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摆不定的自我——浅析芥川龙之介成名作《鼻子》

2013-08-1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龙之介芥川旁观者

黄 燕

(江苏省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7)

芥川龙之介(1892-1927),原名柳川隆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新思潮派小说家。《鼻子》是芥川初期创作的小说,首次刊载于1916年2月《新思潮》复刊号。这篇仅仅17页的小说使得当时年仅23岁的芥川龙之介在文坛崭露头角,备受关注,甚至得到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赞赏和推崇:“他将是独一无二的作家”、“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山本有三夸奖芥川这部精短之作“精彩得足可选进国家选定的教科书中去”。而其挚友久米正雄则称:“《鼻子》既是芥川的处女作,也是他‘最后’的作品,最为完美,最为成功。”[1]久米的评价,既充分肯定了《鼻子》高度的文学成就,同时也似乎在告知读者,小说《鼻子》里所展示的是最为完整和真实的芥川的内心世界。作品的选材和立意、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设定和内心分析等都与芥川龙之介存在密切关联。

1 《鼻子》的选材和立意

《鼻子》取材于《今昔物语》中“池尾禅珍内供鼻语第二十”,受《宇治拾遗物语》第二卷“长鼻僧人”和果戈理的《鼻》两则故事影响创作而成。在芥川的《鼻子》和另外三篇作品中,鼻子均是关键词,每个故事都因鼻子而起,主人公都是道高德重的僧人。

鼻子是人体的通气器官,《圣经》的《创世纪》中这样描述:“上帝用泥土按照自己的现状捏成泥人的模样,然后通过鼻子吹进一口气于其中,他便有了生命。”[2]呼吸开启了生命之门。而鼻子在人类文化中也衍生了多种意义,“仰人鼻息”、“嗤之以鼻”等谚语,反映出鼻子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具有象征意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鼻”解释为:会意字,从自,从畀,“畀”又兼作声符。 “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不难理解,鼻子表现了一个人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意识及与他人关系的确立。芥川的《鼻子》很巧妙地运用了这层意思。

在《鼻子》这篇小说中,主人公内供从一个小沙弥开始,直到升为内道场,年近已过半百,但心里始终为自己的长鼻子苦恼不已。鼻子“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颚下”,“上下一般粗细,酷似香肠”,从脸中央耷拉下来。这个长鼻子使其异于旁人,成为周围人关注和谈论的话题。作为修行得道的高僧,他的社会作用往往是通过劝诫,引导人们走出内心的魔障,辅佑大众走出心灵的苦海。而此时的内供却似乎自身难保,深深陷入鼻子的苦恼和自卑中。选择僧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暗示着作者芥川试图告知读者,连德行高超的高僧们在烦恼面前都束手无策,那么,普通大众更是如此,如果仅仅指望着依靠宗教或他人力量的帮助,实际上是徒劳和奢望的。

2 《鼻子》主人公禅智内供的内外交困

2.1 焦虑自卑的高僧内供

禅智内供是寺院的高僧,一般来说,僧人都是杜绝尘缘,全心向佛,远离人间万般烦恼的智者,而小说《鼻子》中的内供却是现实中一个为鼻子而烦恼的僧人。吃饭时鼻尖容易“杵到碗里的饭上去”,内供只能“吩咐一个徒弟坐在对面”用“木条替自己掀着鼻子”。他也曾偷偷地照镜子,观察别人,遍查典籍,尝试各种缩鼻灵方,甚至他不惜去喝老鸦爪子汤,鼻子上涂老鼠尿,但始终无法奏效。

鼻子深刻提醒着内供其存在,池尾百姓的议论和讥笑也让他不能安心诵经。他深知自己不应执着于皮相,应该“专心往生净土”,但烦恼一直纠缠着他。而高僧的地位和强烈的自尊,又不允许他轻易将内心展露出来。

2.2 议论不已的旁观者

《鼻子》中的旁观者主要有池尾的百姓、武士、院中僧侣这三类人。老百姓“替内供着想”,认为内供幸运地用僧侣身份摆脱了无人肯嫁的尴尬;寺院中众僧碍于内供的身份地位,表面上不敢嘲笑,背地里却免不了嘲讽,有回替换弟子的中童子提着内供的鼻子以方便其用餐时,一个喷嚏,长鼻子就扎进粥里,这件事便立即传到寺院外,成为当时京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当内供鼻子变短后,武士则“脸上摆出比以前更觉好笑的神色,连话都不正经说,只是死死地盯着内供的鼻子”。那位中童子见到鼻子缩短后的内供,“起先还低着头憋着笑,后来憋不住了,就噗嗤一声笑了起来”。寺里的杂役僧徒们当面毕恭毕敬地听着,背后“偷偷地笑”,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回”。这三类人代表着内供周边的旁观者,内供的鼻子无论长或短,始终是他们找乐子的对象。

3 内心困境的解锁

3.1 循环的困境

可以说,内供一生为长鼻子困扰,在人生的一开始他就处在困境中,长鼻子外形的奇异让他引人注目,加之诸多不便,令其自尊心备受伤害,这些都促使他“试图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来恢复自尊心”,他试图努力改变大众审美下的丑陋,但迟迟没有找到方法。某种机缘,有位身边形影相随的徒弟从中国渡海来的供奉僧那里取得一个良方,缩鼻似乎很成功。内供以为冲出困境,但不想却陷入新一轮的困境,周边的人笑得更加厉害,他又期望着模样的恢复。

小说最后一句话十分令人深思,“内供在黎明的秋风中晃荡着长鼻子,心里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准没有人再笑我了!’”[3]内供怀念原先的长鼻子,因为他认识到过去别人的嘲笑仅仅是对其奇异外形的嘲笑,而在缩鼻后的嘲笑则是对其心灵的嘲讽,即旁观者更多地是嘲笑他改变自己形象的行为。相比于对外貌的嘲笑,这种嘲笑,更是让内供无法接受的。内供的喃喃自语意味着他在挣扎和改变后,世人的利己本性最终使其放弃了改变,恢复到原点,他最终还是没有真正走出人生的困境。

3.2 困境的根源

内供为鼻子变长变短而自卑焦虑的心理历程,其实正是世间人类心理的广泛而又真实的写照。人生在世,都免不了要想办法克服和掩盖自己的弱点,当一个人时刻用别人眼光审视自身的时候,便会对他人的态度十分敏感,甚至变得矫揉造作。《鼻子》中内供的鼻子是个代表性的象征,内供看似超凡脱俗,无所顾念,却愁肠寸断;貌似佛法高深,道高德重,却内心脆弱不堪。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僧的地位,使得内供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努力掩饰着内心的焦虑。“自尊”和“自卑”仿若两道无形枷锁,让本应诵经传道、弘扬佛法的内供身心陷入困境,几近窒息。从本质上来说,内供苦闷的不是鼻子的长短,而是众人的目光,因此他只有摆脱内心对他人评议的执拗,才有可能真正解脱。

3.3 他人的利己主义

芥川在作品《鼻子》中写道:“人的心中,总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对他人的不幸,无人不会同情。然而,这个不幸的人,一旦摆脱困境,不知怎的,反倒让人觉得若有所失。”[3]对于内供的不幸,旁人似乎表现出同情,而实质心里幸灾乐祸,对内供说三道四。而当内供鼻子缩短了,他们又会失趣无味,甚至对内供过去的长鼻子念念不忘起来。而对自尊心极强的内供而言,过于关注别人的看法,忍受不了别人的脸色和社会的舆论,宁愿再回到原来肉体的痛苦中去。在小说结尾,内供的鼻子变长了,可怜的内供最终选择牺牲自尊,重新陷入不幸,相信恢复后“准没有人再笑我了”,从而成全了旁观者的利己。在《鼻子》中,人性的软弱虚伪和自私自利赤裸裸地尽显无遗。

芥川作品通过心理描写揭露人类利己主义的颇多。《仙人》中以耍鼠为生的主人公李小二贫困落魄,当他因避雨躲进神庙,遇到衣衫褴褛的老道士时,产生同情和怜悯,但同时他也暗暗觉得“自己在一切方面都是生活上的优越者”。

4 《鼻子》与真实的芥川

4.1 创作心理

正如芥川龙之介的挚友久米正雄所言,《鼻子》如实反映了年轻时芥川的处境和心理。芥川创作《鼻子》(1916)时正值日本大正时期,日俄战争的胜利使国民情绪高涨。一方面,社会时局动荡,百姓生活贫困;另一方面,母亲的精神失常使得芥川始终处于怀疑自己也会遗传的极度恐惧中,而后与吉田弥生的初恋遭到养母的反对而告吹。家庭、社会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困扰使芥川陷入人生的低谷。同时,由于受到时代的制约,芥川龙之介开始从古典文献中充分挖掘素材,以历史题材为小说,以冷静的旁观者来审视当时的日本社会。《鼻子》取材于古典作品,诙谐风趣的剧本和对文学的创作使芥川暂时摆脱了现实的不愉快。即便如此,在这篇小说中芥川仍旧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人性的本质。

4.2 内心的伤疤

《鼻子》里高僧内供的鼻子因为其奇异而备受百姓热议,内供虽然饱腹经纶,却也在旁观者的品头论足中纠结不已。内供害怕自己的长相被嘲笑,忌讳谈到鼻子相关的话题。而鼻子对于内供,正如母亲对于芥川一样,是心中永久的伤疤。芥川害怕别人提到疯女母亲,和母亲居住紧紧是楼板之隔,但是母亲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作为疯女人的儿子和养子的身份,世人必定给了芥川很多的同情,也让他遭受不少非议。而遭受的同情和议论,使芥川自幼透析了旁观者的心态,看清了人性中的自私本性。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周围的人们很丑恶,自己也很丑恶。目睹这些丑陋而活着是一种痛苦,而且只能强迫自己这样活着。”[1]

4.3 恩情的罪恶

小说《鼻子》中,内供饱尝了世间的冷言冷语,他被大众议论着、嘲讽着,幸而身边有位如影相随的徒弟伺候着他的饮食起居。某种机缘,这位弟子得到一剂良方,鼻子成功缩短后,呆在嘴唇的上边,而且持续了两三天。这位弟子的良苦用心,着实让人感到一丝暖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身处下位的弟子而言,能够对地位高于自己的内供施予同情或帮助时,内心某种得意或骄傲便伴随着同情萌发开来。而鼻子变短对于内供来说,却又是一场灾难,他再次陷入困境,性格日益乖张。弟子开始加入旁观者的行列,开始背地里诅咒内供,“内供会由于犯了暴戾罪而受惩罚的”。

芥川在作品里很少提及家庭和私生活,而在《点鬼薄》里却屡屡提到养父母的家庭。由此可以看出,芥川对于养父母的深厚感情。在由养父道章、养母TOMO和伯母FUKI组成的芥川家里,是芥川“安全的城堡”。而在养父母家长大的芥川也因寄人篱下,自幼形成处心积虑地讨好他人的“养子根性”和异样自卑。一直单身的伯母,就像那个悉心照料内供的徒弟一样,犹如生母一般抚养芥川,给予了芥川安全温暖的童年。但是在芥川成年后,伯母和养母对其与初恋女友的交往大加干涉,在婚后更是变本加厉,束缚压抑的家庭生活加重了芥川精神上的无奈与不安。伯母原本是芥川身边最亲近的人,但是对芥川伤害最深的同样也是她。

5 结语

《鼻子》这篇小说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复杂的文本,其寓意深刻,值得仔细寻味。小说结尾处写道,“寺院里的银杏和七叶树一夜中间掉光了叶子,庭园明亮得犹如铺满了黄金”,塔顶的“九轮在晨曦中闪闪发亮”,“护屏已经打开”[3]。这些暗示着恢复原貌的内供内心也似乎开始变得坦然,他接受了长鼻子的现实,放弃改变,以为可以避开他人的嘲笑。他在秋风中喃喃自语,恢复原貌的鼻子使他产生了片刻的欢愉,但是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任何异于他人的东西,包括内供的鼻子以及芥川的悲苦身世,都会在这个世上备受揶揄。尝试去改变,或能暂时摆脱困扰,获得片刻的安宁,但内心若还是纠缠,仍旧以他人为标尺,那只能在本无事的世间成为一个庸人,无休止地扰乱自己的心弦。

[1]高惠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5-6、62.

[2]亨德里克·房龙.圣经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18.

[3]叶渭渠.芥川龙之介作品集[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20-26.

猜你喜欢

龙之介芥川旁观者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旁观者,未必清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