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内涵建设的四大突破口

2013-08-15邓志良金亚白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邓志良 金亚白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从2006年起,国家启动了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面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当示范院校建设全面完成、骨干院校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高等职业教育又开始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态势。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全面启动,2012年,中高职协调发展;2015年,形成职教体系基本框架;2020年,现代职教体系全面建成。今后几年,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断头教育”的状况将不再继续[1]。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职业教育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贯通已是大势所趋,而完成贯通任务的主体成为了当今热门话题。一部分本科院校通过转型,培养高水平技术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力军;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示范建设过程中,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了办学水平,形成了鲜明的高职特色,通过内涵提升,进行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试点,由点到面,进而成为高职教育的生力军。前者是转型发展,原动力不足;后者是提升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内在需要相一致,高职院校内部积聚着更强的发展动力,必将形成高职院校又一轮竞争格局。江苏的部分高职院校在2012年与省内本科高校通过“2+2”联合培养模式和“3+2”分段培养模式,开展高职与本科的衔接试点,这或许是未来高职本科或者技术本科最早的办学雏形。因此,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同时也必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新挑战。审视现状,缺少与现代职教体系相应的师资力量;缺少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缺少与行业、企业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专业建设机制和社会服务能力。这些或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突破口,谁率先突破,谁就率先占领高职教育新一轮的发展先机。

1 打造一流师资,建立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1 高职师资的现状

现代职教体系下的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现代高职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超强的职业教育经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目前普遍存在着四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来源单一,专业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甚至是本科毕业生,缺乏企业背景;二是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学术理想与追求相对欠缺,教育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弱;三是数量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教学工作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职业素养缺乏,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有效推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不能有效开发专业课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不能有效开展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2]。要满足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2 师资队伍的建设

1)树立新观念。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要学习和建立现代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必须成为各个高职院校的共识,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建立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观念,树立新的用人理念,出台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完善新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体现人本管理理念,发挥绩效考核功效,把教师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3)落实新措施。一是卓越教学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和科研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教学骨干力量;二是教学能力强化。系统设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评价体系,实现教师教学技能人人过关;三是实践能力提升。要在企业建立一批师资培训基地,施行访问工程师制度,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和途经,提升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实现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人人过关;四是科研能力突破。通过开展科研协同创新,成立跨校、跨区、跨企混编团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构建从普通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的进阶式发展途径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形成有利于优秀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及和谐氛围,形成若干教学科研团队。

2 对接业内名企,形成学校企业新的合作模式

2.1 校企合作的现状

在示范建设期间,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培养模式相比,距离还比较远,还没有产生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的社区教育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培养模式。各个高职院校都把校企合作视作高职办学的生命线,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在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的深度和宽度。当前,虽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种类繁多,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两者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完全意义上的共赢时代还没有来到[3]。

2.2 校企合作的模式

高职院校不可能坐等政府出台保护机制,更不可能坐等行业企业送货上门,而应该主动出击,紧紧瞄准产业前沿高端,瞄准行业企业的内在需求,放下身段,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目前,我国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形式虽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有“政行校企”模式、“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企校一体”模式和“科技园区”模式。但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发挥各种合作模式的优势,让校企合作尽快形成成熟的运行体系。

1)职教集团的政行校企模式。成立“政行企校”四方组成的行业型/产业链型的职教集团,创建各种资源共分享、工学结合有特色、科研项目有影响的行业型/产业链型的职教集团,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理事会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开展产教融合、师资融合、实训融合的合作联盟运作活动,形成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学院统筹机制,企业科研需求、人才需求的满足机制,校企对接的服务机制。

3)企校一体的双主体学院模式。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成立培训学院,或者叫“双主体学院”,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共建、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新体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建有“中天科技学院”、“中软国际学院”两个双主体学院。当然,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做的是要能够引入更多的大型知名企业集团,引入能够引导行业发展潮流、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决定行业人才需求规格的业内名企,参与高职院校的“双主体学院”建设,共同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

4)产学研结合的园区模式。国内外本科院校的高校科技园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是高职院校兴办科技园区却并不多见。2009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动工兴建的信息产业园是全省最早的高职院校科技园区,这是一种崭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前景巨大。高校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形成一批高科技的校企合作紧密型企业,反过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依靠政府的支持,园区模式要尽快在服务平台功能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上形成机制和经验,通过不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展示科技园区在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价值。

3 根据社会需求,打造专业建设新的调控机制

3.1 专业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有一大堆,但是真正在社会上叫得响、家长看得上、企业受欢迎、学生抢着上的专业凤毛麟角。现状是,专业建设的品牌和特色效应不明显,重点专业对专业群内其它专业的带动和辐射效应不明显,动态调控机制和质量评估机制不健全,专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学生技能训练以及职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不吻合。一句话,名牌专业、独领风骚的专业还不多。

3.2 专业建设的举措

在新一轮内涵建设阶段,在各个高职院校现有条件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专业建成一批品牌专业、强势专业、优势专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建设思路,决不搞“大而全”,而是抓出精品,办出特色。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过程中起着风向和坐标的作用,从专业建设的维度分析,在发展思路上必须实现三大转变,在发展举措上必须实现五大突破。

1)发展思路。一是从“迎接评估、示范建设”到“内涵发展,自我提升”的转变。前几年可能是为了评估和示范的需要根据各项指标进行的专业建设,现在应该是为了树“精品”和立“标杆”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要举全院之力,集中优势,在三到四个最多六个专业上,进行强势投入,重点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拳头专业”;二是从“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转变。打破专业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倡导学科的交叉融合,真正做到专业集群发展,形成多点效应;三是从“封闭”到“开放”转变。要实施多元化的专业建设评价制度,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专业建设在开放的状态下,保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举措。一是专业对接产业。通过组建“政行企校”合作联盟,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二是名牌专业打造。遴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需求旺的专业进行重点投入,支持其在教学改革、师资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做优做强,凸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名牌效应;三是开展专业扶持。发挥现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分别重点扶持一到两个弱势专业,实现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四是教学改革创新。引入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机制,设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实施专业导师制,推进“导教相融、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五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施,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将有限资源适度集中,形成高点优势,重点打造强势专业及其专业群,在专业建设的高原带形成名牌专业的高峰效应。

4 融入现代社会,实现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4.1 社会服务的现状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跳出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科学研究的优势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没有进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直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时,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表现出多种不适应性和被动型。不适应性表现在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升;被动性表现在社会服务的内动力不足,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只是为了晋升职称或增加收入,把服务和科研作为个人能力的标志,而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没有直接关系,使得服务、科研与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

4.2 服务能力的提升

1)要建设科创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成果孵化基地,共同争取市级以上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项目,创建一批学院参股的科技公司,开辟科技服务窗口,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要打造科创团队。利用高校优厚的人事待遇、优惠的科技政策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及科技团队,加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锻炼中青年科技骨干,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3)要建立科研保障。制定科研创新团队认定、运行跟踪、评价考核办法和奖励制度,保障科研创新团队的人员梯队建设,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激发科研活力,设立科研领军人才培育、科研团队建设、创新团队引进、各级课题研究的专项基金。

4)要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为区域内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能力,帮助企业进行技术研究、技术升级和技术成果转化,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充分依靠行业协会、企业联盟,拓展职业培训渠道,提升职业培训水平。

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十几年的发展与沉淀,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虽然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等教育边缘化的境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现在正在进入新一轮内涵发展的机遇期,谋定而后动,打造一流师资、与业内名企深度合作、尽快建成自己的名牌专业、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亟需突破的四大瓶颈。我们要做的是,不等政策,不靠外力,及早策划,主动出击,解放思想,这样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新机遇。

[1]孟娜.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技术本科教育[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12-13.

[2]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56-57.

[3]李明忠.后示范建设 高职教育路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12-5-2(4).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