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多元化评价研究
2013-08-15冉昊
冉 昊
高校学生多元化评价研究
冉 昊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学生评价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积极探索学生多元化评价,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切实提升学生的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生多元评价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深入分析学生多元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原则,尝试提出高校学生多元化评价实施。旨在不断丰富学生多元化研究理论,有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之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高校;多元化的评价;原则;理念;实施
冉昊/吉林建筑大学研究实习员(吉林长春130118)。
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多元的。“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长教育和就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多样化特征。”[1]高等教育要切实承担起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作为高校教育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评价对高校教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改革的新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是高校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2]传统的学生评价,激励性不足,导向作用不明显。加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多元化评价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国内外学生多元评价研究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 《智能的结构》一书,由加德纳提出,这一理论引起人们对多元化评价研究。
(一)国外学生多元评价
美国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引进学生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将平时学习行为、课堂表现、项目调查、作业等纳入学生评价。高校对学生的选录一方面要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优秀,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学生的推荐信、短论纳入评价内容,而且要进行面试。它不再局限于学生的智能、学业态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还要评价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日本由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念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学生多元评价研究,重视学生学习主体能力发挥,注重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学习参与主动性等,并将学生自我评价纳入学生评价。
(二)我国多元评价尝试
1.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上海市高校招生对学生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社会实践能力等。改变传统定性描述性方法,采用发展性、非判断性描述方法;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评价;评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清华、北大尝试“网络”评价。清华、北大两校尝试利用“网络评价”系统,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平台,从高一年级就关注学生的成长,收集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与能力表现,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参与主动性、日常学业测试成绩、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参与课题调查与研究等信息,综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平台形成的信息,辅以教师的综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形成学生的最终信息档案,作为高校选拔学生的重要参考,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具有公正性与综合性,有效弥补了传统学生评价方式的不足。
二、学生多元化评价研究理论支撑
(一)多元智力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以多元化为理论核心,其秉持的多元评价观对传统评价观有着多方面的突破,对于促进当前学生评价由单一向多元化转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3]该理论将人类具有的智力概括为七种智力:语言智力,主要表现为个人能够高效、顺利地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描述事件、人际交往等能力水平;节奏智力,这是衡量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受、鉴赏、表达等诸多能力,比如对节奏、旋律等鉴赏能力,在演奏过程中表达音乐元素的能力;数理智力,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事物间对比、类比、逻辑、因果等各种关系的敏感,以及进行逻辑推理与数理运算等能力;空间智力,是指人们对空间元素如物体形状、线条、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表现出来的感受能力,及对平面与立体造型表现出的创造能力;运动智力,主要是衡量人们的运动能力水平,比如人们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表现出的形体反应能力,体态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等能力;自省智力,主要是体现人们对自身意识、思想、行为的反省与调整能力,比如人们依据客观事实来评价自己行为动机、情绪等,在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交流智力,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的能力素养,比如体察他人情绪、意图能力,与人用语交流能力,以及在交流实践中的反应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揭示出每个个体具有丰富的智力水平,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当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全面体现出学生素质与能力。高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类型、智力特点与发展方向。对于学生的客观评价应该将学生置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种渠道的,评价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元的,要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在应用知识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生多元评价的另一理论支撑。它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呆板反映,知识不是一成不变、万能的,不同的情境需要灵活的运用知识与经验进行阐述与重构,知识往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建构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的学习活动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记录,需要他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形成个体独特的见解,并且调动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论。
多元智力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为高校学生多元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高校学生多元评价的基本理念及原则
(一)多元评价基本理念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通过评价手段来了解学生的智能素养,调整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尊重学生自我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学生的差异已日渐成为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4]。结合高校学生评价研究的实际,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多元评价要体现评价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反馈、评价主体等多元化,全面客观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素养。
高校学生评价要充分发挥其人才选拔作用,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激励学习主体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要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评价标准要努力转变传统的依靠学业成绩进行单一评价的标准,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对学习个体差异性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就是要实现从以书面考试为主向采用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的转变;评价结果反馈多样化就是要充分发挥评价手段的调控、激励、发展作用;评价主体多样化要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评价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二)多元评价的基本原则
学生多元评价原则是有效实施高校学生多元评价的关键。根据高校多元学生评价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学生多元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发展性评价原则,“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意味着评价学生不仅考虑其过去,重视其现在,更着眼于其未来,要发现其潜能,发挥其特长,了解其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5]要坚持将学生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将具体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阶段、学期评价相结合,将知识评价与激励、差异性、导向性相结合,要坚持多元评价主体等基本原则,积极构建学生多元评价体系。
四、高校学生多元化评价具体实施
(一)高校学生多元评价目标构建
目标构建对开展高校学生多元化评价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国内外高校学生评价研究实践,结合笔者对高校学生多元评价研究,评价目标可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
1.基础发展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是对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提出的目标要求,它一般包含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是学生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2.学科学习目标。学科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以教育部制订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出时代特点与时代要求,体现出高校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二)高校学生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生评价指标是对高校教育总目标的具体细化与落实,是有效实施高校学生多元评价的关键。结合高校评价指标研究的实践,我们把多元化目标分解成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艺术审美素质、个性特长等素质指标。
1.品德素质。学生品德素质评价核心是学生的信仰观念与价值取向,它包括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道德、法制意识、环保观念、世界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爱国情操、遵纪守法、是非观等基本指标。这是鉴定学生能否毕业的硬性指标。
2.身心素质。身心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指标。身体素质主要涉及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学习与训练态度、行为表现、体育与健康意识,体育技术、科学锻炼方法、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健康知识把握与运用、情绪、自信心、意志力、卫生习惯等各项指标。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意志、心理健康等。具体细化为学生情绪格调、精神状态、思想追求、进取心、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状态、抗挫力、交际协调、集体意识、自尊、自知、自信、自强、自律等。
3.文化素质。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文化素质指标构成不同,要根据各专业相关课程标准来制订学生评价标准。一般包括相关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科学运用、学习技巧与策略的把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4.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是决定高校学生能否立足社会的关键指标,也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劳动价值观、自我服务意识、专业实践能力与经验、生产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等。
5.艺术、审美素质。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审美观,才艺特长,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审美感等方面。具体指标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相关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艺术才能展示和提高等。
6.个性特长。学生的特长教育是有效解决高校同质化现象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善于发现与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学生走向社会,更好适应社会,拥有较强竞争力,奠定基础。
五、结论
高校学生多元化评价研究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发展的自身需要。高校学生多元化评价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我们要在高校学生评价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积极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高校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提升高校办学能力与水平。
:
[1]于传海.社会转型期多样性人才需求与多元化教育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2011(10)
[2]李文莉.责任分散效应规避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2(2)
[3]张宪冰,朱莉,袁林.从单一走向多元化—论学生评价方式的转换[J].当代教育科学,2011(24)
[4]刘军,王桂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整体发展[J].教育艺术,2011(7)
[5]张琳,潘德欣.对发展性评价激励作用的认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 A,2010(12)
G64
B
1671-6531(2013)18-0061-02
责任编辑: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