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蚕暴发僵病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3-08-15冉长春田时铭
冉长春 田时铭
(1.铜梁县虎峰镇农业服务中心;2.铜梁县农委蚕业服务中心,重庆 铜梁 402562)
虎峰镇是重庆市铜梁县蚕桑重点镇之一,2012年晚秋蚕发种686张,占全年四季总发种量的23.7%,平均单张产茧24.3kg,比2011年同期减47.4%。据调查,全镇晚秋蚕有80%的蚕户不同程度发生僵病,发病严重的损失70%以上,个别户甚至颗粒无收。对此蚕农反映强烈,一些蚕户误认为是蚕种质量存在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该镇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增加了行业的不稳定因素,极大地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笔者汇同铜梁县农委蚕业中心高级农艺师对该镇2012年晚秋蚕大面积暴发僵病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提高晚秋蚕单产的防治对策。
1 僵病发生特点
1.1 发病面广量大
据调查,虎峰镇2012年晚秋蚕几乎村村社社都发生僵病,发病高的蚕户单张产茧仅10kg左右,有的蚕户甚至颗粒无收,连最低的养蚕成本都无法收回,一些蚕户想弃桑改种,不愿再喂蚕了。
1.2 僵病种类复杂
僵病发生除生产上较常见的白僵病外,还夹生不少的绿僵病和少量的黄僵病等,几乎可称得上是集僵病之大全。
1.3 蚕儿发病早且连绵不绝
据调查13%的蚕户在2龄期就发生僵病,以后各龄期均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以上蔟前后发生最为严重,少数蚕即使勉强吐丝结茧,也仅营薄皮茧后就僵死在茧中。
2 僵病暴发的原因
2.1 气候影响
2012年晚秋蚕9月20日发种,9月22收蚁,一日孵化率95%以上。据铜梁县气象局资料:9月平均最高气温24.8℃,平均最低气温20.1℃;10月平均最高气温18.6℃,平均最低气温16.3℃。最长降雨期9月20日至9月30日,11天中有10天下雨;10月1日至31日,31天中有18天下雨,其间从2日至15日连续14天下雨。由于气温低,加之虎峰镇小蚕饲养都是自育自养,小蚕期温度一般在23℃左右,大蚕期温度一般在20℃以下,致使蚕儿发育不良,蚕体虚弱。整个蚕期雨天达90%以上,相对湿度为90%,这正好与僵病孢子最佳生存环境相吻合,致使僵病孢子大量繁殖,加之蚕农的“冷长”陋习,不及时地采取升温排湿的应急措施,蚕儿在低温、多湿、桑叶含水量高等环境下饲养,食欲不振,龄期延长(有的蚕户到10月25后才上蔟),体质下降,导致大蚕期僵病的大暴发。
2.2 桑叶质量差
在晚秋蚕4~5龄期大面积发生桑污叶病,即在较老桑叶背面产生煤粉状圆斑,逐渐扩大,常布满叶背,在病斑相应部位的叶面呈现同样大小的黄灰色或暗褐色斑,严重的病叶腐烂。桑污叶病常与桑里白粉病并发在叶背呈现黑白相间的混合斑,桑叶营养差,蚕儿食下量少,导致发育不齐,影响了蚕的正常生理和体质,降低了蚕儿的抗逆性,诱发了蚕病的暴发。
2.3 野外昆虫交叉感染
晚秋蚕饲养期间,在桑树和其它一些作物上经常看见僵病死亡的昆虫尸体,尸体上长满了僵病的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由于重量轻、数量多,随风飞散污染桑叶、蚕室及周围环境,并经桑叶采摘等途径带入蚕室,导致蚕体感染发病。
2.4 病原扩散
有的蚕农将发生僵病蚕的蚕沙及病蚕尸体不经处理随意丢弃,加上在多湿环境下晚秋适宜于真菌的生长发育,导致病菌迅速繁殖,生成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飞扬,加剧了环境污染。
2.5 防病观念淡薄
由于秋蚕与晚秋蚕发种时间相隔太短,消毒时间不充足。有的蚕户把秋蚕未消过毒的蚕具直接用于晚秋蚕饲养;有的蚕户对蚕室、蚕具虽然消了毒,但也仅是简单地走过场,消毒不彻底,加之我镇以前从未如此大面积地发生僵病,一朝遇上,很多蚕户应急措施无法跟上。
2.6 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发病初期,僵病蚕的症状不明显,蚕农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地诊断出僵病,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导致病原不断积累扩散,蚕儿病情加重。
2.7 技术处理粗放
户与户之间收蚁时间不一致,有的蚕户人为地推迟收蚁时间,造成蚁蚕体质虚弱,易感染发病。另外受蚕茧收购开称时间早迟、上蔟早的茧价低、上蔟迟的茧价高的影响,凭自然温度饲养,有意识地通过自然温度、推迟给桑时间、控制给桑量等办法来延长龄期,达到出售毛脚茧的目的。如此违背了蚕儿生长发育规律,影响了蚕儿体质。在小蚕饲养期间,不精选良桑,造成蚕儿营养不良、食下量减少。蚁蚕和各龄起蚕不用防僵粉消毒,食桑期间不用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排湿。
3 防治对策
晚秋蚕气温逐渐走低,以低温多雨潮湿为主,且日夜温差大,这十分有利于僵病的发生,因此晚秋蚕防病的重点抓好以防僵病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预防发生蚕病。
3.1 加强技术培训
利用挂图、影视、标本等形式进行蚕桑技术直观培训,使蚕农对僵病的种类、症状、发病规律、发病条件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蚕农在饲养过程中能及早发现病蚕症状,及早采取应急措施,把僵病完全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病原扩散蔓延,减少损失。
3.2 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3.2.1 蚕前彻底消 养蚕前,蚕室、蚕具及养蚕周围环境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或含甲醛2%的福尔马林液进行喷雾消毒,喷药后关闭门窗,保持湿润半小时。同时蚕室周围也用上述药剂消毒,把病原消灭在养蚕之前。
3.2.2 蚕期继续消 蚁蚕和各龄起蚕用防僵粉消毒,食桑期间每天早上用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排湿;遇阴雨潮湿天气,尽量少喂水叶,采回的桑叶待晾干后饲喂;晚上增撒一次石灰焦糠消毒吸湿,保持蚕座干燥。蚕儿入眠后在蚕座上撒鲜石灰粉,这样既排湿,又能防止起蚕感染病菌和早起蚕偷吃干桑叶,绝不能用柴灰消毒排湿,不使用失效消毒药物。饲养过程中一旦发现僵蚕等要立即拣出投入石灰缸内,待养蚕结束集中烧毁,以防造成病原扩散再次感染,切不乱丢或喂鸡、鸭等;每天撒防僵粉1~2次,直到恢复正常为止。大蚕期食桑量大、排泄物多,蚕座不断增厚,蚕室蚕重湿度增大,易造成蚕座冷湿而诱发僵病,因此要坚持每天除沙1~2次,防止蚕座多湿。除沙后蚕沙不能滞留蚕室,也不能堆放在蚕室周围或晾晒,要进行集中沤制堆肥,这样可完全控制僵病的蔓延。
3.2.3 蚕后及时消 采茧结束后,往往有烂茧、病蚕尸体和蚕粪留下,这时病原物最新鲜、最集中、数量最多,是杀灭病菌的最佳时机,必须对室内、室外、蚕具用漂白粉液或福尔马林液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纸板方格蔟在微火上方晃动或在室内用硫磺、柏丫密闭熏烟消毒),绝不留死角。
3.3 精心饲养,提高蚕儿抗病力
晚秋蚕气象环境条件是晴天中午气温较高、晚上或阴雨天气温低,越往后气温越低,所以要养好晚秋蚕,必须抓好加温工作,提倡以村或社为单位小蚕集中共育或联户共育,不能延长龄期,确保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自然温度往往延长龄期,饲养时间越长,感染蚕病的机会越多,生产风险越大。如果分户饲养,要按时收蚁,确保蚁蚕体质健康。小蚕期可采用塑料薄膜或防干纸覆盖饲育。房屋充裕的蚕户,最好把蚕养在楼上,有利于保温和降低湿度。大蚕期推广条桑育、不除沙、熟蚕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坚持小蚕吃好、大蚕吃饱的原则,小蚕期(1~2龄)按蚕龄精选适熟叶,大蚕喂足桑叶,防止饥饿掉食。各龄蚕不得喂泥沙叶、过嫩叶、发烧叶、萎凋叶等不良叶,尽量不喂虫口叶,如有缺叶迹象,则视缺叶多少淘汰部分蚕儿,达到良桑饱食。整个蚕期要做好眠起处理、提青分批、淘汰弱小蚕和迟眠蚕工作,防止混育感染。在雨天、阴天室内用柏丫或松丫密闭熏烟10~15min(等蚕儿吃完桑叶后进行),以排湿防僵。蚕期遇低温,则要妥善处理好加温与通风的矛盾,在加温的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排出蚕室内的不良气体,防密闭门窗饲养,防止闷热环境的产生。蚕儿上蔟前,要预先做好蔟室的升温排湿工作。当出现10%~15%熟蚕时开始上蔟,每个塑料折蔟(16~17峰)上熟蚕400~450头或每片纸板方格蔟上熟蚕140~150头。若在蚕期发生过僵病,上蔟前宜进行一次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上蔟时气温过低应及时采取升温措施,加快蚕儿吐丝营茧速度。上蔟1天后(茧壳基本形成)后及时捉去浮蚕,同时开门窗换气排湿。上蔟3天后晾蔟,并清除吸湿材料。售茧时切忌用蛇皮口袋、塑料口袋装茧,以确保蚕茧质量。
3.4 加强桑园治虫和肥培管理
在晚秋发种前,一是根据桑园虫害的发生量和危害情况划片和选择残毒期短、效果好、对蚕儿安全的农药防治害虫,以减少野外昆虫的僵病发生,防止虫、蚕交叉感染;二是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每667m2(亩)桑园可追施尿素15~20kg,并适时做好桑园排灌工作,采叶由下而上,以防桑叶老化发病,改善叶质,达到良桑饱食、蚕儿体质强健的目的;三是在采摘桑叶时,如发现僵病的昆虫要及时处理,不能带进蚕室,以免发生交叉感染。若桑叶不足,采虫口叶须用含0.3%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叶面消毒,待晾干后再喂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