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环保创模牌 做足四篇大文章
2013-08-15徐波
□徐波
作者:重庆市沙坪坝区环保局局长
沙坪坝区地处重庆市区西部,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长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区和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自同步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来,沙坪坝区始终把创模作为优化发展工程、生态环保工程和惠民利民工程摆在突出位置,立足实现“优化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管理升级”四大目标,紧紧抓住“全域创模、科学创模、民本创模、持续创模”四个维度,努力做足“大环保、大发展、大惠民、大未来”四篇文章,通过三年创模实践,26项考核指标全面达标,661个八大工程项目全部完工,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环境管理、民生和谐同步迈上新台阶,为全区推进经济、城市、社会转型,加快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城区书写了环保新篇章,为全市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贡献了沙区正能量。
一、坚持全域创模,立足建章立制构建“大环保”
借势并发挥创模“绿色磁场效应”,努力构建起“区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区级部门联动,社会单位负责,全民共同参与”的网络化、立体化、效能化“大环保”工作格局。
一是组织保障一体化。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创模领导小组,建立创模领导小组会、工作调度会、创模办主任会、专题协调会议四级牵头抓总、督促推进平台;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常委会将创模列为会议审议、现场视察、专题调研的重要内容,专题视察梁滩河、清水溪治理,餐饮油烟整治等重难点问题18次;全区部门、街镇和社会单位分别成立创模领导机构60个,形成“组织机构全域分级布局、信息传达双向直通快捷”的创模推进全域一体化格局。
二是制度保障责任化。建立创模任务包干负责、指标与项目双目标考核、创模一票否决、牵头部门召集制度等涉及任务分解、分级负责、督查推进、考核奖惩的创模工作推进机制12项;围绕次级河流整治、工业企业标准化达标、油烟污染治理、信访投诉处理、宣传氛围营造等重难点工程建立河段长制、企业主体责任制、餐饮审批环保预审、部门联手联动、分级包干与属地负责宣传等专项工作推进机制15项,确保全区创模工作“面上协同实施、点上逐步突破、整体加快推进”。
三是监督保障参与化。发挥创模“十三进”宣传形式和报纸、网络、主题活动等载体作用,印制宣传资料60余万份,宣传覆盖率达100%,推进公众监督意识与创模知晓率、参与率和环境满意率同步提升;建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媒体、社会团体与公众参与推动创模的“四位一体”监督机制,邀请参与推动清水溪、梁滩河童善桥片区等重点流域片区整治与高滩岩生态湿地、歌乐山杨梨沟污水处理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完善网络新媒体监督反馈机制,利用论坛、微博等网络监督渠道助力创模工作,发布微博2800余条,组织网络宣传5次,形成“党委政府是主导、部门单位是主体、社会力量是主力”的创模活力氛围。
二、坚持科学创模,立足夯实基础服务“大发展”
充分发挥“环保优化发展、空气质量达标、水环境质量达标、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环保达标、创模能力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公众满意度提升”八大创模工程辐射带动效应,以大工程实现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环境硬件大提升,支撑大发展。
一是实现环境容量提升。严格源头控制,编制规划环评9个,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污染项目425个,从宏观决策源头积极引导产业发展;严格项目环境管理,全市率先实现22家采石场、20家水泥厂和建材企业全部关停,关停并转搬迁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作坊式企业600余个,重金属企业由13家压缩至2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接连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为区域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容量支撑,全区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集群集聚化效应逐步显现,初步进入了绿色发展轨道。
二是实现环境质量提升。持续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环保四大行动,深化实施改善环境质量系列工程,区域环境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提升,空气质量达到311天国模标准,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降幅主城领先;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梁滩河沙区段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清水溪、跳蹬河沙区段消除黑臭;声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质量指针显著提升,辐放射环境保持稳定。
三是实现环境硬件提升。立足环境基础设施全域覆盖目标,突出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运体系两大重点,先后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46处人工生态湿地和302公里配套管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成9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连接农户、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形成;新增森林面积10万余亩,完成8个城中村改造,建成8个城市公园、10个社区公园和3个城市生态广场,城市生态基础显著提升。
三、坚持民本创模,立足以人为本保障“大惠民”
坚持“环保为民”的价值追求和“创模惠民”的创建理念,重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发挥环保提升生活品质能力。
一是注重倾听民意。建立“部门—街镇—村社”三级创模宣传网络体系,完善“环保义务监督员”制度,定期与环保志愿者组织沟通交流,开展“创模坝坝会”、“创模小天使”、“创模家庭一带六”等主题活动16次,在宣传环保创模知识的同时,认真倾听群众意见,邀请群众参与创模工作并建言献策,打造与群众之间和谐交流平台。
二是注重解决民难。建立全区解决群众污染投诉问题联动机制,针对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三年处理群众投诉10128件,努力实现了接件率、处理率、回复率三个100%;针对一些长期存在的环境“老大难”问题与领导干部下基层等活动有机结合,累计解决1100余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燕渝苑油烟污染、重庆图书馆噪声扰民、站西路混凝土搅拌站噪声污染等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三是注重满足民需。重点围绕大气和水两大环境要素提供环境质量公共产品,持续每年投入300万元控尘资金,分批次搬迁重庆特殊钢铁公司等扬尘重污染企业12家,统筹投入上级补助资金、财政投入资金、市场资金等次级河流治理资金15.82亿元,接连实施治污项目近2000个,为群众不竭创造“天蓝、水净”的生活环境;大力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市政服务设施、城乡绿化体系、交通运输体系、区域生态保护系统的融合,努力实现“生活环境宜居化、休闲娱乐健康化、生活观念绿色化、消费方式低碳化”的目标,群众期盼生态宜居生活环境正在逐步实现。
四、坚持持续创模,立足永续发展绘就“大未来”
创模是动力,环保无终点。我们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系列部署,让“美丽沙区、永续发展”未来图景在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创模,提升环保水平探索环保新路,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中展现。
一是固化创模理念。深化环保创模宣传与生态文明理念渗透,把资源保护利用、循环经济等知识和法律常识宣传贯穿到社会各个层面,把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人”的理念更加具体化。
二是优化创模机制。完善“全域一体、覆盖城乡”的环境监督管理模式,出台环境监督管理、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宣传教育等长效机制,在工作责任、工作流程、工作措施、督查考核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环保工作机制。
三是转化创模成果。持续提升和释放创模成效,让创模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惠民利民的强大动能,要进一步理清部门、街镇和有关单位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构建职权清晰、运转有序的环境监督管理格局;统筹加强环境监察、监测、宣教、应急硬件配置,注重环保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升环保专业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持续提升环保服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能力,更好发挥环保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