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2013-08-15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方式政治

王 雪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想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近30年的过程中,随着“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等重要中央文件的发布,教学改革陆续取得重要成果,确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作用。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仍然处在攻坚阶段,总体而言仍存在教学效果较低、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教师教学积极性低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改的环境背景、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课程教改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并提出思想政治课程教改的相关意见,为增强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改面临的社会环境背景

在整理分析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如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如专业课这样热衷是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作用于当前学生思想的必然反映。因此,分析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改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改革和建设发展现状对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很有必要的。

(一)全球化、信息化带来巨大挑战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文化传递模式遭遇冲击,包括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90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接收信息的渠道、看待事物的观点等多方面相较过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发展环境,同时受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迅捷,信息传播的内容更为海量,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当代大学生的构成主体绝大部分为90后,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较以往的大学生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社会属性、价值标准。他们生活在信息引领一切的时代,拥有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新的挑战,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我国社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出现良莠不齐的信息,有些与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或伦理道德等相悖,例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困扰着个别大学生,也影响了个别大学生,使他们更关注个人前途,而忽视作为社会人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及行为选择,同时也对他们进行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等的选择产生偏差和影响。

另外,在信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以文化、经济等多元形式对我国进行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不断传入并得到发展,部分学生误认为中国现代化是模仿西方的结果[1]。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年龄阶段,多元价值取向必然引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宣讲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迷茫和困惑,使得价值选择出现困难。同时,多元文化的共存,使大学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信条,尝试接受新的价值标准,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盲目崇拜容易使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持产生错位,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形成价值选择混乱。

(二)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阶段性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加大、城乡差异悬殊,个别政府官员的作风不良等突出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形成的社会形态,都有悖于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和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对这样的现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存在两种消极态度:其一,盲目评判。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言论越发自由,而对于政府的执政能力,执行效果产生质疑的社会群体,则会利用微博、广播等快餐媒体对政府行为大肆抨击。任意一条不实信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都会以讹传讹,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其二,缺乏主人翁意识,对社会问题冷漠。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育参与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课程态度上存在矛盾性

笔者经过对相关资料的对比与分析,发现与其他大学课程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课程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特殊的性质,这门课程是将理论性、政治性、德育性、思想性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课程体现出明显的政治性,教学内容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范畴,并且承担着以大学生作为对象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育的使命,直接影响到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形成。可见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人文价值的重要性。由此也决定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参与者的老师与学生,在对于课程本身的态度上存在着矛盾性: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当突击队的重任,还将在实现现代化、复兴中华民族的伟业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这显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身为该课程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宣传的性质和功能,要更好地肩负起维护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这就要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全程。

另一方面,在当前大学高校教育技术心主义的氛围影响下,教学任务的强加性与严格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是不可不修的,而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又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敷衍与不重视,仅将其当作任务来完成。而且,他们将思想政治课程区别于专业课程而对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懈怠与敷衍[2]。

(二)课程地位制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即以“学生为本”,旨在培养学生“成人”[3]。目前,部分高等教育存在重视专业课教育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状,在强调就业率、重视市场化的发展态势影响下,高校在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出现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严重失衡的状况。此外,传统的授课方式也给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制造了障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采用大班教学,学生跨班甚至跨专业组合,教师授课也采取单向灌输知识的模式,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三)课程内容结构失衡影响学生学习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主要以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体,教导大学生确立社会良知、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个体属性,如个人意识和个人理想等却被忽略,这带来了课程内容上政治教育与个人成长教育的结构失衡,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此外,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与当前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教学过程等同于完成教材学习的过程,而教材学习存在单一性和滞后性,这也使得课程内容在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上出现结构失衡,学生的学习动力受到影响,导致教学低效。

(四)课程教学方式单一造成教育主体缺失

教育内容是具有思想性、观念性、知识性等属性的信息,它需要以一定的形式、方法、手段为载体才能够传播[4]。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教学、师生的互动过程,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以“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负中心化现象盛行。在这个过程中导致人的价值异化,即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沦为消极容纳和储存知识、概念的器皿,成为失去主体尊严、个性思维,失去主动进取和自我拓展意志的工具人[5]。

三、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地位,以教学内容革新为核心,以教学方式改进为重点,逐步实现课程教改目标

针对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了讨论。一部分学者主要针对有关课程目标理念修订、课程体系设置等较为宏观的内容进行讨论,例如杨雪芳提出要在教书育人职责不变的前提下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部分学者则针对教学方式、课堂互动形式、师生关系等内容进行具体讨论,例如徐献军就提出“从统编教材到个性教案的转化”的观点[6],陈君生认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约束,应注重课型教改,提出了坚持“多课型”的教学方法[7]。在对当前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中,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体系尚未改变的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改革应该以教学内容革新为核心,以教学方式改进为重点。

(一)明确课程目标,提高教学参与者的课程认知水平

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才能立足于社会和未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8]。教学参与者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提高了对课程的认知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以上说法绝不是否认多元文化视角和多元文化价值观念,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学术态度认识多元文化的价值,在以社会主义文化为纲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多元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内容

我们要在坚持党性原则,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进行课程创新。在教学方式上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需要教学者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教育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精神和要求,要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拓宽视野,培养个人兴趣,发展自我,实现课程的实效性。

(三)注重课程教学方式的革新,强调教学多元化目标

要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优化当前课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目标[9]。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能够发挥一定效果。可以针对当代国际和中国社会的热点、敏感问题或某一重大理论问题,开展讨论,促进课堂上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总之,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等特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吸收多元文化,采取多元教学方式,改进当前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1] 孙广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效性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0(10).

[2] 马进甫.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1(11).

[3] 杨雪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变”与“不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4] 程馨莹,卢黎歌.谈思政课以理论内化为主的教改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5] 李智栽.高校“两课”教学低效的归因分析及教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8(9).

[6] 徐献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改刍议[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7] 陈君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8] 田晓磊,牛凤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教学理念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9).

[9] 严文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10).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方式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