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动物名称所指考25例

2013-08-15李海霞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词典图谱

李海霞

(西南大学文献所,重庆400715)

古代的一些动物名,现代一般人很难弄明白它们的实际所指,大型字词典的解释也模糊或错误。这里考证23例,包括《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和《汉语大词典》(简称《大字典》和《大词典》)已收和未收的。

【人熊】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人熊》:“广西有兽名人熊,乃一长大人也。被发裸体,手爪长锐。常以爪划橄榄木,取其脂液体涂身,厚数寸。……力能搏虎……行道遇一木根,必拔去而后行。”《本草纲目·兽二》:“《方舆志》云:狒狒,西蜀及处州山中亦有之,呼为人熊……闽中沙县幼山有之,长丈余,逢人则笑。呼为山大人,或曰野人及山魈也。”①

此人熊是猩猩。又名红猩猩、褐猿,亚洲最大的类人猿。体极肥壮,身披红褐色长毛,雄性面部两边有肉垫。因背部毛厚长,故以熊为喻。中国南方曾有分布,现在仅产于印尼等。娄底信息网2012年7月8日报道《首只红毛猩猩来长沙除了卖萌还想讨老婆》,言长沙生态动物园来了一只猩猩,身高1.5米,体重却有300斤。有报道称猩猩高者近2米(《新文化报》2007年2月8日《红毛猩猩登“征婚广告”》)。

《大词典》释人熊为狒狒。按今“狒狒”是以古词翻译非洲的一种猴名,不是古狒狒。

此即金丝猴,鼻梁退化、鼻孔上仰是其独特的特征。尾端分叉的哺乳动物并无,此应是古人想当然的描述。《大词典》和《大字典》都释“”为“一种长尾猿”。按,今“猿”指类人猿,无尾。二大典此释均与其“猿”条不合。

此为鼯鼠,前后肢之间有皮膜,即“肉翅”,尾长,可以从高树上滑翔而下,十几米到百米左右。是小兔,鼠和兔的嘴相似。今俗仍称鼯鼠为飞狐。

【海马】明黄衷《海语·物产》:“海马,色赤黄,高者八九尺,逸如飞龙,山食而宅海,盖龙种也。”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物产》:“海马状似马,颈有鬃,亦四翅。渔人网获均为不祥。”清《如皋县志·別录》:“万历二年大风雨,江潮漂溺死者甚众。先是海滨黄沙中有物如驴,皮色红紫,尾鬣皆赤,随潮而至。着浅水不能行,众击之,乃海马也。又有狗,小而黑,其行最疾,尤善啮人。剖其腹得四小狗。”

【海驴】《太平寰宇记》二○《蓬莱土产》:“海驴岛。岛上多海驴,常以八九月于此岛乳产……其皮水不能润,可以御雨。时有获者,可贵。”明黄衷《海语·物产·海驴》:“海驴多出东海……毛长二寸许,晴则毵毵下垂,阴则氂整也。”

此海马海驴都是海狮,有时也指海狗,鳍足目海狗科肉食动物。海狮身体纺锤形,雄者体长三米多,生有环颈鬃毛,故以马、驴为喻。体色变化较大,多黄褐色,也有红褐色等。身体能立起来(海狗不能)②。上岛繁殖,今黄海和渤海偶见。繁殖时5-8月。如大连老虎滩海狮产的几只小仔,都生在6月到8月,见大连旅游网等。繁殖期和《太平寰宇》的八九月不大合,产地今天在黄海和渤海,和《如皋县志》合,但和古籍中的东海、台海不合。此当是古人记载不准确,因为赤黄而有鬃毛、高者八九尺的只能是海狮,“红紫”也就是红褐色,古人一般无褐色概念。海豹没有这么大,颜色也不合。海象裸身无毛,有尺余长的獠牙,生活在北极圈附近。海狗长二米左右,毛灰棕色或黑褐色,厚长。今偶见于黄海和东海。故黄衷所说的东海海驴应是海狗。至于台海,今不见产海狗的记载。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普博览网·海洋博物馆·形态各异的哺乳(2012年7月12日)动物言北海狮别名海驴,是。

《大词典》释海马为海象,非是。

【青羊】清《热河志》九五《御制诗·青羊》:“青羊善缘壁,四蹄利如镊。踯躅嶜岏间,虎狼不能蹑。”清《畿辅通志》五七《土产·兽属》有熊、狼、狐、青羊等。

这是今斑羚。体长一米左右,雌雄皆有角。背部灰棕色,喉下有块大白斑。窜跃迅速,爬高登险如履平地。我国除中部外大都有分布。今俗叫青羊,见《中国动物图谱·兽类》和《四川资源动物志·兽类》。岩羊也叫青羊,但分布在西北、川西,与古籍记载的产地不合。

【青兕】《楚辞·招魂》:“君王亲发兮惮青兕。”宋洪兴祖补注:“《尔雅》:‘兕,似牛。’注云:‘一角,青色,重千斤。”明董斯张《广博物志·灵异》:“茂陵富人袁广汉……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

青兕是今大独角犀(印度犀),亚洲最大的犀牛。皮肤深灰带紫色,是为青。上面布满铆钉状的结节,印度犀多重二三吨,千斤估算少了。中国还产小独角犀,体灰色、灰白,非青色。这些犀牛在中国已灭绝上百年。《大词典》:“青兕,犀牛类兽名。”欠详。

【野牛】《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宋朱熹集注:“兕,野牛也。”兕,《尔雅·释兽》:“兕,似牛。”晋郭璞注:“一角,青色,重千斤。”宋邢昺疏:“其皮坚厚,可制甲。”汉赵烨《吴越春秋·勾践伐吴》:“越王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皆被兕甲。”

兕有一角,皮可做铠甲,显然是奇蹄目犀科的犀牛。此是青灰色的大独角犀,其皮特坚厚耐用,故郑玄注《周礼·考工记》“兕甲六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

《大词典》根据朱熹注释兕为野牛,跟今牛科的野牛同一义项,非。牛属偶蹄目,皮薄不足以为铠甲。参见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大词典》又把牦牛归入野牛,亦不当,今牦牛不叫野牛。

【水犀】《国语·越语上》:“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三国吴韦昭注:“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则无。”清赵翼《岭南物产图》诗:“水犀角在鼻,石羊胆藏足。”

此是大独角犀,鼻子上有一角,不很长。所谓“珠甲”即指铆钉状的结节。所有犀牛都喜欢泡在泥水里,以驱除皮肤上的寄生虫。山犀水犀之分是由于人们不了解它们。古代还盛传水犀三只角,犀牛没有三角的。《大词典》:“水犀,犀牛的一种。因生活于水中,故名。”犀牛并不生活在水中。

【水兕】《礼记·檀弓》:“天子椑内又有水兕革棺。”《新五代史》七四《四夷附录》:“真腊……其食稻米,水兕、山羊之奇。”

即水犀。上文所引“衣水犀之甲者”,一作“衣水兕之甲者”。《大词典》释“一种形状像牛的水兽”,未得。犀牛陆生,亦非水兽。

【马鹿】宋罗愿《尔雅翼·释兽三》:“今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土人谓之马鹿。”

此马鹿是水鹿,体大型,面部稍长,雄鹿长着三叉角,鹿茸珍贵。喜玩水。我国中部、南部有产。今俗仍称马鹿,见《中国动物图谱·兽类》。又C.elaphus的汉语学名为“马鹿”,比水鹿略大,分布在中国黄河以北,与古书记载的产地不合,非此。《大词典》无此义项。

这是水鸟䴙䴘。似小水鸭而尖嘴,脚近尾,善潜水捕鱼。《山海经·中山经》:“(畛水)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此鴢是黑颈䴙䴘。其冬羽头、背黑色,颈有大块黑色,胸腹银白。眼橙红。见《中国动物图谱·鸟类》《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大词典》释“鸟名”,又引李时珍说“似鸬鹚”,不合古描述。

【黄鸦】宋陆游《剑南诗稿·黄鸦吟》:“嗟哉黄鸦一何陋,性喜隐翳藏荒囿。烟深翅重飞不起,鸣声谷谷知雨候。……羽毛不足辱弹射,滋味不足登俎豆。”清王世贞《池北偶谈》卷十六潘高引潘氏佳句:“黄鸦谷谷雨疏疏,燕麦风轻上鮆鱼。”清唐宗海《医易通说·八卦方位》:“黄鸦色黄,头黑,亦有能人言。”

这是鸦科的松鸦,今又名黄老鸹。体大部褐色,翅、尾黑褐色,翅上有许多小蓝斑。飞行沉重。会模仿人说话。中国有七个亚种(《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唐宗海描述的是黑头松鸦。

《大词典》释“鸦的一种”,无今解,未到位。“鸦”习惯指乌鸦。

【青鸠】宋罗愿《新安志·羽族》:“青鸠,色苍绿,人多蓄之。”元戴侗《六书故》十九:“又有青鸠,好食桑黮,食黮而醉,每为人得。其声‘画壶’,俗谓之画壶。”《浙江通志》一○二《物产·嘉兴府》:“(秋鸟)百十为群。一网可得两只者名画鹕,雄名青鸠。”

这是今红翅绿鸠。背部灰绿色,双翅覆羽紫红色,华南和华中有分布,已罕见。其鸣声特别,wuwua wu,wu-wua wu,或 ah oh ah oh(《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均似“画壶”。

《大词典》:“青鸠,鸠鸟。”未确。

【红鹤】宋王质《绍陶录·水友辞》:“红鹤,身白,如鸡而大,背上一路深褐自头至尾不断,嘴足皆黑。嘴微弯而长。飞则色红,立则色白。”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鹭》:“颖曰:‘又有红鹤相类,色红。《禽经》所谓朱鹭是也。”

这是朱鹮。似鹭,腿较短,嘴微弯而长,体一般白色,也有灰色的,两翼张开则显出淡红色。背上一路褐色不能证实,足红色。但体羽白而翅内面红色,是朱鹮的独有特征。其他描述皆合,此非朱鹮莫属。中国日本等曾广泛分布,现在濒临灭绝。参见《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水扎】唐樊名《蛮志·云南管内物产》:“滇池冬月鱼雁、鸭、半雉、水扎鸟遍于野中水际。”明朱谋《骈雅·释鸟》:“水扎、属玉皆水鸟也。”清陈元龙《格致镜原·鸟类》言昆明湖出水扎,杂毛。“扎”加鸟字底,俗字。

水扎指鹳形目丘鹬科的数种鹬。中小型涉禽,嘴、脚细长,有的嘴很长,适于深扎入泥水中取食蠕虫或甲壳动物。今丘鹬俗叫大水扎,阔嘴鹬又叫宽嘴扎,《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和《中国动物图谱·鸟类》“扎”均加鸟字底。

【脆蛇】明谢肇淛《滇略·产略》:“脆蛇,一名片蛇,产顺宁大候山中。长二尺许,遇人则自断为三四,人去复续。干之治恶疽。”《大清一统志·贵阳府·土产》:“脆蛇生草泽间,长尺许,围如钱。首尖尾秃,背黑腹白。捕以竹筒,急持之,稍缓则自碎。”清李元《蠕范·物寿》:“脆蛇,片蛇也,神蛇也。长二三尺,似金,微黑。性不毒人。或触其怒,则自断为三、四,如刀截然。怒定,相续如故。出岭南。”

这是蛇蜥科的脆蛇蜥,无足蜥蜴,似蛇,长约50厘米,背面肉色,雄性有翠斑。尾可断为数截,不能自续,只会长出一个较短的新尾巴。《浙江动物志·两栖类爬行类》:“脆蛇蜥,别名脆蛇、碎蛇。”

【青蝰蛇】唐王焘《外台秘要方·青蝰蛇螫人方》:“《肘后·青蝰蛇论》:‘此蛇正绿色,喜缘木及竹上,与竹木色一种。……落头背上,然自不甚啮人,啮人必死。’”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虺》:“葛洪云:‘青蝰蛇绿色,大者四五尺。’”

这是竹叶青,俗亦名青竹飚,遍体草绿,眼血红,尾焦红色。有毒。我国安徽、甘肃一线及其南方有产。

【黄颔蛇】《南史·虞悰传》:“何曾食疏有黄颔臛?恨无之!”《本草纲目·鳞二·黄颔蛇》:“黄颔黄黑相间,喉下色黄,大者近丈。皆不甚毒。”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下》:“黄颔蛇,色青绿,长者至六尺余,背有黑线四条。其行迟缓,无毒,常入人家捕鼠食之。”

此蛇又名黄喉蛇,今黑眉锦蛇,长可达二米。体背黄绿、灰绿或褐灰色,杂黑斑。眼后有黑色眉纹。无毒。我国南北常见。《中国动物图谱·两栖类爬行类》黑眉锦蛇别名黄颔蛇,言其“行动迅速,善攀”。今中医仍然称之为黄颔蛇(《中药大辞典》)。

《大词典》仅释“蛇名”。

【锦袄子】唐尉迟枢《南楚新闻》:“百粤人以蛤蟆为上味……疥皮者最佳,切不可脱去锦袄子。”清《浙江通志》一○一《物产》:“石蛤,成化《杭州府志》:‘似田鸡而大,俗呼为锦袄子,生崖谷有水之处。’”

此蛙又名石撞、石鳞、石蛤,今棘胸蛙,体大型,皮肤粗糙,胸部多刺疣,体色棕黄杂黑褐斑,或近黑色。产于东南部,居山溪石间,为南方名贵山珍。亦指其皮。《大词典》无今信息,且以为“锦袄子”泛指蛤蟆皮,无证据。

【石蛤】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事占侯》:“石蛤,蛤蟆之属。叫得响亮。”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三:“粤人多食石蛤,一名山鸡,味甚美。”

棘胸蛙别名,见上条。

【枫叶】宋陈耆卿《赤城志·鱼之属》:“枫叶,形小,味极珍。土人重之。《海物异名记》云枫叶入水所化也。”清《续通志》一七九《鱼类》:“枫叶鱼,出兴化府。”

枫叶是鳑鮍鱼,又叫鳑鮍鲫,体宽扁而小于鲫鱼,鳞上常有红、橙、绿的光彩,略似枫叶。今浙江一带俗仍称鳑鮍为枫叶鱼。

【石鮅鱼】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二十:“石鮅鱼味甘平,有小毒。主疮疥癣。出南海方山涧中。长一寸,背里腹下赤。南人取之作鲊。”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三》:“石鮅鱼,藏器曰:生南方溪涧中……背黑,腹下赤。”

石鮅鱼是今宽鳍鱲,又名双尾鱼、红翅子。长三五寸,背灰黑,体侧粉红多蓝绿色横纹。臀鳍巨大,似又一尾。繁殖期出现美丽的婚姻色。今亦入药,治疮疖、疥癣等症。《中国动物图谱·鱼类》以石鮅鱼为宽鳍鱲别名。《证类本草》称长一寸,误。一寸长的成鱼没有经济价值,不合“取之作鲊”。今宽鳍鱲亦属山区经济鱼类。

【车蛾】宋杨士瀛《仁斋直指》卷五:“气块石燕散,治饮食伤冷,心下结块……车蛾壳、蛤蜊壳……各一两。”宋武孔仲《食蛤蜊呈子骏明叔》:“此物堆积如山坡,蛏虫咸淡菜暨车蛾。”

车蛾是文蛤,壳面光润,且多美丽的波状花纹,传统用来盛护肤油。王雪飞《文蛤进了洋人的诗囊》称车蛾是文蛤,引清末民间词:“鱼虾蛏蛤般般有,唯爱车蛾味不同。”③文蛤很鲜美。查车蛾壳做药,《仁斋直指》用在化包块和宣痈疽毒的方子中。今文蛤壳亦有软坚消痞、治瘰疬恶疮的功效,正合。

注释:

①本文所引古籍,基本来自清代《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9.四库全书没有的,如《正字通》,来自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翰堂典籍数据库,2003。

②见百度空间2009-09-04。

③见中国知网,2012-07-18,《友声》,1999年第1期。

[1]清.徐珂.清稗类钞[M].民国商务印书馆,翰堂典籍数据库.

[2]夏武平等编著,高耀亭等修订.中国动物图谱·兽类[Z].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3]郑作新等.中国动物图谱·鸟类[Z].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4]约翰·马敬伦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胡淑琴,赵尔宓等.中国动物图谱.两栖类爬行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6]郑葆珊等.中国动物图谱·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张玺,齐钟彦等.南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8]百度百科[Z].维基百科[Z].搜搜百科[Z].

猜你喜欢

大词典图谱
中医药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及痴呆痰瘀互结证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礞石滚痰丸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绘一张成长图谱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认知视域下《突厥语大词典》中的隐喻性谚语(tεmsil)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