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培养科技新闻人才①

2013-08-15刘凤廷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主义科技专业

魏 婷 李 东 刘凤廷

(华北科技学院校报编辑部,北京 东燕郊 101601)

1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发展迅猛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国际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传媒的合作、较量与竞争日趋紧密、激烈和严峻。全球化正好印证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理论——在传媒的巨大影响下,世界被压缩了、受众视全球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但改变中国的经济环境,也深深影响了传媒生态环境。我国传媒界的思想不断解放,民主法治进程不断推进,新闻文化日趋多元,作为舶来品的新闻专业主义也在我国重新焕发了生机。

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于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公共服务”的概念在新闻业同行中逐渐发展起来。新闻专业主义不应该把发展定位于为某一利益团体服务,服务于部分人的利益。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客观性这一信条,但是在坚持新闻发展的客观性的同时也必须要发展新闻专业主义。这是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随着新闻专业主义在美国的成熟,它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报刊思想,确立了客观性原理,兴办起了新闻学教育,提出了社会责任论。

在中国,我们需要借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合理内涵,但更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和新闻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构建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其中责任感和建设性应该成为核心理念。③李彬,马学清:《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责任感和建设性》,《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3期,第187页责任感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建设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媒体本身的开放、透明,促进整个社会的开放、透明。2)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揭露错误,弘扬正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3)媒体成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的平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4)化解社会危机,整合社会力量。

不可否认,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已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这突出地反映在2011年我国传媒界轰轰烈烈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上。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下,我国新闻工作者开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产生了积极而且明显的社会效果。新闻专业主义促进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走转改”写活了新闻,这些新闻拥有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人物,从理念、内容、手段、载体、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上都有了很多新突破,实现了新闻报道形态前所未有的创新。比如,中央电视台运用故事化表达、纪实性表达、悬念式表达、细节式表达,第一次将小人物的故事放在《新闻联播》头条突出处理,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中把走基层报道的时长保持在几分钟以上,第一次以连续的方式追踪报道,第一次以“走转改”的方式做舆论监督报道,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收看需求,大大提升了观众的收视兴趣。

新闻专业主义让“走转改”回答了在当今时代怎样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怎样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这一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新闻专业主义让“走转改”突出而坚决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新闻专业主义让“走转改”着力培养和用心锻炼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青年编辑记者队伍。得益于这些成果,让我们重新审视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进行革新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 科技飞速发展,我国急需大量科技新闻人才

科技飞速发展毋庸置疑,以奥运会为例,无论是今年的伦敦奥运会还是08年北京奥运会,都以科技为口号展开过精彩宣传。2008年,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为了支持科技奥运中国将投入35亿。《六大军工技术服务北京奥运》、《三大独门兵器惊现竞技场,高科技很好体育很强大》等报道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中国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形象。今年伦敦奥运会,除了中国运动健儿的奖牌纪录,人们也十分关心其科技突破。通过《盘点伦敦奥运会10大科技元素》、《伦敦奥运会细数高科技》等报道,人们对可以缩小的“伦敦碗”、智能化无影照明系统、可发电的“能量瓷砖”津津乐道。因此,科技新闻的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根据2010年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开展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分别比2005年和2007年提高了1.67、1.02个百分点,但相比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我国只达到了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类,其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大众媒体是科技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

科技新闻的任务是将科学发明、现象、问题通过新闻报道传递给公众。在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在政治、传播、经营素质等方面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才能具有科学新闻的敏感性,捕捉有价值的科技新闻信息,发现最新科技发明的意义,并以科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用科学的思维解读世界变迁,把最重要的和对人们日常生活最有用的科技新闻奉献给受众。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从事科技传播的名记者屈指可数。科学技术类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象到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类节目显得非常幼稚和不专业;对于日渐频繁的科技危机、健康危机和自然危机的深度报道、调查分析和研究都显得力度不够。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科技新闻传播和普及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因此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专业科技新闻人才显得刻不容缓。

究其原因,这与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问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还不明确,这导致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现代化的新闻实践工作;二是硬件建设不足,使得学生在熟悉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三是理论与实践存在一些脱节的现象。

3 如何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培养科技新闻人才

新闻专业主义意味着新闻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整套稳固的制度和意识形态,不仅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还包括从事新闻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显然,科技新闻在专业范畴是明显异于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细分新闻的。科技新闻人才专业要求高、成长周期长,而我国高校科技新闻兴办时间短,学科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短期内有效解决科技新闻人才的供需矛盾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3.1 新闻专业主义的“专业”二字要求科技新闻人才教育必须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表明,职业多样化体现了社会发展趋于复杂化和分化,而特定职业成为专业必须具备一系列独特的职业特征或者符合某些标准,这种过程通常被概括为“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特定职业之所以成为专业就是专业化的结果。根据涂尔干的经典表述,“专业主义”是“由具有制裁作用的行为规范构成的”道德事实,专业主义也因其表现为一种道德事实而通常被同义表述为职业道德。专业主义意识的扎实程度及其作用发挥的程度,标志着特定行业共同体的组织稳定性与合理性所达到的程度。

一直以来,新闻专业学生都被要求做一名“杂家”,天文地理、诸子百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等,应该无所不知不晓。所以在中国高校新闻院系中普遍都加大了最基本的通识教育力度。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学短短四年时间把学生培养成“通才”是不现实的,但它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和兴趣,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成为真正的通才。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生的知识口径固然越宽越好,但是也应对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有所集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集中学好一门知识,做某个领域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这样,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专门知识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解决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上手快与后劲足的辩证关系。所以,随着时代节拍的发展,以及新闻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医疗保健等各行各业的全方位介入,记者应当从“杂家”逐步发展成为“专家”。对于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就是从这一实际出发,专业教育与市场同步,与时俱进。

所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出发,在科技新闻人才的教育中“广博”和“专精”不可偏废。

3.2 新闻专业主义的“专业”二字要求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特殊性

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双重指标作用。一方面它标志着新闻业为应对来自国家、社会和市场等各方面压力所做出的回应;另一方面,它标志新闻专业化取得显著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推动新闻机构在一系列日常操作实践基础上,凝聚淬炼出一系列从业者共享的新闻价值观,这些原则和信念强化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赋予新闻报道实践特别的社会和文化可信度,新闻从业者也逐渐从中获得了专业人士的社会身份。

新闻学深深地扎根于人文社会科学深厚的土壤中,与政治学、经济学、文艺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科技新闻人才则还应具备自然科学知识。没有相当的现代科技知识的储备,很难胜任实际工作。所以科技新闻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于应从人文和科技两个视角入手,建立人文社科与工科交叉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有一定理工科学习的背景和经历再学习新闻传播专业,不仅在知识结构上而且在思维方式上都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1)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指出:“大学和学院的地位千差万别,有的世界闻名,而有的则鲜为人知。这些高等院校等级体系的形状各不相同。一种比较典型的形状是日本的金字塔形,其塔顶是东京大学,稍低一些是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一些老牌的私立大学和其余的国立大学,再下面的是大量的地方公立院校和一般的私立院校。”我国高校分层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基本上处于第三层级的地方院校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应与处于第一层级的老牌重点大学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差别。而不同类别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凸显新闻专业办学特色。笔者所在学校——华北科技学院,在工科方面本身有很深的积累。学校多年来面向安全生产、面向煤矿行业开展科学研究,“十一五 ”期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2项。鉴于各方面的便利条件和学术积淀,完全有能力承担培养科技新闻人才教学的重任。

我校科技新闻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主要培养适应全球化浪潮冲击,具有深厚的理工知识背景、扎实的科技传播基础和现代出版技能、高水平的计算机与中英文表达能力、熟悉信息与传播领域的相关法规与政策,能从事网络传播与电子出版、科技新闻采写与图书编辑、科技政策与决策咨询以及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设置

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主要是因为缺乏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院校新闻院系当前的头等大事。对于科技新闻人才师资问题,我校一是选派出国进修。截止今年我们已选派两位新闻学教师到美国学习科技新闻传播学。明年,还将要继续选派一位教师出国进修。二是选派教师到科技新闻媒体挂职工作。三是将科技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举办课程讲座。密切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四是创新办学模式。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

2007年7月26日,北京启动了一项科技记者编辑在职培训助学计划——“科技传播教育资助计划”。这一计划旨在动员社会团体、企业、高校和媒体等多方面力量,探索培养高端科技新闻人才的新途径。“科技传播教育资助计划”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携手美敦力医疗用品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根据这项计划,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选拔的12名优秀科技新闻工作者,将接受美敦力医疗用品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的全额资助,入读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进行为期两年的在职科技传播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我校积极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保持密切合作,聘请了多位相关资深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学生受益匪浅。

当然,有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做保障,完善课程设置,使其更科学、更合理,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完善课程设置也是一项动态工作。要根据变化的传媒市场,随时对课程进行微调,删除过时的课程,增添新的课程。只有这样,培养的科技新闻人才才能满足新闻传媒的需要。

[1] 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4]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 肖燕雄.新闻传播学科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74-78

[6] 张书喜.新闻记者要变“杂家”为“专家”[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7,(8):31

猜你喜欢

主义科技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写意主义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近光灯主义
科技助我来看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