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的文化视角分析
2013-08-15李士同唐志红
李士同,唐志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00)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变革的考验,医患矛盾成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导火索。一般来说,当社会形态处于稳定状态时,人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也相对稳定,人们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中生存。而社会转型必然会导致现有文化模式的震动,原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规范遭到冲击和颠覆,新旧两种文化模式在这一时期激烈碰撞,具体表现为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发生冲突。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首先必须界定文化的内涵。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超过200种,反映了文化的复杂的内涵。《大英百科全书》把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由野蛮至于文明,其努力所得之成绩,表现于各个方面,如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学术、思想、风俗、器用、制度等,其综合体,则谓之文化。”由此可见,文化是涉及各个层次、领域的综合概念,而非单一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或者制度层面。对早期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是雷蒙·威廉斯,他概括了文化的三种界定方式,并提出文化分析就是对整体生活方式中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是“去发现作为这些关系复合体的组织的本质”[1]。所以,医患矛盾不能就医患谈医患,应当从更高的层次,以整体性思维,剖析医患矛盾内部相关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本文将尝试从文化方面探讨医患矛盾的深层的原因。
一、医患矛盾的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可谓剑拔弩张,具体表现为:(1)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伦理关系破裂,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仅10%的患者信任医生——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院长于金明带来的一项华东地区30家医院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引起不少代表委员们的关注。”[2](2)转型期的患者在空虚、焦躁、高压等不良心态的支配下,往往诉诸非理性维权手段。(3)长期以来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突出。(4)部分医院、医护人员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过多给患者开没有必要的检查和药品等以谋取利益等。不少地方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演变为社会暴力冲突。医患矛盾俨然已经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导火索,严重危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医患矛盾恶化的原因
(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遭到破坏
中国是一个经验主义民族,重视人本精神、人文关怀。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两千多年来一直规范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和价值观。儒家文化倡导“德化”,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出世思想,儒家文化提倡“兼济天下”、“仁者爱人”的理念,拜金主义和自利价值观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是站不住脚的。而近代以来的工业化使得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秩序遭到破坏[3]。当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逐利的状态,人和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更不必说“爱人”。逐利本身没错,但不能有违道德伦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生已经成为一种盈利的职业,在许多患者看来,医院和医生是要“剥削”自己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中医留给后人极大的财富,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中医医德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但在功利主义和金钱主义的冲击下,很多医生丢掉了这些美德。“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历史定位及其所经历的文化冲突使现代工业文明的两大主导精神,即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之间的矛盾在现代化初始就过早地展开,使统一的现代文化精神无法确立。”[4]不可否认,医患双方都在变化,处在这场文化变革浪潮的人们都难以原原本本保留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经验主义价值观念。
(二)西医和工具理性主义
中西医没有优劣之分,甚至在很多方面,西医比中医有优势。西医的进步和发展是和西方工业化基本同步的,换而言之,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西医的进步,科技水平给医学带来了先进的诊断和治疗工具。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是以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取代了保守的、经验主义的农业文明的文化,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解放[5]。但是理性主义也显露出自身的弊端:理性异化了,技术统治了人,人成为工具,忽略了人本精神。在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患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诊断和治疗设备流水化作业的产品,传统诊断技能、沟通手段被大大弱化。从某种程度来讲,医生已经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同时,医院购置大量先进设备,将高额成本转嫁给了患者。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问题突出,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传统价值观遭到破坏,新的价值观尚未确立,可以说处在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与人文关怀势若水火的工具理性主义不断激化着医患矛盾。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医疗水平,但是技术理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治愈率的提高,还有一些我们不能忽略的风险因素,如拜金主义。
不可否认,医生是高尚的职业,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患者的“生杀大权”,几千年来都是社会中备受尊重的群体。然而,当前的中国,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席卷了社会各个行业、群体。医护人员的收入和其劳动付出不成正比,部分医患人员心理不平衡,产生了“创收”的思想,各种医疗丑闻不断,不断碰触着医疗行业的道德防线。
在知识分子中,理性主义已经取代经验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理性主义的极端——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暂时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一部分的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疾病的沟通过程中,时常缺乏人文关怀。储昭华认为,这种工具主义“不是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而是反过来,将作为人的现实活动成果的历史进程视为一切意义的源泉所在,作为理解和衡量自由的最终准则;每一个现实的个体的人在这里成为单纯的生产性工具,他是否并在多大程度上自觉能动地为这一进程和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决定着他相应地能否或多大程度上受用到价值之光的投射,其活动被纳入到追求自由的意义框架之中”[6]。
(三)不合理的医疗体制和医疗机构价值观的转变
制度是文化的一部分,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医疗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政府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后,地方财政开始承担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责任。90年代以来的医疗体制改革,使医疗行业正式迈向市场化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和医疗行业的投入不增反减。另一方面,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居民长期以来在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城市居民一般有公费医疗、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等医疗保障。而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健全的医疗保障。换言之,当前的医疗制度是把大部分优质的医疗资源提供给了占全国人口少数的城市居民,忽略了广大农民群众。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经济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创造财富,追求利润和效率。为了实现这个核心价值,人们往往把这个核心价值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也就说,经济的核心价值泛化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对人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医院为了生存,必然会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效率,获得更高收益。在这一过程中,“以药养医”的政策成为医院创收和医生创收的主要手段,药价虚高不下,检查繁琐多样。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的背后,是忽略人本精神和服务意识,本末倒置。
(四)信任机制的破坏
社会转型期另一重大文化危机就是人普遍的信任感降低或消失。当面对按照技术理性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大机器时,个人的渺小、无力凸显,怀疑、空虚、畏惧、烦躁等心态开始困扰着文化转型期的人们。在医患关系中,信任至关重要。马克思?韦伯将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任机制称为“特殊信任”,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共同体之上的,即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关系之上的,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任[7]。在工业化社会,人们的交际范围愈加广泛,各个社会阶层、群体对他人的信任不应当停留在传统的“信任圈子”,而应该增加对其他群体的信任。许多患者对医院和医生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担心医护人员在开处方、手术等环节谋取私利。而当出现手术失败或医疗事故时,这种信任危机的表现就更加明显,病人及其家属“理所应当”地把责任推到医护人员身上。换言之,患者及其家属把生命处置权交给医护人员的同时,内心的态度是摇摆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一定程度上相信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另一方面对其私心持怀疑态度。这也是许多患者家属给医护人员送红包的重要原因。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讲,医患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患者无疑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这也加剧了双方的信任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可以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条件。但总体而言,普通人民群众还是不能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中国8亿多农民,大部分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法律意识淡薄,思想道德水平偏低。在遇到医患纠纷时,对解决矛盾的渠道不了解,往往诉诸于非法的方式,如干扰医院正常办公、殴打医护人员等。在金钱价值观的驱动下,竟然兴起了一种新的职业——医闹。部分患者家属雇佣这些非法职业者到医院闹事,产生了极为不利的社会影响。
(五)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商业文化,具有消费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文化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浩瀚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大众传媒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往往漠视新闻的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更热衷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于是大众传媒报道的真实性就会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受众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理性的人所抱有的是持续的怀疑精神与思想的独立性”[8]。
针对一些医患矛盾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大众传媒是要负很大责任的。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传媒理应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引导公众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以利益为导向的商业行为严重破坏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使得医患之间愈来愈互不信任。客观地报道对针砭时弊、抨击不良的医疗行为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但是一味夸大,甚至虚构新闻,只会加剧原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
三、医患矛盾的解决之道
解决医患矛盾,要建立合理的医疗体制,更要重新确立人本精神的地位,加强人文关怀。工业化社会的两大支柱精神,本应并重,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理性主义,而忽略人本精神。人本精神的核心在于确立以人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体现对生命本身的珍惜和热爱,尊重和爱护他人。在文化剧烈变迁的转型期,人本精神的教育应该超越意识形态之争和传统与现代文化之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患者尊重医生、医生关爱患者、制度有力保障、媒体正确引导的健康的社会风气。解决医患矛盾,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从根本上铲除医患矛盾发生的土壤,在全社会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氛围。
(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服务水平
人文关怀,古来有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医学,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将仁心仁术的精神写入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作为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仁心仁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首先要从医学教育开始,提高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其次,医疗行业内部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再次,医护人员要洁身自好,坚守职业道德,决不触碰道德红线;最后,医院以及医护人员要提高服务意识,注重同患者的沟通交流和精神抚慰。
(二)加强沟通交流,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机制
社会转型期,人们心态焦虑、急躁,原有的信任机制被破坏,患者不相信医生,医生不信任患者。重建信任机制,改变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要做到:(1)医护人员努力提高自身医疗诊断水平。没有患者敢于把自己的健康生命交给一个只会开检查单、开药的医生,这种诊断和治疗只能增加患者的负担,而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2)加强沟通交流,注重人文关怀。语言是感情的润滑剂,医生要体贴患者就医的焦急心情,主动嘘寒问暖,一方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病症,另一方面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3)设立“医院文化活动日”。医院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展出、表演等活动,增加病人和社会对医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等。
(三)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制度作为一种约束性规则,在缺少统一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重要。医疗体制改革离不开制度的引导和规范。“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①参见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当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获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应继续坚持和完善该制度,提高人口覆盖率,增加报销比例;同时要高度重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
(四)媒体的正确引导
大众传媒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少有时间去思考,所以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的正确性影响甚至决定了受众判断的方向。在医患矛盾日趋紧张的今天,媒体不应当一味追求新闻的爆炸性,歪曲事实,而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引导舆论。当然,也应该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鼓励媒体对一些医疗丑闻曝光,还原事实真相,稳定社会心态。
[1]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00.
[2] 周婷玉,沈洋,王海鹰.为何仅10%的患者信任医生?——代表委员“会诊”医患矛盾[EB/OL].[2013-03 -08].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 -03/08/c_114954451.htm.
[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 衣俊卿.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J].教学与研究,1996(2).
[5] 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4.
[6] 储昭华.关于理性主义自由观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2002(1).
[7] 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
[8]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