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013-08-15吕金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人文

陈 锴,吕金梅

(1.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1331;2.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密切关联的,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文素养的提升。21世纪要求医生成为“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终身努力学习的学者”,这表明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社会对培养具有深湛的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和深厚人文素质修养的高层次医学人有了更高的要求。

1 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是指医学研究生人文知识的储备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修养,具体指通过人文知识积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修养、气质等品质。

当今,医生不仅要面对患者疾病,更要对患者的人格、尊严和精神健康进行人文关怀;患者的基本诉求只有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生那里才可以得到满足。针对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修养包含:一是高尚的医德;二是健康的身体;三是团队合作解决医疗、科研问题的能力;四是精湛的专业技能,宽基础、高素质,不断学习的能力。

1.2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具备:一是思想性,即培养其“仁”的理念,这也是医生基本的人文价值观;二是以人为本,培养研究生在医疗和科研工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三是复杂性,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具有社会性与自然性的人,具有天然的复杂性。根据这些特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以医德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为目的,掌握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的学习者。

2 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医学研究生而言,医学的发展,将使传统医学在更多领域和更深层次与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交叉、融合、渗透,形成现代医学创新性、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特色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不应仅仅满足于完成本专业方向的研究,更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医改背景下,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就是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通过医学研究生教育方法、管理制度、导师多层面的革新,培养研究生掌握宽厚的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基本实践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人。

2.3 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现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也是当前我国整个高层次教育体系面对的尴尬局面。

(1)对人文课程不够重视,创新意识薄弱。当前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多以专业学科为中心,注重医学专才教育,各课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忽视了人文精神;在课程的安排上,专业课占据了主导地位,轮转阶段也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医疗技能的培训为主;已开设的人文课程缺乏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没有将人文知识和医学实践整合,无法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对人文科学的忽视直接导致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不足,学生禁锢于一定的框架内思考、解决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2)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质量不高。科研和医疗实践是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当前导师科研项目有限、研究生数量较多、研究生实践操作机会较少等原因,研究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和指导,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必然导致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

(3)创新成果质量不高。以科研创新为例,在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各指标在高分数段的比例均未超过50%,尤其是体现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上的创新”和“创新性成果及效益”两项指标得分均在低分数段,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的薄弱。

3 人文素质教育在促进医学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中的若干途径

3.1 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医生的创新和艺术家一样,同样需要想象力和灵感。而创新的源泉如想象力、灵感、直觉的产生,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以严密的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也必需具备较高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以培养、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考虑到人文知识的丰富性、知识的不确定性、课堂情境的复杂性,鼓励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展示自己的个性。这种思想符合研究生教育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培养创新能力的特点。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构,应当既兼顾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兼顾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塑造;兼顾前沿性和实用性。综合考虑当前医学研究生学术学位的“学术性”和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征,必须具备以下要素:(1)宽厚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2)人文社科类课程与医学专业类、基础类与临床类课程的密切结合。(3)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保证研究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适应性。(4)扩大选修课范围,系统设置选修课,提高学习者的可选择性。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完成公共课程的同时,要牢固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把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作为重点,把创新知识的能力作为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上,应在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的同时,突出实践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总之,人文主义教育可以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起着导向和灵魂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起着互补的作用,其中,科学提供严密的逻辑思维;人文主要是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型的医学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是医学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与开发的交融,是医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的融会贯通。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融会了文学、艺术和历史等人文学科发散性、自由性和活跃性特点,可以使学习者思维深度、广度和活跃程度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形成,其中蕴含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会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使其思维突破狭隘的专业领域限制。因此,值得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借鉴。同时,人文科学以批判作为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建设和创造为目的,其构思、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建设成果,能够给研究生的思维活动带来刺激和启发,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辩证思维,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3.2 注重人文环境建设,促进创新人格养成

这里所说的人文环境,既包括校园文化所提供的人文土壤,也包含导师对学习者生活、科研、临床等方面的人文关怀与人文引导。

国外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创新人格修养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成正相关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催化剂。这里的校园文化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研究生培养必须具有完备的物质条件,如:图书馆资料、实验基地、研究经费等外部因素,这为研究生的创新提供了外部的物质基础。“精神环境”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是学校文化积淀中形成的精、气、神的东西。科学与创新的校园文化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评价体系、自由的学术交流空间是学习者创新的来源和人格养成的基础。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使研究生融入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环境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养成良好的创新人格修养。

医学研究生在科研和医疗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心理上的焦虑、烦躁和不安,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素养,创新实践就可能在各种困难面前止步不前。因此,在临床和科研的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必须养成认真严谨的作风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必须接受高尚医德和精神品质的渗透,形成高品位的人格修养,而这些,都可以在和同学、同事、导师等外在环境磨合中得到塑造。其中导师的举止言行、人文气质和形象最为重要。导师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会在无形中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所以,导师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通过临床导师和人文社科导师的联合辅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汲取各家之所长。

3.3 强化学科交融,深化创新知识积淀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一般说来,知识层面越深厚扎实,信息越丰富广阔,思维能力与品质就越可能达到创新人才要求的标准。重大的、前沿的难题,必然是多种学科的交叉,它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医学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最终成为未来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竞争重点。因此,要以培养医学研究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既要重视医学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要强调知识的创新和开发,重点强调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等人文课程,并将其纳入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中。同时,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例如社会学、历史学、美学、教育学等;增设与医学交叉的学科课程,如医学逻辑学、行为医学、医学哲学等;定期举办各种学科类型的讲座,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医学特色的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体系,逐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同时,鉴于医学研究生有大量的时间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让研究生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站在患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将临床上遇到的正反案例进行思考,这也是通过实践加强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也应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谦虚、诚实和刻苦的品质;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强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有利于创新思维形成的能力训练;培养质疑能力,要对临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勤于思考,勇于突破思维定势,不盲从于专家和导师的经验和塑造,为创新能力积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综上所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必须将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始终,充分利用课程教学、科研实践、临床实践等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将研究生管理部门、导师队伍、校园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

[1]陈肖沫.21世纪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2]鲁峰.关于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9(2).

[3]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人文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