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学对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功用
2013-08-15陈映丹
陈映丹
探讨文学对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功用
陈映丹
文学是语言的缩影与载体。文学材料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广泛使用,为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就文学在学生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构建等方面发挥的功用进行探索,以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文学;语言能力;功用
陈映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四川重庆401520)。
一、文学与英语教学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习俗、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同时还凝聚着个体体验、情感流露和生活总结。
在以语言能力为取向的英语教材中,大量使用文学性较强的语言素材,甚至是大量文学作品本身,为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认知氛围。 而学生受到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无法注意教材和语言中的文学性,需要教师进行有意识、有规律地引导。学生通过教师对文学材料的梳理和分析,体验到大量原滋原味的英语词汇、句法构建和语篇模式,从而对其言语能力的培养产生微妙而强烈地影响。
二、文学对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功用
1.利于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建构。文学对外语教学的功用,在于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通过优美的语言材料启发学生对语言形式所蕴含的艺术美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审美认知,乃是学生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之间互动、交流的重建。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我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的一种方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将打破其“旁观者”的角色,成为表达自我的思想、观点、见解的“参与者”。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素材的剖析、品味,感知到这些作品中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从而激发起审美主体的内心情绪反应,理解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感知文中的细微妙处。文学鉴赏中的这种个性因素又决定了鉴赏者所获得千差万别的认知结果: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认知立场。教学进程中的这种看似“不平衡”因素,恰恰是学生迸发创造性思维的有利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语言知识本身的讲解外,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材料的人物、主题、语言表达等审美因素进行合理地探究和讨论,让其思维翱翔在自由的天地间。学生在欣赏一个艺术形象的同时,其头脑中往往会闪现与之相似或相关联的形象和事物,从而激发其无限的想象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情感体验,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构。
2.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性的培养。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反而会感到枯燥、乏味、厌烦。相关研究表明,没有语境的词汇、语法,记忆单词将更加困难,更加容易遗忘。而文学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去探求、学习。
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是人的本性,对于学生而言,英语所展现的就是一个悬而未知的世界。文学是语言的精华所在。正基于此,语言的色彩变得丰富而有张力。文学,体现了作家特殊的思考方式和生活背景,是不同社会场景的鲜活缩影与情感折射。
文学作品中,那些优美的语句、精彩绝伦的故事、丰富的词汇运用、精妙的语句表达等,相较于枯燥的具有说明性和论述性的语言材料更加吸引学生主动阅读、探寻和思考。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带来心智上的挑战和阅读的愉悦,从而使英语学习变成一种享受,一种对获取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地尝试从各种途径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背景知识以及其他知识,从而拓宽其英语视野,进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3.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可定义为一种以充分理性和客观事实为依据的、以个人能力和意愿为基础的一系列评价活动。 批判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对某一事物或行为进行判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对立的评价角度,在肯定事物某一部分的同时,又将事物的另一部分加以否定。
学习英美文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因此,文学,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的愉悦功能,它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平台和感悟生活的场所。
文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谓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带有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的文学素 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其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在主动的逐步增强的“批判性思维精神”驱使下,学生又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强化其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以及思辨能力。
在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教材或书本上的内容未必都是真理。我们所阅读的文章是作者的观点,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观点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通过不同问题的提出而逐渐产生自我的新观点。因此,对于文学以及文学素材的分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只是做肯定或否定的简单回答,还要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所用语言有何特点?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试图揭示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文中哪些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哪些是作者的假设?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评价。而这样的提问、讨论、评价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为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切实的环境。在掌握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的基础上,要熟练运用语言,除此还需要大量的语言素材,例如英语中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差别,需要实际场景为依托;否则,就会出现理解不明、表述不当的情况;在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时,要怎样描写,才能使其既表达出效果,但也不失真;在描写美丽、让人回味的风景时,运用怎样的语句结构、语法形式既能表达出真实场景,又能表现出自身的感受;在写作时,怎样安排段落、篇幅结构,才能显得文章精炼、紧凑等,所有的这些都可以来源于文学作品的阅读。
英语的语言能力,不仅仅包括语言交际能力,还包括超出语言范畴的能力,即英语场景的适合能力、语言的驾驭能力,与语言运用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相融合的能力。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它利用语言文字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形象,它不受时空、文化的限制,向人们反映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世界面貌,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了解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生动的语言和地道的表达方式,为英语的运用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和切实的环境。
学习者利用文学作品的素材,模仿其中的角色,进行英语的交流,如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舞台剧表演和对话模拟等。学习者沐浴在英语的语言氛围中,能更好、更快地培养英语语言能力。
5.为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减少障碍。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决定、支配着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存在文化差异与阻碍。
较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中英文完全对应词汇的稀少,其中有文化附着义的词汇更加阻碍了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比如“孔雀”在中国象征的是吉祥,而在英语中“peacock”(孔雀)则指的是骄傲、炫耀,是贬义词。
这些文化差异并不是通过死板的说教才能理解,它需要具体的实例和真实的场景。而文学作品就适当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关系、民族脾气、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透过文学作品和文学素材,学生更容易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减少障碍。
三、结束语
文学是真实生活的艺术性展现。作者为了达到充分或尽量充分地表达自我情感和自我观点,并让读者理解的目的,对语言的发挥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学生在与文学文本互动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优美的语言,看到文学的语言典范,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其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还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了解英美文化。文学的“再创性”和“现实解释性”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作品中描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和内容表达中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实现有效交际、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
[1]童庆炳.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2]张红.英美文学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教育战线,2008
[3]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4]朱新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胡文仲,高一红.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卡勒·乔纳森.文学理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G42
B
1671-6531(2013)18-0082-02
责任编辑:贺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