立项、分组制作、中期考核、作品评估、决赛答辩等流程,制作五大类产品:“机电一体化机构”,车(船)类机械,电路板,节日彩灯,机器人等。但两个大赛设计初衷、作品要求有较大差距:模型设计大赛是基于机电类产品的初级模型的设计制作活动,作品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展现能力的舞台;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则是一次融创新思维、专业实践、文化修养于一体的综合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是模型设计大赛的延伸和提升,定位较高,它要求学生制作出产品,达到“与生活生产应用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实现实际功能相结合”的要求,产品不但要有实用价值,还应该有创新点,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

模型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比赛周期长、专业化程度高,为更好体现“机电之光”“普惠型 群众性”的活动特点,设立了专业科技节。专业科技节是基于专业课程的科普活动,由各工程师协会围绕专业,根据专业知识开展趣味性、科普型的设计竞赛活动。在科技文化节活动中,农机专业举办了简支梁承重竞赛,电气专业举办了电表改装比赛,车辆交通专业举办了“铁丝站起来”DIY创意设计比赛,自动化专业开展三级放大电路焊接比赛,机电专业进行了电路板焊接练习,活动精彩纷呈,同学参与度很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2)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五项原则

在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搭建过程中,注重把握五项原则;

一是以生为本的原则。要构建“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角”的工作机制体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

二是立足专业的原则。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所学专业知识,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风建设为目标,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三是个性发展的原则。要坚持技术性与趣味性并存,操作性与启迪性兼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兴趣的调动提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以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是分级设计的原则。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按照不同的专业年级所学专业知识的层次特点区别对待,科学设计,分级实施。

五是以赛促学的原则。要设计竞赛项目,通过科技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同时要搭建好比赛舞台,给学生一个展示风采、交流融通、思维碰撞、相互学习的平台。

3)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四大保障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坚实保障:

(1)成立学校组织领导,成立学生专业社团,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专业的事情要靠专业团队去做”,要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首先应建立专业的组织团体。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以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学生层面成立专业社团,将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借助社团的组织、宣传、活动、凝聚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根据专业特色组建专业社团,协会要建设在专业上,;要重视选拔学习成绩好又热爱实践创新的同学担任社团的负责人,注重平时研讨、培训活动的开展,逐步凝聚人气,成为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强有力保障。

(2)加强宣传,注重引领,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科技创新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参与的热情要去引导、鼓励。目前,学校将科技创新理念引入一年级学生,教育提前至新生入学教育的各环节:播放科技创新竞赛实况录像、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开展机电大讲堂、开设竞赛活动选修课程、讲解科技创新动态……先入为主的教育方式使新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让机电学子一入学就了解学校“机电之光”科创活动,都有意识地参加“机电之光”。

(3)根据学业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推进,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

要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魅力,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诉求量身定做、科学设计科技创新活动是必要条件。学校根据专业学习规律,分层次、分重点推进创新活动。专业科技节在十月份进行,主要面向大二学生,重点针对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提倡设计,强调专业实践;模型设计大赛在十一月份进行,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专业要求相对不高,提倡模型,强调动手实践。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则在次年五月份进行,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大赛专业要求较高,提倡制作机电相关产品,强调创新性、专业性、实用性。面向不同的参与对象、进行不同的活动设计,极大提高了科技创新的吸引力。

(4)开放实验室,提供经费支持,提供坚实的物力保障。

学校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项目化立项,予以全额资助,从制度上和资金上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工作;学校对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省级竞赛项目,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配备专业实验设备,专门用于学生参加大赛的实验室。进一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蓬勃开展提供支持。

4)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五大成效

(1)有效带动、营造了科技创新的氛围。根据统计,学校有85%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极大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浓厚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氛围。通过良好传承与良性循环,学生刚入校就知道参加“机电之光”创新活动,大家都以参加“机电之光”创新活动为荣。

(2)有效加强、提高了专业学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背景,这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外,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充分认识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充分明确了专业学习的方向,充分激发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大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打下基础。

(3)为参加国家级、省级赛事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持。一是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作品通过改进升级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并获得大奖,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作品 《汽车顶棚遥控装置》、《双足娱乐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分别荣获山东省汽车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二是挖掘了学校的科技创新之星,为参加国家级、省级各项赛事储备了人才。

(4)学生核心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参与大赛,学生要经历:作品的筛选确定,制作方案的修订,设计图纸的绘制,产品模型的制作、调试、完善,制作出成品等全面的产品设计过程,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今后开展机电产品设计研发工作的一整套流程,通过这种实践,有效培养了机电类大学生的工程素养,有利于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体会企业产品设计开发的理念、流程、工艺等,极大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5)有效推动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科技创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创造条件。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组建团队,自行梳理制作流程、自行设计制作理念、自行进行产品制作、自行实现作品功能。“机电之光”科技创新活动采用现场答辩的形式,实现了学生团队合作、论文写作、PPT制作、演讲答辩等人文素质的提升。

3 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新思考

1)与企业结合是方向,打造高水平创新活动。如何进行成果的推广转化是以第二课堂为中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模式面临的难题,下一步应考虑与企业的充分结合,充分利用企业中先进的实验仪器装置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2)与创新学分结合是重点,真正吸引优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下一步考虑与创新学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热情、积极性,真正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其中,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普惠。

3)与实践教学结合是出路,实现活动向“正规军”的转变。以第二课堂为中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模式,主要集中于活动层面,没有更深层的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应探寻出路,实现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相互承认,相互促进,促使活动可持续、蓬勃发展。

4)与实验室结合是关键,打造立体化的学院科技创新体系。以第二课堂为中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持、配合,下一步探索建立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途径、探索加大实践教学中开放性实验的比重,进一步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本科生工程训练的综合能力。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2]黄尔烈,王羡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多重课堂[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8—89.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机电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