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改革与实践——基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3-08-15王慧
王 慧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
高校职业指导是根据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特点、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和熟悉国家就业政策的前提下,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升学、创业以及就业的途径,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学生就业的期望值,提高与之相符合的能力和素质,是各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过程。伴随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逐渐形成,该就业形式充分体现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和选择权利,但也对毕业生自身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掌握一定的择业技能,解决就业时面临的困难,可以使在校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及时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提升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1 当今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指导进而成为各高校开展职业工作的重要部分同时取得可观的成果。伴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普通高等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度加深,借此契机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在就业之路上赢在起跑线上。可以说这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这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到部分毕业生择业就业过程中职业指导的成效,然而,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看清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概括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忽视化
就目前高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情况来看,有不少高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某些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存在单一性,单纯的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缺乏社会实践、实战的教学环节;很多高校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计划的规定学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就业指导作用上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也有部分高校在此类课程的考核上存在极其随意、无指向性的态度,如教学任务完成后出张试卷考试,不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考核和跟踪。有的高校单纯作为一门课程讲授,而没有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同时,一些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支持力度不够、资金短缺,从而忽视甚至不设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
1.2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设计短期化
普通高等院校都开设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对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效果也不够好,只是简单地认为此类课程作为学生就业前的辅导就好。在课时的设置上也有问题,一般每门课程开设4~6个课时,也就是180~270分钟,并没有把职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之中,对于整个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教育只有这短短的四小时时间,这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就业道路上的规划与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塑造自我的过程。
1.3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薄弱化
优良的教学效果要有更完备的教学师资力量,以此作为该课程的强大后盾。目前形势下,许多高校担任职业指导教学的师资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兼职、有的是管理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兼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和公信度,所以在基础上师资一方面存在数量上的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缺乏具有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兼任的工作人员在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上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没有宏观看待职业指导课,在学术上缺乏有效合理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因此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称职指导者和教授者,这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教学模式。
1.4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队伍波动化
专职职业指导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那么实践的锻炼经验从哪里来呢?除了自己亲身经历之外,还可以是自己各行各业的工作经验,多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了解社会行业的行情,掌握与时俱进的信息。相信这些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可以说职业指导师是一份需要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的职业。高校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当一名职业指导师还未能完全得心应手地进入角色指导实践就因工作调动、岗位变化而离开工作岗位,由此可见,一名正处于起步或是成长发展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与一名资历丰富、成熟稳重有着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职业指导师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高校职业指导队伍的构成长期是由刚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为主要成员,很可能使职业指导教育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1.5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队伍单一化
职业指导师资的结构不够均衡,目前,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以高校内的教师为主,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度不高,在这方面很紧缺。在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这一模块上,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主力军仍旧是高校教师,但是多数教师的个人经历都是“交换空间,行走于大学校门间”,亦像“换汤不换药”。对职业、行业的发展形势多来自于电视、网络、报刊等间接性的渠道,而不是来源于个人积累的人生经验,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在侃侃而谈,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有人把就业指导课形象地概括为“老三样”:先强调目前形势如何严峻,需要增强紧迫感;然后讲调整就业观念,要先就业后择业;最后介绍本专业往年就业的情况,鼓励学生要有信心。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如何解决在职业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台下却昏昏欲睡,面对这样乏味的理论指导,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6 职业指导工作后续监督终止化
学生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否就意味着学校对他的教育终止了呢?有些高校的做法是会后续跟踪调查半年,了解学生的工作状况、工作变动、生活情况、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或者是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保持师生之情而有的少许联系,但这也只是部分学生而已,这样的方式非常不利于与时俱进的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完善学校的培养目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2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2.1 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就业指导课本身存在着独特性,因此,要结合自身特点在原来基础上实施创新改革,不断完善教学和指导方法。良好的教学模式更多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就业指导课可以不局限于课堂讲授,而应以专题讲座、小组研讨、交流互动、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素质拓展等形式开展。同时也可邀请相关就业指导专业人士、各高校优秀人士、校友、用人单位的人员等与学生近距离交流,通过讲座、报告会、个别交流等各种方式,让毕业生更进一步了解就业严峻的形势、明白现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道德能力要求,激发他们的潜能,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大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也可以开展面试模拟大赛,使学生获得面试的真实感性认识和体验,更多的注重培养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通过开展模拟招聘可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教师可以在情景模拟中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及时了解并改正自身的不足,更有信心面对将来的职场考验。此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往届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加以分析整理与总结,更有助于学生树立自身的职业理想、增强竞争的勇气与信心。
2.2 坚持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通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评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经历及自己的不足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实际,根据自己的职业愿望,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对大学生就业行为来说,有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完善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根据这一目标,就业指导必须从新生入学抓起,实施全方位、全程的就业指导培训,让每个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与外在社会环境条件,制订自我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可行性高、有效性强的方案规划,同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自行设计适合自身各阶段发展的、带有个性化色彩的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计划。将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并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中,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3 坚持师资专业化与职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要实现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就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素质能力强、职业化水平资深的师资队伍,这是保证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加强对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准。高校要有计划、有组织、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研讨培训活动、参观学习、交流座谈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有一支固定的教学队伍,构建完备的教学团队。同时,要注重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年龄梯度的建设。
(2)多加强对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监督管理,建立评教体系。针对就业指导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在高校可设立专门的教学督导组随机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考评,可以随机进课堂考察教师的积极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科学指导。课程结束之后,还要对教师进行考评总结。通过建立评教体系,稳定师资队伍。
(3)逐步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均衡建设,提高职业技能水准。在学习中进步,指导实践出真知。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职业指导教学工作,可拓宽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的了解,这类人员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的人生财富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更加多样化。
2.4 坚持完善就业跟踪体系与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研究,获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模式的评价,既掌握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方便学校了解就业市场的基本行情,而且根据其所反馈的信息,作为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和制订下一年度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达到以学生就业角度探讨学校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如何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为学校调整办学理念以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机制,反馈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加强与各个用人单位、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合作与联系,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收集整理和归纳就业信息,及时向学生传送指导,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平台。通过对掌握的人才需求信息的合理性分析,预测职业结构的未来变动趋势,及时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质量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整体要求,并及时将预测信息提供给学生,从而使职业指导工作能够起到对学生有帮助、为学生服务的积极作用。
2.5 坚持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每个从业者都必须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职责,并且履行相应的义务,要做到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因此,在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中,需要介绍各种求职技巧,有效培训从业者的就业技巧以及向他们讲授求职礼仪方面知识的同时,重视其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尽管熟练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可以有效帮助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实现其成功就业。但是,如果不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质,也不利于毕业生最终就业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长远职业发展。
2.6 坚持科学测试与形象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在就业指导课中,应该对每个毕业生的个性素质能力进行详细考核测试,通过有效的科学测试可以使学生对自身职业个性发展、职业倾向有着长远和全局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真心喜爱和擅长的职业。俗话说,建立在自身的兴趣去就业更能发挥自我水平,带来创造性。此外,通过测试可以了解自己的短处,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以后走上职场打好坚实基础。客观地讲,在个人形象设计穿着打扮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的人并无明显的失仪或非礼之处,然而以着装体现自身的品位、以着装促进事业的成功,对一些人而言并非一桩易事。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面临着怎样从校园向社会过渡,包括自己的心理调适、思想准备、面试准备、走向社会后的角色定位等,对于正确的自我形象评估,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对自己包装,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穿着风格,朔造自己的个人形象,为自己的择业加上一定的筹码,通过形象设计让学生找准自己最佳的形象管理,学生在校期间还应系统地学习形象管理知识。
2.7 坚持普遍性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毕业季是每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再次面临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俗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就业选择的重要性,此时每个毕业生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不适,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普遍指导之外,更多注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性化辅导。个性化辅导有助于毕业生感受到重视,更有信心去解决面临的就业问题。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应对就业相关信息和就业技巧等共性知识采用集中讲授、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的开展;此外,根据每个毕业生个性特点、个体差异可以对毕业生进行个人引导、职业能力倾向的相关培养与测试、个性的塑造与潜能的挖掘等方面的辅导,有效避免大学生在其人生选择的最重要阶段有着“跟着感觉走,随波逐流”的想法,从而达到可行性高的教学效果。进行个性化辅导的关键就是要让每个大学生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让他们能对自身的品德、学识、能力有一个整体性的客观评价,通过对自身的把握进而确立正确的期望值以便在求职择业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是一项片面、单一的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大工程,需要构建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为主导、各部门通力协作、全方位双管齐下、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在当今就业形势下,形成有特色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迫在眉睫。对于高校就业指导课,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客观公正、正确对待、系统地分析就业形势把握情况,掌握在日常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与问题。针对每个问题,要制订可行性措施,使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高校教学模式的提高。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效果,尽可能地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也正是因为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工作的力度还不够,还不能全面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高校除了在校内积极开展职业指导相关的活动之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及时了解各种职业门类、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毕竟大学生将来都将要步入社会,从实际着眼点出发,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好社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从而推进高等学校职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进程,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1]曾武.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意见[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5(1):55-56.
[2]高永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6-7.
[3]汪庆春,孟东方.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5):136-138.
[4]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59-60.
[5]杜伟,孙琳菁,吴永.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194):71-72.
[6]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69-70.
[7]邱绍雄.谈谈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