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着力”促农机化超常发展
2013-08-15涟源市农机局张亦山
■ 涟源市农机局 张亦山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农业机械化。国家计划在2020年实现农业现代化,从现实情况看农业机械化的任务还很艰巨。根据涟源市农业农机发展实际,笔者认为,立足“五个着力”可推动农业机械化超常发展。
(1)着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农机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机化要大发展、大跨越,离不开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涟源市每年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00万元左右,带动农民购机投入在2000万以上,每年新增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上万台套,有力地推动了涟源农业向机械化方向迈进。如何用好用活国家惠农政策,我们在三个方面花功夫:一是建议市委政府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从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农机化七年发展规划,把农机推广任务量化到乡镇基层,任务完成好坏奖惩分明,做到奋斗目标明确,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二是扎实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落实,对上积极主动汇报对接,对下积极主动引导和服好务;三是在机具推广应用方面以水稻生产机械化为重点,向旱土、林地、工程、养殖等领域发展。
(2)着力引导土地流转。从涟源近年农机发展情况看,购买农机比较多的都是土地流转大户,如杨市邓孝敬、桥头河廖子球、七星街肖尊成,龙塘刘自文、刘秀波等等。这些种植大户购机投入都是几十万元,流转土地面积都有几百至上千亩,他人实现种植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快土地流转是助推涟源市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牛鼻子”。在加速土地流转中,我们应重点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准入关”。承包土地开发更需要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因此规定对承包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经济实力,同时规定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不能随意降低土地流转准入门槛。二是把好“优惠关”。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使土地流转成为一种投资新兴产业,吸纳各方人才和资金。三是要把好“利益关”。所在乡镇党委政府以及村支两委要及时协助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妥善处理好土地流转大户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到既要让承包人得利又要让农户满意。
(3)着力引进和培养农机人才。涟源市农机要实现超常发展,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农机专业人才。目前涟源市农机人才现状堪忧:一是有特长的专业人才少。目前乡镇在编农机人员有153人,但有全日制中专以上学历的仅25人,专技人才仅占16.3%,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二是年青技术人员少。据统计,35岁以下农机工作者,在乡镇仅占22.2%,在涟源市农机局仅占17%,且这些人员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复退员军人或招聘人员,专业技术明显后继乏人。三是专门从事农机工作的人员少。乡镇农机人员虽然数量多,但真正从事本职工作的大约10%。此外,有相当部分的购机农户缺乏操作技能和维修技术,不能有效发挥农机的效能。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首先合理引进专业人才。对于农机部门到龄退休人员空编职数后,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办法及时招聘专业人才补编,杜绝非专业人员的进入,确保补编人员的素质。其次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再学习。有针对性地选派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组织乡镇农机人员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农机人员的业务水平。再次,以“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移民培训”等项目为载体,对新购机农户及时进行技能培训,对已购机的广大农户,分批组织进行农机新技术和维修技术的培训。
(4)着力提升农机服务组织化水平。涟源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不快,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重点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机专业大户、农机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机科技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建设和发展农机村组、乡镇,建立以乡镇为基础、市级为依托的农机作业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作业信息,指导跨地域作业;建立农机作业管理体系,出台作业服务费参考标准。二是提供农机作业保障服务。市农机局和乡镇农机站要组建农机维修服务队,建立维修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农机手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督促指导农机销售企业提供产品售后优质服务,使农机用户购机放心,劳动轻松,盈利高兴,再买心动。
(5)着力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目前涟源市拥有农业机械已达10万余台套,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机发展空间还很大,这对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对此我们要未雨绸缪,必须做到“三强化”:一要强化监理体系。涟源市农机局配有专门机构——农机安全监理大队,在编人员15人,力量基本得到了保证,但乡镇有相当部分无专人抓农机安全生产,必须尽快配齐。二是强化安全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管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安全监管常态化,杜绝农机安全特重大事故的发生。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农机安全监管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目前仍存在工作经费不足及设备配套不齐等问题,市及乡镇两级政府都须加大投入,以确保农机安全监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