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开发和课例研究——基于“领雁”工程的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对策
2013-08-15楼汉葳
楼汉葳
师资开发和课例研究
——基于“领雁”工程的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对策
楼汉葳
为加强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实用性、灵活性,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宜重点解决师资开发和培训形式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领雁”的资源,合理发挥“领雁”自身的资源,注重其后续发展,做到训后强化和带动辐射紧密结合,同时,借助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力量,来解决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师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以案例分析或课例研究为主要途径,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有效实施校本培训。
领雁工程;校本培训;师资开发;课例研究
楼汉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浙江金华 321007)。
教师在职培训的模式中,校本培训因其自主发起的特性,相比其他的形式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高效性,但目前正在开展的校本培训在各校之间水平参差不齐,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人文环境等的局限,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在浙江省“领雁工程”的设计中,校本培训是在集中培训之后的重要一环,目的是为了让集训后的骨干教师回到各自学校以后能有效辐射全体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研究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我们曾调查过“领雁”回校后的心态和在校本培训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发现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烈的承担校本培训的职责意识,但从实际发挥的作用看,无论是其自评、还是领导评价,都认为效果欠佳;被调查者一致认为,农村学校校本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薄弱。此外还有: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理论指导不足,容易低水平重复。据此,改善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现状,重点要解决好培训师资和培训的内容形式问题。
一、充分利用“领雁”的资源,解决师资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校本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薄弱,实际上,从各所学校中走出来的“领雁”就是最好的校本培训师资。“领雁”的资源包括两方面:其自身的资源及其社会资源。
1.发挥“领雁”自身的资源:注重后续发展,训后强化和带动辐射紧密结合。“领雁”本身就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又受过专门培训,肩负辐射培训所在学校全体教师的使命,但大多数“领雁”坦言“能力不足、水平不够,对培训其他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有调查表明,领雁工程对参加培训的农村骨干教师的影响总体比较有效[1],但是两个月的培训时间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一蹴而就,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领雁工程”除了结业考核以外,如果能够注重受训教师的后续发展问题,积极跟进每一位受训者,做好训后强化与引领辐射紧密结合,将更有利于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后续跟进可以延续培训阶段的一些做法,例如:每学期一堂精品课、一个专题讲座、一份优质教学设计、一篇教研论文、一篇读书报告、一份个人规划实践报告等类似“六个一工程”的后续跟踪任务,即“领雁工程”的全程评价要延续到受训教师结业以后的至少一年时间,使培训时学到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得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后续跟进中一个重要考核项目是“领雁”的引领辐射功能的落实问题。目前,“校本培训活动设计方案1份”只是作为培训结业考核中的一项内容,至于结业以后是否把培训方案做了具体落实,没有任何部门去考核。制约“领雁”辐射作用发挥的因素,一方面固然有“领雁”自身能力素质的局限,另一方面与外部考核评价机制的缺失密不可分。在外部机制的督促下,经过集中培训的“领雁”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置于实践的沃土中获得滋养而达到水乳交融,强大自己的同时有利于培训、提升整个学校的师资水平。实际上也应该看到,经过各级培训的“领雁”中不乏拔尖者,让优秀的“领雁”定期或不定期地以“上一堂示范课”、“开一次教育或教学讲座”、“领衔一个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校本培训,是完全能够胜任的。但由于“领雁工程”的培训方没有在这方面做出明确的硬性规定,加上所在学校又没有对“领雁”作出具体的要求,使得很多“领雁”并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与训练,导致“领雁”们对培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极其低下。
“领雁”的这种学了却无法有效使用的知识可以用怀特海的“惰性观念”来解释,亦即“领雁”培训后有一大部分知识是属于“接收并贮存在大脑中但未被利用、测验或形成新颖组合的观念”,很清楚的是,没有得到使用或练习的言语信息会很快被遗忘,因为没有与之联系的有意义的场景[2]。另一种解释是,在城市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变化了的乡村课堂场景中,“领雁”难以把头脑中的知识加以有效迁移,以致一部分“领雁”无法适应,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有效的迁移能力是在实践训练中逐渐养成的,这些经过名师亲自培养的骨干教师,在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中,他们正处于桥梁纽带的位置:一方面,他们是受训者,但同时,他们又肩负培训本校教师的任务。因此,只有利用好这一批骨干教师,才能全面、有效地培训数量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利用“领雁”的社会资源: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力量。“领雁”还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参加培训时结识的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教学名师和同为“领雁”的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都是农村小学校本培训中可以加以利用的最优秀师资。校本培训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余文森教授把专业引领作为开展校本研究的一种基本力量,这同样也是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重要力量。在自身的培训力量遭遇瓶颈以后,寻求外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时候,可以每学期1~2次延请课程或学科教学专家以及名师到校讲学,其他学校的优秀“领雁”也可以请来指导。除了开设专题讲座,最好请专家“诊断开方”。例如,可以请专家驻校一段时间,通过听课、较大范围的座谈研讨之后,请专家开出方子:要学什么理论、改进什么方法、读什么书、做什么研讨培训等等。利用专家资源来开展校本培训,不仅可以使农村小学遇到的最大问题——师资问题迎刃而解,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校本培训低水平重复、流于形式化、平庸化的问题。
二、以需求调查为基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校本模式理论上具有院校模式和培训机构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内容的针对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但是在实践中这两大优势并未有效发挥。据调查,农村小学最常用的培训形式是教研组活动和全校性学习活动,内容多为教材分析和教育理论知识。在我们调查的农村学校中当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外出学习过的老师回校后,在校内或教研组内汇报学习见闻和体会;不定时地去听区县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听完课就可以回校;偶尔邀请教研员开设讲座。校本培训可以利用外援,但是要想经常性地开展,最重要的力量应该是来自于学校内部,来自教师群体愿意参与和积极参与的心向。这样,讲究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就不可或缺了。
讲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就要考虑受训者的不同教龄、不同学科背景以及不同个体的兴趣和实际需要。目前,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已经进行到一定程度,校本培训的重点已经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以教师能力的提高为导向。因此,从培训内容来说,应该重点突出执教能力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学科的教师来说,具体应该设置包含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教学设计的新模式新方法、不同的课堂管理新策略、班级管理策略、听课评课与磨课磨题等内容。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和培训时间的灵活性。培训的形式与内容相对应,如果是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的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专家授课或自主学习研修进行;如果是重在实践性知识、技能的培训,则形式更加多样化:教研组观课磨课、集体备课、同课异构,都是很好的培训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需要采纳。培训时间上的灵活性是农村小学教师除了“加强师资”外呼声最高的要求。农村小学往往规模较小、教师数量不足、人均工作量大,所以,在校本培训中减少全校性的集中学习,代之以时间上更灵活的教研组活动或自我研修活动,更加适合解决农村小学教师时间安排紧张的问题。
三、以案例分析或课例研究为途径,有效实施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进步,开展案例分析和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和涵养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据我们调查,农村小学教师最喜爱的培训内容是案例分析。案例是把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形象化的典型事例,它把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转化为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刻画教师在具体情境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必须做出的决定。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学会运用教育理论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对具体事例的得失、意义以及产生的原因、条件等进行剖析、评价,进而提出改进与发展的对策。案例的分析研讨过程可分三阶段进行组织:一是呈现案例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发困惑、聚焦问题;二是追根溯源阶段,主要任务是积极思考、解析案例;三是后续行动验证阶段,主要任务是重读理论、小组内部深入探讨或付诸实践,以检验解析方案的正确性,最终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课例研究通过对整节课的实践、分析和反思,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课例研究不同于对名师示范课的学习,其目的不是为了寻找优质课作为教学的蓝本加以复制;而是要反思一堂课的每一个得失成败,对看得见的效果进行深层次的追问,要对诸如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效果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的心理氛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什么关系;如果情境发生变化,教学应作出怎样的调整;还可以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等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课例研究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日本的课例研究步骤包括:合作设计研究课;关注实施中的研究课;讨论研究课;重新设计课;教授经过重新设计的课;交流对重新设计的课的教学反思[3]。相比于“领雁工程”的“示范—诊断—提升”的实践培训形式,我们认为,校本培训中的课例研究的程序可以提炼为:“规划—实施—观察—反思—再规划”的循环过程。“规划”要求经过教研组集体研讨,面对有关的困惑问题协商后写出一个或多个教学设计方案;接着是分别“实施”方案的过程;同时,以同伴互助观课的形式,对预设方案中有争议之处的实施效果进行重点“观察”;“反思”的环节主要是进行交流式反思,需要教研组的同伴集中在一起,一同反思先前在课堂上演绎预设方案的过程,交流各自在课堂上观察到的问题,评议教学结果的实然变化。“再规划”是前一轮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束,又是新一轮课堂教学实践的开始,是在反思前一轮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对先前方案的改进版本,据此开始又一轮的课堂教学实施与反思。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实现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丰富、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学理念的内化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宜充分利用“领雁”的资源,一方面发挥“领雁”自身的资源,注重后续发展,做到训后强化和引领辐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借助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力量,来解决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师资瓶颈问题;同时,以需求调查为基础,加强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案例分析或课例研究为主要途径,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涵养教师的实践智慧,才能实现校本培训的最大实效。
:
[1]楼汉葳.领雁工程对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影响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研究(普教研究),2012,(5):122-124
[2]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9
[3]胡庆芳.从课例研究的视角看日本中小学的校本培训[J].中小学管理,2007,(7):48-49
G715
B
1671-6531(2013)17-0116-02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领雁工程’后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201017950)
责任编辑: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