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The Man Who Knew Too Little看英美文化
2013-08-15许晋铭
许晋铭
影片《特工插班生》(The Man Who Knew Too Little)为观众展示了一个颇为荒谬但充满温情的故事。Wallace Ritchie为了与弟弟共度生日来到了伦敦。弟弟James是个银行家,哥哥生日的当晚他正要举办一个商业宴会。为了不让其他人知道他有一个寒酸的老哥,便想尽办法骗他出去,James买了张现实情景剧的演出票送给他。演出由街边电话亭的一个电话开始,阴差阳错,Wallace接到了政府高层人员打给杀手的电话,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场惊险的间谍行动。更糟糕的是他以为周遭的事件都只是他参加一场身临其境的现实情景剧中的情节,引发出成串笑料。影片通过一个美国人的伦敦一日游这一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英语国家两大主流文化间的冲突。影片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相映成趣,是我们了解英美文化和语言差异的绝佳教材。
看点一,憨人喜剧。片名的灵感来自悬疑片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导演的电影《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这部片子也许可以被视为导演对伟大的希区柯克某种形式的致敬。电影里,知情人一个个难逃被追杀的厄运,而Wallace这个所知甚少的小人物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收获了爱情和友谊。
本片属于西方电影特有的类型——憨人喜剧 (笨伯喜剧)。影片的主人公通常比较天真幼稚,头脑简单,或思维异于常人。这类影片的情节大多是建立在一个天大的巧合之上,其中的笑料则是通过不停制造巧合来实现的。本片主人公Wallace年过四十,思想天真。他在等待现实情景剧导演指令时误接间谍组织电话,卷入间谍行动中,误以为周遭的事件都只是他参加一场身临其境的现实情景剧中的情节。片中Wallace有很多次机会发现事实,由于种种偶然和巧合使得他一直“出不了戏”。
憨人喜剧的前半部通常以呈现尴尬来达到喜剧效果,这种尴尬是其行为和思想与周围环境的冲突造成的。例如Wallace在遭遇持刀抢劫后提醒劫匪表演结束后把钱包还给他,如此“临危不惧”真是异于常人。然而呈现尴尬的目的并非是对弱者失败命运的歧视,所以,尴尬最终会向走好运转变。
憨人喜剧的套路一般是聪明人拿傻子找乐,结果最后发现自己被这傻子耍了。这里的傻子可不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扮猪吃老虎”,而是“猪吃老虎”。憨人喜剧大多都包含有这种 “以弱凌强”的情节。影片中的王牌间谍就被不知情的Wallace整得惨不忍睹,称Wallace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特工。憨人喜剧往往与命运这个主题联系在一起,“好运的白痴”最后都能“傻人有傻福”;而聪明人往往作茧自缚,患得患失,做傻事。形成一种人生无常、命运不可捉摸的喜剧感,从而引发观众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中国电影导演周星驰的作品中也有此类元素。
看点二,英式幽默VS美式幽默。英国电影常把生活中夸张而又显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处理成黑色幽默,而到了美国人手里往往就会增加些许刻意的成分变成了喜剧,或许美国人骨子里比英国人更热衷当个快乐的上帝吧。编剧妙笔生花,用一个美国人的伦敦一日游把两种幽默风格的优点一网打尽,有点平民版糊涂侦探的意思,感觉上很像我们熟悉的港式喜剧。
当Wallace把弟弟家的女仆误认成了弟妹,感叹道,“你可真是小巧玲珑啊,跟我想象中一点也不一样,我还以为你是个刻板保守的英国女人呢。”美国人眼中的英国人总是这样的模式化的形象,不苟言笑,表情僵硬。正如英国人的绰号“约翰牛”(John Bull),约翰是最常见的英国人名,而牛的特征就是固执笨拙。其实,英国人个个都是顶尖的幽默大师。在其他国家,如果有人看你不顺眼,他们会骂你愚蠢或粗鲁。在英国,则会说你没有幽默感,这是最严厉的谴责,最彻底的轻蔑。不同于美式的“速食幽默”,他们从来不以夸张的表情和粗俗的语言来赚取别人的笑,他们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乍听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在有点英国文化背景的人听起来却忍俊不禁,回味无穷。其中大量的双关、反语、讽刺和自嘲,都是需要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后,仔细看,慢慢品的。
影片一开场,Wallace把海关官员的礼貌寒暄当成是个人专访的问题来对待,滔滔不绝地讲到下班时间才放他离开。把简单的事说复杂,是英式幽默的智慧所在。当然,英国人除了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还能反过来,把重要的事轻描淡写,正如王尔德所说的:“越是重要的东西,越不能严肃地谈论它。”英式幽默“轻描淡写式”地讨论一切主题,几乎没有任何主题是禁忌。难怪英国人会拍出像《葬礼上的死亡》(2007)这样影片,把死亡当笑点,倒也很符合英国人的幽默观、人生观。
英国人的幽默总是有点“冷”,有点“灰色”,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2008年加拿大学者的一项研究指出“基因造就了英国人独特的冷幽默”。研究人员将幽默分为 “正面幽默”和“负面幽默”。“正面幽默”指讲趣事、说笑话、乐观,面对人生持积极态度的幽默方式。相对的,揶揄、挖苦、自嘲等幽默方式则属于“负面幽默”范畴。研究者在来自英国和北美的受试者身上都发现了与“正面幽默”相关联的基因,但“负面幽默”基因却为英国受试者所独有,这一研究结果从科学角度找到了英式幽默的源头。
英国人认为美式幽默是一群暴发户们玩的闹剧,始终在低级趣味里打转。这多少和英美两国二战后在国际地位上的变化有关。英国人不满在政治经济上越来越依赖美国,只好在底蕴内涵上找些平衡,批评美国人只是有钱,而他们有的是文化和智慧。在这部影片中同根同源的英美幽默并没有泾渭分明、不可逾越,而是相映成趣。毕竟我们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笑容才是对抗人间一切纷扰的法宝。只要能让人开怀,又何必纠结于谁优谁劣呢。
看点三,英美语言差异。萧伯纳曾说过:“英美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共同语言的鸿沟。”英语和美语虽同根同源,但又有着显著的差异。当来自美国的男主角Wallace遇到伦敦的女主角Lorelei,这种差异在他们的对话中得以充分体现。
最明显的差异是语音。从发声方法上看,英语内向,美语外向。英语声音内含,用的是口腔“深后部发声方法”;美语声音外露,用的是口腔“后部发声方法”。英语谨慎而绅士,听起来就比较硬一些,嘴张得也比较标准;美语张扬懒散,把很多音都吃掉了,听起来比较圆润,嘴巴动作小。从单词发音上看,英语和美语在一些辅音、元音的咬字上有明显差异,某些单词的重音位置也常常不一样,例如door,city,path,spot等等。从语调上看,美音调域变化较小,爱用平拖腔,像汉语里的一声;英语习惯加强重读音节、重读词或词组的读音,所以调域之间变化较大,爱用降调,就像汉语里的四声。
在用词方面,英语和美语的差异表现在用同一个词表达不同概念,或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概念。例如,Graduate在美语里指从学校毕业,在英语里专指从大学毕业。用词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风俗,虽然涉及到生活中许多方面,但并不对交流产生实质性影响。
英语和美语的差异还表现在拼写上。美国人是一个实用至上的民族,对于文字的拼写,他们也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在美语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于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化字运动,删除了单词拼写中不发音的某些字母。例如behavior(behaviour),dialog(dialogue)。这些拼写变化体现了美国人生活和工作高效快捷的现代化特性。
我国的中小学一般采用的是英式英语教材,单词拼法和发音都在以英国英语为参照。然而,美国英语对我国英语学习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美国文化在全球的风靡,美语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所接受。我国英语学习者大多呈现出一种“混合”的语音,不少人觉得自己语音不标准,羞于开口练习。其实英式英语也好,美式英语也罢,口音就像一张名片,你一说话,别人就知道你来自什么地方。中国人为什么要以有中国口音为耻呢?大多数外国人会觉得你的中国口音听起来很自然,因为你是中国人。英语就是一个用来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的工具,口音根本不重要,只要你言之有物、表意准确,就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使我们的生活,学习,事业都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说不定哪天中式英语也像美式英语一样成为英语的主流呢。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一部好的英文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取文化知识。语言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和手段,而文化则是语言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语言技能培养与文化学习并进,我们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何珊.英国人天生“冷幽默”,来自“骨子”里? [N].新华每日电讯,2008-03-12(16)
[3]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4]季海龙.英文原声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5]王霞.浅谈英文电影与英语教学[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6]谢洁.影视欣赏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
[7]张蓉.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J].电影文学,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