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看方言版《猫和老鼠》的成功与特色
2013-08-15牛化旭
牛化旭
(周口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是米高梅公司推出的一部风靡全世界的动画片。它共有116个漫画形象,每一集选2至3个不同性格的形象搭配在一起,叙述一个“噱头”故事。它的故事内容单一,总是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体现出作者的超人智慧。它采用的哑剧形式,完全依靠生动的形象与情节曲折、想象丰富的故事和角色的滑稽动作去吸引观众而几乎不用对白,但它的哑剧却明白直观,给观众的印象极其鲜明深刻。《猫和老鼠》风靡全世界几十年而不衰,引进中国后,推出了普通话版本,深受儿童观众的喜爱。而最近几年更是出现了四川、河南、东北和云南等方言版本的《猫和老鼠》。这些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在其滑稽丰富的情节之上,加上了更具幽默特色的方言对白,更为说方言的底层观众所接受,深受方言区及全国人民的喜爱,不仅是儿童喜闻乐见,就是成年人也对之爱不释手。无论是电视网络、商场超市都能见到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在播放,其受普通观众欢迎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其原版和普通话版本。是什么使之产生了如此的效应?来自大洋彼岸的猫和老鼠为什么说上了土语方言?又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它还是原来的《猫和老鼠》吗?配音者为了顺应方言观众和方言文化采用了哪些手段?这种方言配音的影视作品是属于翻译的范畴吗?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产物,这种种现象都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应用顺应论可以较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一、顺应论
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会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1999年提出的一个理论,被称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何自然等)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顺应论的四个研究维度是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语境关系顺应从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等方面考察语言的使用。维索尔伦指出,语言与社交世界的适应无处不在。在语言选择与社交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或特定社区特有的交际规范,这些规范都是必须遵守的。只有这样交际才能成功进行。这些规范其实就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猫和老鼠》方言版明显是其创作者们顺应当地群众的语境、审美、口味、心理重新进行语言选择,而再创作的一个过程。
二、方言版《猫和老鼠》的特色
1.目标观众的改变。
如果要问为什么会有译者或配音演员把《猫和老鼠》制作成汉语方言,我们会发现其目的之一是满足说方言的观众的需求。这些观众要么听不懂英语,要么是对普通话版敬而远之。这些观众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根本就不说普通话。可以说,方言版的《猫和老鼠》是以方言文化为主要导向的,其创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再创作来迎合操方言的受众的需求。英文版《猫和老鼠》本来的目标观众是儿童,而我们发现汉语方言版的《猫和老鼠》的目标观众却不仅限于儿童,还包括成人观众,因为我们可以发现,方言版采用了很多成人语言,甚至一些粗言俗语。这种重写无疑扩大了该卡通片的受众。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在一些播放着方言版《猫和老鼠》的大型商场里,下至五六岁,上至五六十岁的观众观看时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目标受众的改变,使译者必须顺应目标受众的要求对原来的配音进行大胆地“改写”,以使它重新焕发生命。
2.情节优势到对话优势。
英语版的《猫和老鼠》对话不多主要以有趣活泼的情节,汤姆和杰瑞的夸张动作逗笑观众,可以说情节要胜过对话。而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取胜之处正在于其方言对白。译者抑或配音演员让来自大洋彼岸的猫和老鼠说上了中国的土语方言,本身就是一件引人发笑的事。这是艺术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足以引起观众新奇和猎奇的感情。在《杰瑞的表哥》(Jerry’s Cousin)一集里,原本只有两句对话。一句是杰瑞的表哥说的:“Relax,cousin! Nothing will happen.”(放松,表弟。 什么也不会发生的。)这一句在东北方言版里成了:
Jerry’s cousin:兄弟,想当年呢,你哥我搞对象那会儿,那小伙帅呆了,酷毙了,你嫂子追我,那跟头把式的,天天撵的我呀叽里咕噜地跑啊!
Jerry:真的呀,哥
Jerry’s cousin:那可不咋地,那不是跟你吹,那个时候简直太甜蜜了!
在河南方言版里,则成了:
Jerry:表哥,我可害怕了,真的可以躺在这吗?这可是孬蛋的窝。你要是走了,它会收拾我的呀!
Tom:算你说对了,敢睡我的床,我把你砸成肉饼。
Jerry’s cousin:你别怕,有事儿哥顶着。放心吧!
原版的Tom and Jerry情节热闹,引人入胜。它采用的哑剧形式,完全依靠滑稽动作而不用对白。而为了适应目标群众的改变,突出方言特色,方言版的《猫和老鼠》顺应了这种趋势,加入了大量的方言对话,使之成了以独具地方特色的滑稽幽默对白引人入胜的新的《猫和老鼠》。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方言版的《猫和老鼠》是以当地文化为导向的。其功能和目的都发生了变化,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说方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基层群众的娱乐需求的。为了服务于这种目的,方言版的动画片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这种种方法和策略也可以用顺应论来分析。
三、从顺应论看方言版《猫和老鼠》各种策略的运用
根据顺应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使用者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影视作品的翻译和配音可以看作是语际之间的语言使用过程。这个过程是译者和配音演员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译者和配音演员可以高度灵活地从众多可供选择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猫和老鼠》方言版的配音是影视翻译和配音的一个特殊的例子,它已大大超出了翻译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们必须在新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下不断作出各种顺应方言受众的需求的选择,创作者们必须综合考虑社会背景、文化差异、读者心理认知等诸多因素,选择合适的配音策略和方法。
1.大胆采用各种方言,顺应目标观众的本土语言。
语境相关成分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维索尔伦认为,说话人和听话人是交际语境的焦点,只有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场的情况下语境关系才会被激活。双方交际的语境相关成分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即维索尔伦所说的信道(linguistic channel),传统语用学称之为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方言版的《猫和老鼠》显然其发生的话语语境发生了变化,由英语语境变为汉语方言语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则承载着方言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方言通常只以口语的形式存在,有其独特的词汇、发音和语调。“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往往是一个人身上最初和最深刻的烙印。如前所述,方言版的《猫和老鼠》以说方言的普通群众为受众目标,用方言来配音,让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只猫和一只老鼠说上了当地受众耳濡目染的方言,就是顺应了方言区观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语境。这种陌生化手法的应用,无疑会产生出新奇和新颖的艺术效果,将影片本身的幽默效果进一步的升华。对话中配音演员们采用了最下层的普通百姓耳濡目染的方言,甚至有些粗言俗语也出现在某些片断中,这无疑大大拉近了影片与方言区普通观众的距离,使其受到了各阶层各年龄段的观众的喜爱。
2.主要角色的重新命名,顺应目标观众的心理世界。
Tom和Jerry在东北话版中被改称为“二尕子”和“小不点”;在河南方言版中成了“孬蛋”和“小精豆”。这些都是当地群众最熟悉的一些浑名、绰号,反映了当地观众对猫的揶揄和对老鼠的喜爱的心理,这就使得方言观众接纳了说着方言的猫和老鼠,也使他们成为了本地的猫和老鼠,成了中国某个方言区的猫和老鼠。这样就顺应了当地观众的心理世界。
3.根据情节和演员动作添加对话,顺应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
如前所述,英文版的Tom and Jerry是以情节取胜,而方言版是以幽默俏皮的对话取胜。配音演员们根据每一集的情节和动物演员们的动作适当添加了对白,从而使其更有地方特色,在植根于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更能突出幽默效果。
这些对话也更具有地方特色,可以说完全顺应了地方观众的文化背景。原版的Tom and Jerry基本上是一个默片,没有多少对白,比如在《汤姆的表哥》中,只有两句对话,而河南方言版和四川方言版中则从头至尾都是贯以对话,用以顺应当地观众的文化背景,基本掩盖了这两只猫和老鼠是来自于大洋彼岸的好莱坞这样一个事实。
4.搞笑因素的添加,顺应目标观众的审美情趣。
为了更具有幽默效果,最大程度上娱乐方言版的观众,配音演员们尽可能多地添加了搞笑因素。这些因素并没有出现在原版和普通话版中。比如,方言版中添加了许多流行文化元素。比如,在东北方言版中有一集结合当时非典流行的现状,添加了这样的对话:非典,非典,你给我飞远点吧!在《德克萨斯的汤姆》一集中,来自汤姆猫所唱的美国西部乡村歌曲被配音成了一个老单身汉渴望着找个老婆的情歌。在四川方言版的《小鸭子》(Little Quacker)一集中,带领着小鸭子走向池塘的母鸭唱起了“小小姑娘,早上起床,提着裤子上茅房……”(周星驰在其喜剧片中为达到幽默效果所改编过的一首民歌)。所有这些流行搞笑元素的添加使方言版的《猫和老鼠》顺应了方言观众的审美情趣,使其更易为一般受众所接受。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大型商场里,甚至一些主妇、农民工、带孩子的老年人都能津津有味地欣赏这部重新配音的动画片。他们的笑声告诉我们,方言配音的动画片顺应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成功的。
四、翻译还是再创作
影视翻译是翻译研究领域里一个非常特殊的分支,而配音翻译则是影视翻译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频繁,近年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国外影视剧,其中作为西方电影主力军的好莱坞动画片也从其独特的视角诠释着当今世界,对我国的各层次的观众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为了顺应中国不同观众群的年龄、地位、审美观、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配音人员对它们进行了配音翻译。Hatim和Mason指出,屏幕上的演员说话让人感觉很逼真,可是作为剧本的编剧,他们是为观众而写的剧本。因此,译制片译者也应当将观众作为最优考虑对象,即以受众为中心,顺应普通受众的各种因素,比如语言习惯、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方言版的《猫和老鼠》的外形没变,画面没变,但他们已经不是原先的Tom和Jerry了。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方言配音也早已超出了单纯的翻译的范畴,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新的产物;是外来文化和事物本土化的产物;是大的文化发展趋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它一方面反映了俗文化的逐渐上位,高尚文化的逐渐被赶下神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心文化的逐渐边缘化和边缘文化的逐渐中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这种现象担心,考查一下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脉络我们会发现,中心文化逐渐边缘化和边缘文化逐渐中心化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每当这种变化发生时,人类就会向前迈出脚步。
总之,草根的自娱自乐也好,配音演员的业余爱好也好,还是一些译者的好事之举也好,方言版的《猫和老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使一部好莱坞的经典动画片在异国的土地上,在陌生的文化里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也足以说明不同文化在碰撞过程中的相互顺应和草根意识的崛起、正统文化的偏移的文化发展趋势。
[1]Hatim,Basil,Ian Mason.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M].London:Routledge,1997.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22(4):428-435.
[4]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3):230-232.
[5]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