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略的探讨
2013-08-15徐火军
徐火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十一五规划界定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和升级路径,其中“中国制造”是产业转型和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明确了当前和今后多年新型产业发展的方向,
原先由企业独自完成的任务在经过业务流程再造后,分化出非竞争核心的模块交由跨地域、跨文化的伙伴按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协同完成,其本质就是多元合作。所体现的“开放一对等一协作一多赢”的理念已获得国际化长期实践的检验与肯定,在企业合作层面这样的模式正在有效地突破地域、语言、文化限制而快速拓展,与之相对应的从业人员培养也理应采用多元合作的训练、培养模式。产业的结构、本质、形式、目标、标准、内容以及变化等要素构成了多元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1 多元合作人才培养内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改革,“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办学的路子。”有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间、院校间加强合作,组建了各具特色、不同类别的职教集团,大学联盟重组、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一办学标准,做到校企双赢。
1.1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改革当前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办学、评价、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体现了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鲜明特色,又是把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初期就是企业的一部分,产生于企业且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企业和学校,二者不可缺一。职业教育离开企业,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1.2 学院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合作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握有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信息,拥有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权,拥有产业推进发展中对薄弱环节的扶持资源,更在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可以规范调适专业及培养方向定位,规避校源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可能出现的偏差,体现出地方经济及产业发展对各类、各层次人才需求的统筹属性,同时也可获得对工作指导的信息与决策、认同和推广、针对性资源获得等方面的支持。
1.3 院、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各级各类学校有其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分处于人才梯次培养的不同层次,合理的结构与规模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同级和不同级院校间及与社会培训机构间的合作价值在于共同为产业提供梯次型人才,同时也可建立信息交流、师资、设备优化共享的平台,提高社会总体教育、训练资源的配置效率。
1.4 国际合作学习先进技术经验
国际合作的目的是适应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依照我国法律和办学要求,选择国(境)外信誉好、质量高、实力强的职业学校、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引进先进的课程体系、教材和职业资格的认证教育,学习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方法。有计划选送一批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和培训,聘请或邀请国(境)外职教专家来院工作。
2 多元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
2.1 探索“强内拓外、广寻合作、协同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开拓多元化合作办学渠道
许多高职院校在组建之初面对诸多困难,表现办学资源分散,高职教育发展薄弱,办学规模小,校园面积狭窄,资金困难,要建立“强内拓外,广寻合作,协同发展”的思路,可通过对已有办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建立以学科相近关系为划分标准的校本部各学院,使之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核心结构,并努力提升其办学层次,狠抓教学质量,确保学校在高教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样,就可借助校本部的办学优势向外拓展,从社会上广泛寻求优秀的合作伙伴,争取资金和其他办学资源,设立校内外二级学院,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同时,坚持“质量、规模、效益”的原则,谋求积极、稳妥、滚动式地发展高职教育。变从“单一办学”逐步向“多元化办学体制”转变的战略,制定内外有别、灵活多样的校产、人事、财务等管理制度,走产业化、集团化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并通过与国有大型企业、民办企业和国家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型单位的合作办学,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负责对合作办学的开发和管理。承担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走多元合作的办学体制改革的轨道。
2.2 多元合作服务地方—— 高职教育不可动摇的办学方向
服务地方就是坚定不移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定不移地办好各类层次的职业教育。学院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谋求学院办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脉搏的“同谐共振”;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整合优化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向社会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
我院按照“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形成政府为投入主体,学校为办学主体,行业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人力资源投入办学的三方合作办学长效机制,有力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增强办学活力。设立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学院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特色建设为主线,进行专业标准制定,把人才培养工作能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带动相关行业、企业效益的提高,做为衡量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指标,始终把人才培养同区域、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始终把专业建设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其次,专业委员会广泛收集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中、长、短期信息,听取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反馈意见,并按照有关信息和意见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教育内容,确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专业培养目标。最终,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效益需接受相关行业企业的检验。建设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停办没有就业出路的专业。黄冈是农业大市,农业技师、环境评价师、农林产品加工、动植物检疫等方面人才严重缺乏,黄冈职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先后开设了生物技术应用、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动植物检疫、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等“适应区域、服务行业、惠及学生”的特色专业51个,其中,国家重点专业5个,省级高职重点专业8个,院级示范专业9个。
我院与县市乡镇合作,确立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思路,学院积极实施“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的“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实现了高职教育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相互促进。学校为县市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县市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形成对接促建设,共建促发展,合作促提高的局面,实现了县市、行业企业、学校三赢,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让茶叶飘香万里。英山、团风、麻城、武穴、罗田等县市盛产茶叶,黄冈职院分别指导其建立了名优茶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名优茶推广示范工程建设。主创的英山“千峰碧雪”获黄冈市第四届名优茶评比一等奖,团风县“龙王寒剑”名扬四野,麻城“龟山松萝”获第五届“中茶杯”特等奖,让农民成为专家。黄冈是一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区,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极其缺乏。黄冈职院先后派出几十名专业教师走上科技开发扶贫第一线,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甚至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教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乡村教授”、“土专家”、“制茶能手”。先后有几十名“制茶能手”制作的茶叶获省、市各种大奖,绿屏公司总经理叶雪平荣获2005年全国“五一”劳动模范。
让礼仪成了名片。黄冈位于大别山南麓,是历史文化名市。旅游景点甚多,旅游业发达。黄冈职院与多个景点合作,提供酒店管理、导游等社交礼仪与口才方面培训。培训的学员文明礼貌、举止得体、善于沟通、知识丰富,服务得到旅客高度评价。每年四五月份,麻城杜鹃盛开之时,旅客特别多,黄冈职院志愿者与各景点联手,直接参与旅游接待,“小红帽”志愿者成了旅游区的亮丽风景。
让阳光工程更阳光。黄冈职院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得力措施,全面组织实施阳光工程。近几年,与800多个村委会签订了村校共建协议,累计培训社会人员10万余人,2009年获“全省阳光工程实施五周年先进单位”。黄冈职院实施的“阳光工程”项目不断地绽放光彩。
我校在办学实践中,在政府的支持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以学校为龙头,组建了由41家企业和16所职业院校联合组成的黄冈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职教集团这一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集团内企业员工,培训职教集团成员院校教师,集团内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和就业岗位。学校还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各系组建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与保障机制。
学校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相结合,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双环境”。学校充分利用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来培养学生。双师执教,共同育人。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要求作为教学内容,融入教学之中,做到双证融通,确保人才培养满足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校企合作育人,如土木建筑工程系与黄冈市工程造价站共办工程造价专业订单班;机电工程系与湖北三环汽门厂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建好山河鲁班学院、正大牧业学院等5个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总结、推广合作经验,发挥带动作用。制订《黄冈市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等系列校企合作规章,完善兼职教师课时费补贴、实训耗损补贴等制度,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实现校企合作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化内部人事管理改革,实施教师全方位参与校企合作的制度,形成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良好局面,实现学校、企业、教师三方共进,共同发展。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有145人次获得112项大奖。高素质、高技能、高就业力促进了学生就业,毕业生连续8年就业率超过9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特别赞誉我校毕业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品质和“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
2.3 直奔高端—— 在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中寻求新跨越
职教攻坚,关键是要提高办学水平,直奔高端。我院大力推进交流合作战略,着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流高职院校。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人才的全球流动也成为必然趋势,顺应这种趋势,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和认可。这种职业资格认证,打破了学科人才的禁锢,进行的是一种职业资格准入的培训和认可。已经获得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为了职业转换、职业提升等,都可以接受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职业能力的内涵不断拓展。
近年来,学院国际交流和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选送教师和干部出国学习交流,将成为学院的常态工作,以提升队伍的国际化素质,扩大国际化视野。派团队参加德国专家对教师进行的实践技能培训,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2011年3月,与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签署了“汽车应用技术”专业的合作协议。
职教攻坚,需要的是职教事业的大发展和人才质量的大提升,关键是要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应用性人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的征程上阔步前进,必将创造新的佳绩。
[1]周鉴.大力推进合作交流战略[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4-25.
[2]汤 勇.“多元合作人才培养”的内涵认识与探索[J].高职软件人才培养,2011,(5):36-37.
[3]吴宪洲.浅谈西部高职院校多元合作的途径[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49-50.
[4]舒扬.多元化合作办学规模与质量双赢的高职教育发展新路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