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路径选择
2013-08-15黄聪英
黄聪英
(福建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经济学院,福州 350007)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绿色消费潮流方兴未艾,全球绿色贸易壁垒高筑。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问题而在国际市场上屡遭挫折,绿色供应链作为解决供应链企业污染问题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在1996年提出的,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在于实现制造业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是指企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流程,还要考虑到原材料的取得、产品制成后的使用,甚至于产品废弃后的情况,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1]12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说明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广大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1.1 促进我国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约10%的增长速度,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不可持续现象日益突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发展的最大桎梏之一。胡鞍钢教授认为:绿色发展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人类,惠及全球[2]。当前,绿色经济正在全球兴起,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行动,也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实现绿色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更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供应链正是从微观层面上促进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因为从长远来看,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配置效率,能够推动我国进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赢”。
1.2 实现外贸绿色转型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成就显著,因此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贸易价值量顺差的同时,大量出口所产生的巨额环境逆差也日益凸显,不仅面临“产品输出国外、污染留在国内”的尴尬局面[3],而且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高发的严峻现实。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环境标准也不尽相同,我国国内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际社会往往把“中国制造”等同于高碳产品和高污染产品。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为了应对本国经济的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范围逐渐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蔓延,而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技术性措施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我国作为主要出口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制造”被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漩涡之中,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据统计,2003年—2012年9月,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758起,涉案金额684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4]。我国的对外贸易亟待实现绿色转型,政府和企业必须齐心协力,在不断提升环境标准的同时强化自我约束,健全绿色贸易供应链管理体系,使之成为我国规避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利器,也成为我国抵制发达国家污染产品的一道屏障。
1.3 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绿色消费潮流正在全球兴起,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赢得竞争新优势的主攻方向。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早就高扬绿色发展的品牌大旗,从产品的设计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在考虑如何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全球绿色市场日渐兴起,这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名利双收”,一方面,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员工的工作环境就会更加安全,那么员工的健康也就更有保障,这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有助于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彰显了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添企业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治理的支出,而且供应链上游取得的环境改善和成本降低的效果,可以在供应链后续过程中得到放大,不仅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也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塑造绿色产品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不断增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绿色供应链管理被首次提出,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1999年以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不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先驱。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与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识相对滞后,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发展起步较晚,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仍处于萌芽阶段。近年来,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发展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政策,积极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的环境。一些跨国公司和中资大中型企业已经成为绿色供应链的实践先行者,它们结合我国实际推动着绿色转型的实践。但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这一舶来品概念仍然比较陌生,其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于萌芽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企业绿色生产观念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长期以来却忽视了“绿色制造”,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大多数企业往往忽视生产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好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只会大量增加企业相关方面的成本,浪费企业资金和社会资源。这种落后的生产观念禁锢了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使他们不能主动实施生产过程的绿色管理。企业绿色生产观念淡薄,不仅危及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更导致“问题产品”不断出现。2011年2月15日,苹果公司公布《2010年供应商责任报告》,首度公开承认它的中国供应商员工中有137名工人因污染致健康遭受不利影响;2011年8月31日,我国环境组织发布了一项报告称,苹果公司在华的多家供应商存在违规排放等环境问题;2008年“三鹿奶粉”(牛奶/奶粉三聚氰胺超标)事件爆发,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纷纷被卷入,蒙牛、伊利、雀巢、吉百利、星巴克等食品巨头身陷其中[1]124。由于绿色生产观念淡薄,很多企业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历次触及经济和社会道德底线并产生恶劣影响的供应链企业污染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环境健康问题的极大担忧,也严重威胁到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更使“中国制造”产品面临信誉危机。
2.2 缺少绿色供应链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不仅政府引导缺位,缺乏市场参与,广大中小企业也尚未理解系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虽然有些企业已经采取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举措,但是这些措施也主要是在我国不断提高环境标准及环境政策压力下的一种被动行为。从技术层面来看,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特别强调持续创新,要求设计、购料、生产、营销以及回收等各个环节都要实现“绿色化”,这必然极大地增加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难度,同时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强大的支撑。但是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微薄、资金有限,缺乏自主创新,加之绿色供应链仍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相应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也缺乏清晰的系统化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衡量标准。因此,广大中小企业很少主动制订绿色供应链发展战略,即使企业有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想法,在发展之初往往也会遭遇技术壁垒、成本过高和实施复杂性等多重障碍。同时,那些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大多数也只是选择其中一两个环节进行改善,比较注重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却忽视了对供应商的选择及与供应商在环境方面的合作,企业上下游之间的环境商业合作有待加强。
2.3 绿色供应链相关法规缺位
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已经制定了涉及绿色供应链的《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也有《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目录》、《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等规章,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已融入其中。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供应链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直接针对绿色供应链的法律法规、政策与具体行业认证标准,因而也就无法对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我国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往往处罚较轻,比如现有的排污费收取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用,因而企业从成本考虑往往会直接选择交纳排污费,而不是设法治理污染。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尝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市场实践层面,尚未提升到企业整体运营的战略高度。由于我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尚未实现规范发展,不仅国内企业各个链节点之间对接困难,而且我国的出口产品也不得不长期忍受国外标准的打压。总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的瓶颈,绿色供应链发展步履维艰。
3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路径
当前,国际上“绿色壁垒”高筑,国内生态环境恶化,而我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政府和企业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齐心协力地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绿色竞争力,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 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完善绿色供应链制度
3.1.1 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在政策或法律的强制规则下,企业才会采取绿色行为,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保证经济发展进入绿色的发展通道。因此,政府要加快立法进程,充分发挥其引导与规制作用,尽快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和《绿色供应链行业评价标准》,并且随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项法律制度和政策法规也要及时地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法律、政策与标准体系,使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有理可循、有据可依。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加大执法力度,使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得到有机结合,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征收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是最主要可行的绿色贸易政策。因此,对于带来严重“负外部效应”的企业,要通过收取高额的罚款或征收高额的税费给以严厉的打击。当企业认识到环境成本高于采取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管理成本时,自然就会比较积极地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对于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政府应给予税收优惠和绿色信贷优惠等扶持政策,提供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支持,鼓励企业在改善环境方面不断提高效率、增加投资,实现绿色发展。
3.1.2 完善服务平台,健全评价体系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完善绿色贸易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绿色贸易管理制度的绩效评价体系,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因此,要在我国现有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绿色贸易的公共服务内容,系统介绍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标准、法律、政策,公布相关行业的低碳环保技术,总结绿色贸易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等,不遗余力地帮助企业培训绿色贸易技术和管理体系。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面较广,政府或相关组织还要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信息数据系统”,为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产品信息数据和相关技术服务,为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搭建平台。同时,为了提高我国绿色贸易的透明度,科学评价绿色贸易制度和相关政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还要督促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绿色贸易政策的考核体系,包括监测进出口商品从原料、制造、签约、储藏、运输、销售、废弃到回收等整个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价企业采取低碳环保技术和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评估政府所实施的绿色贸易政策的绩效。此外,要认真研究国外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考察我国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传统供应链指标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3.1.3 提高绿色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政府要在全社会中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环境危机意识,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首先,要强化企业绿色生产观念。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企业的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充分了解国内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战略。其次,要探索建立行业绿色供应链联盟。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行业协会积极探索,尽快制定统一的“绿色化”的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绿色供应链联盟,发挥其行业约束和管理的双重作用。再次,要积极宣传绿色供应链理念。政府可以通过“绿色供应链优秀企业”评比、政府绿色采购宣传以及绿色消费进社区等一系列社会活动,提高公众对绿色供应链的认知度,培育全民的“绿色消费思想”,引导企业乃至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3.2 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3.2.1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实践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环保的企业文化,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我国企业掌握发展主动权、构筑竞争新优势、提升绿色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在环境管理的理念上不能被动地服从政府的环境管理法规,而应该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环境检测标准,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企业家们要终身学习,尽快实现自身的心态和价值观的转型升级,严格诚信守法,坚持环境导向,树立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承担起社会发展的环境责任、资源责任和生态责任,努力成长为引领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企业家。企业家们还要积极倡导绿色企业文化,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各级员工灌输和传播环保知识,还要通过培训、学习等形式使绿色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个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绿色管理中去,革新绿色技术,创建绿色品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3.2.2 制订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规划
全球绿色消费浪潮涌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要主动迎接这一挑战,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看作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机遇。企业要站在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认真学习国内外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企业所处行业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外成功实践,尽快熟悉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力,认真制订绿色供应链发展规划。企业的管理层要凝心聚力,不管是企业的发展策略、发展定位、整体规划、管理机制,还是技术研发和重大决策,都要牢牢把握建设绿色供应链这一目标。企业还要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在资源利用上坚持循环、节约的原则,在生产上坚持低排放、高效益,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产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层次。
3.2.3 提高绿色供应链的技术水平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助推企业绿色发展,关键离不开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企业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必须通过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来保障各个环节的“绿色化”,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水平。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真正成为绿色供应链的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科研成果应用主体,充分利用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管理技术和信息手段(如互联网、ERP)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以及绿色回收等5个方面全面考虑我国产业发展的环保和节能问题,打造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培育绿色品牌,以优质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3.2.4 巩固绿色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全球化绿色供应链趋势下,绿色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关系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绿色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需要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任,以降低供应链的风险,使其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因此,绿色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应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合理确定供应链的长度,加强与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宣传并共享环保知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核心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不能盲目地将那些尚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而要综合考虑供应链上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为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提供相应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并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结成战略联盟[5],实现链上企业环境管理能力的共同提升。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也要充分沟通、信息共享、通力合作,共同搭建绿色管理平台,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绿色经济竞争力。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1年度政策报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4.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实现绿色的经济转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46.
[4]商务部.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有效运用救济措施[EB/OL].(2012-12-26)[2012-11-07].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i/201211/20121108423879.html.
[5]阳志琼.国内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1(2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