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是怎样突破的——诸城市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侧记
2013-08-15徐春光
本刊特约记者 徐春光
诸城市在抓好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同时,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把经济作物机械化列入农机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破解经济作物机械化这个曾一度制约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提升的“瓶颈”,给经济作物机械化装上“马达”,使其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成为继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之后的“亮点”。近日,记者深入到该市采访,亲身感受了这里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75万亩,已培育了花生、黄烟、茶叶、瓜菜等7个经济作物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花生播种覆膜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花生收获半机械化作业机收率达95%;黄烟生产除烟叶采收和捆绑环节人工作业外,从育苗、耕整地、覆膜、移栽、中耕除草、植保、烘烤、拔秸等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在瓜菜生产方面,注重了“五位一体”生态温室发展,并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生态温室已发展到1万多个,田园管理机等各类机械2万多台,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作业;茶叶耕整地、植保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在运输、鲜叶杀青、揉捻、成型、干燥、包装方面也实现了机械作业。
大棚用上了“新装备”
“在俺这大棚里,除草机、田园管理机等新装备全都用上了。如果没有这些先进的农业机械当帮手,俺两口子豁上命也种不了6亩多的大棚!”谈起大棚机械,该市贾悦镇孟疃社区小大棚种植户白金民边保养机械边介绍他这几年时尚种植大棚的好处。
该市冬暖式大棚已发展到3万多个,但因种植户认识的局限性、一次性投资较大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人工生产方式,特别是卷放草帘环节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大棚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为进一步提高冬暖式大棚生产机械化水平,该市围绕农业生产需求,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之机,引导菜农走机械化种植道路,逐步推广大棚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等。他们首先在组织实验的基础上,从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选出部分先进适用的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等“新装备”,然后介绍补贴政策、公布实验成果,让农民在享受补贴的基础上好中选优,使3000多户大棚种植户在农机补贴中受益。同时,还通过组织观摩会、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做好技术宣传示范和培训,并且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
在该市的蔬菜大棚生产过程中,电动卷帘机、太空被保温帘、自动化喷药、灌溉设施等已被广泛应用,大棚管理逐步实现自动化、现代化,在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菜农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舜王街道柳家庄蔬菜种植大户柳吉周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他告诉记者:“以前种菜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用工多,尤其是每天卷放保温被、草帘子。现在大不一样了,只要轻轻一按遥控器,电动卷帘机自动收放,使种植大棚更省时省力,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据了解,目前该市80%以上的大棚生产用上了电动卷帘、田园管理机等“新装备”,菜农对机械不仅会用,而且简单的机械故障自己就能解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化解了高强度劳动这一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撬动了蔬菜增收的大杠杆。
机械化让绿茶“更绿”
桃林镇是我国最北的茶叶生产基地,素有“北方绿茶之乡”的美称。目前,茶园面积已发展到近2万亩。近年来,由于大部分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每年采茶季节,山区雇工采茶也经常闹起“用工荒”。如今,随着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茶叶耕整地、植保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在运输、鲜叶杀青、揉捻、成型、干燥、包装方面也实现机械了作业。从去年开始已逐步走上了机械化采茶的新路。现在的机械化采茶比以前人工省力、省时、省钱,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耕种模式慢慢下岗,替代它们的是一台台轻便高效的农机。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中,机械的作用不可小视。茶叶机械的发展为该镇的茶叶生产注入了活力,他们先后建立了“绿茶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引进了采茶机、茶叶修剪机、烟雾机、田园管理机、太阳能杀虫灯等,助推了绿茶产业发展步伐。
“除质量要求较高的明前茶还需人工采摘外,夏茶秋茶都可以用机械采摘,并对茶园微耕机、杀虫灯、采茶机、茶叶修剪机等机械进行补贴,政府真是想到茶农心坎上了。”桃林镇颖青有机绿茶生产了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负责人王景昌高兴地说。为了有效降低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确保茶叶品质,该市农机部门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采茶、制茶新技术和新型机械。近年来,该市拿出1300多万元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对经济作物机械推广进行了重点补贴扶持。补贴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灭虫灯、采茶机、茶叶修剪机等各类经济作物机械3500余台。茶叶机械的引进和大规模推广,给山区茶农带来了巨大实惠,不仅使当地茶叶生产与加工步入了机械化农业的高速路,提高了茶叶生产的效率,有效缩短了采茶周期、保证了鲜叶品质,而且缓解了当地茶季用工短缺的问题,收到了“一举多得”的可喜成效,有力地推动了该市经济作物机械装备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了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基地发展。
给黄烟生产装上“马达”
走进该市辛兴镇旭日烟叶农场烘烤基地大院,只见里面停着多种农用机械,不但有多种型号的拖拉机、旋耕机、发电机,还有起垄施肥机、覆膜机、移栽机、中耕喷药机、绑烟机、回潮机等。烟叶农场经理王来青笑着说:“在我经营烟叶农场的这几年里,这些机械可起了大作用,现在各个种烟环节基本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黄烟是该市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人工生产方式,特别是移栽环节劳动强度大、用工用时多,且难以保障栽培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烟的可持续发展。
农场经理王春胜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他告诉笔者:以前种烟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所以烟农都不愿种。现在大不一样了,一台喷药机每天可完成喷药100亩,而且喷得匀、喷得透,大大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一台拔烟秸机每天可拔烟秸50多亩,拔烟秸、灭草、松土一次性完成,使烟叶生产更省时省力,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据悉,该烟场实现了从灭茬、施肥、除草、覆膜、移栽、喷药等全程生产机械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件件烟草专用机械应运而生并被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诸城市423个烟叶农场就拥有各种农用机械近3000台(套),其中通用机械629台、各种烟用机械2300余台。规模化种植烟草在机耕、起垄施肥、盖膜、中耕除草等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达100%,移栽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施药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
在此基础上,诸城加快了各种烟用机械的功能整合,成功研制出了起垄下肥盖膜一体机、中耕除草喷药一体机等功能整合型机械。2009年,他们成功研制了旋耕、起垄、施肥三位一体机,并获得山东省烟草局(公司)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奖。该机一天可完成100亩烟田的旋耕、起垄、施肥工作,并因起垄质量好、标准高、效率高、成本低而深受烟农的喜爱。百尺河镇天清湾烟叶农场经理殴佩英对记者说:“像我经营的这个600多亩的黄烟农场,用这种三位一体机六七天就可以完成旋耕、起垄、施肥工作。如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恐怕一个月也干不完。”如今,烟用机械的应用已成为诸城烟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近几年,随着烟叶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烟农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好处,并享受着轻松种烟的喜悦。谈起现代烟草机械化的发展,该市农机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诸城烟叶生产机械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打小闹到全面推进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机械化进程的加快,才有力推动了诸城现代烟草业发展。”
机械化“点金”马铃薯
“过去,种植马铃薯非常辛苦,全靠劳力,就拿播种来说吧,从早到晚,全家齐上阵,一天也种不完一亩地,现在好了,有了马铃薯播种机,几个人分工协作,一天就能种完十几亩,省时又省力,简直太方便了,从播种、管理到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马铃薯种植真正踏上了快车道!”该市百尺河镇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负责人杨桂堂说道。
马铃薯是春季种植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量约20万吨,已成为该市继黄烟、花生、绿茶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作物。
“小土豆、大产业”。但长期以来,马铃薯种植、收获主要以人力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诸城市在巩固提升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为起点,积极探索马铃薯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突破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瓶颈”。目前,该市马铃薯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95%。
马铃薯播种机特别适合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大地块作业。一个驾驶员,两个负责摆放种薯的工人,一机三人,每小时可播种马铃薯2~3亩,工作效率是人工播种的十多倍。而且由于机械播种深浅一致,株距准确,覆膜严实不跑温,苗齐苗壮,便于机收,亩可增产四五百斤。
菜农喜结农机“科技亲”
“自从和市农机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攀上了这门亲之后,俺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心里更有谱气了,现在大棚有了机械化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烟雾机,还安装了微滴灌设备。”舜王街道柳家庄柳师傅介绍,“以前人工卷帘,每个棚需两个壮劳力干一个多小时,如今装了电动卷帘机,轻轻一按电钮七、八分钟就可完成,再加上农机专家的指导和服务,种蔬菜大棚再也不犯愁了。”据了解,目前该市已有200多户像柳师傅这样的种植户与农机技术人员结了“科技亲”。
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经济作物生产,把推广设施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新机具、新技术被广泛应用,设施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尝到科技致富的农户,在生产中遇到机具维修使用问题就主动到农机部门找农机科技人员讨教,但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常常因技术运用不及时、不到位而贻误生产时机,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目前很多农机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效率与作用。鉴于这种情况,该市农机部门结合自身技术特长与优势,与有需求的农机户、种植户结成“科技亲家”,农闲时帮农民充电,农忙时进驻一线,帮助农户依靠科技致富。
据统计,近两年来,该市先后举办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培训班20多期,农机大户、种植专业户1000多名,发放技术资料20000多份。全市建立了以市农机部门为龙头、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农机大户和科技带头户为基础的三级机械化农业服务体系,为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