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
2013-08-15丁绍璠
丁绍璠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这种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着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1](P188)文化自觉首先是人的文化自觉,也是文化人的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下的人的文化自觉。它包括两层意义:一是对某一特质文化的主动标示,另一是事关这个标示过程的创造。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DNA,但我们却有理由庆幸自己被自然地列入人类和人类意识的范畴,被确定不疑地归结于某一条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河流。文化自觉基于两条理由: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理由,二是人与人相处的理由。自觉主动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一层意思;“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看待未来”,是文化自觉的第二层含义;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民族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民族文化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三层含义。[2]总之,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是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文化GDP即国民文化生产力,也与经济GDP一样,成为综合国力的另一种标志。在全球信息时代大潮中,中外文化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交流与碰撞,但全球化并非统一化,更非单一化。多元化是其生存的根本形态,也是其发展的必然形态,更是其能持续发展的必须形态,因此,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多元的各国文化只有差异,没有差别。多元文化的基点是没有主体文化,只有本土文化。我们必须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清醒的自觉意识,以便构建平等的交流平台,保持宽容的对话心态,从而树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大潮的冲击下,保持并发扬自己的特色,而不至于被弱化,甚至同化。面对强势文化一体化的冲击态势,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确立民族文化的本体意识,并以地球村观念,全球视野以及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正确对待他文化,取长补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保持多元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从哲学意义上看世界是空的概念,没有统一所指,只有地理物理意义上的概念,许多层次上(政治学意义上、生活及文化意义上)没有填满。人生下来就复制它的母语,传承着文化的基因。文化身份的自我意识,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体。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无论是哲学观念还是思想根源上,都有着许多优秀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三足鼎立的儒、道、释三家,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渊源。[3](P8)在政治理念上,儒家提倡“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之间关系是家→国→天下,而不是天下→国→家。中华文化的“家”是最稳定的因素单位,用家人的关系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化敌为友。而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是区分敌我,西方人是以国家、宗教为单位,把人分裂为敌我,将你我视为异教徒。西方人的思维本质,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不稳定的思想根源。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上的天人合一,则是道家的思想核心,其所倡导的是人要信任自然的指导,与自然和谐,而不是改变自然。“道生万物”,道的自然是无为,是学会效法自然的能力,以自然之界的示范来纠正人类错误。道体现在经济方面是顺应自然规律,追求生态平衡;体现在社会方面是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相处;体现在人生方面是调动生命潜能,自谦忘我,保持平常心态。[4]
在宗教思想上,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修炼今生是为了来世幸福,基督教、伊斯兰教则是为了死后的永恒极乐。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历史呈一种圆周状运动甚至螺旋式上升,这不同于另外两教的线形观,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终极审判。[5]在那历史的终结时刻,上帝或真主将拯救自己的子民,而将其他弃民流落在世上,随着时间一起淹灭。佛教以蜿蜒轮回的历史观,缓解了很多社会纷争和宗教矛盾,避免了一种宗教容易引起的偏执和狂热。纵观人类历史,只有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和伊斯兰教的宣战,而没有佛教参与或鼓动的宗教战争,这正说明了佛教更具宽容精神,较少对世俗权力的觊觎。[6](P67)
文化身份的自觉意识,象征了交流中主体的增强与互补,没有自觉的丰厚内涵文化的支撑,外来文化只是浅薄的表面物理。“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特点。面对文化帝国的一元化的强势冲击,许多年轻人西方文化没有学好,本土文化又知之甚少,由于传统盲而心灵殖民化,陷入既走不出来又进不去的尴尬境地。他们崇拜圣诞节,沉迷情人节,忘掉了七夕、端午、中秋、清明、重阳节……最后变成心里白皮肤黄的香蕉人,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化传统一旦被西化,文化版图就会改变。当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提高了民族国家、民族社会的自我意识,巩固了各民族对自身的认同感。在发达国家,文化的多元与移民的大量涌入,对构成民族的多样化有直接的关系,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首先在于这些国家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只有确立了这种自觉意识,才具备与他文化交流的前提,中华文化的精致与智慧方显独具的异彩,才不至于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丧失文化的自我。
二、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在宏观方面,旨在树立新的观念;在微观方面,旨在通过多元对话,追求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在交流中相互汲取,在汲取中演变,在演变中发展,不是用一对多去同化异文化,而是用一对多来固化本地化。当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迎接世界多元文化时,多赢共赢的理念使得我们不仅认识了解理解各国文化,同时也融入了世界文化海洋,汲取他文化的长处,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这种共赢的中华文化精神,正是自信的表现。
多元文化并存,不仅是现存的实然,更是文化生存与发展之应然。每一种民族文化对于所属民族来说,都具有其合理性与不可替代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正是在这种合力推动下,才有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已日趋强化之际,保持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性,就如同保护濒临灭绝的稀有种属一样,是为了全体文化的永续存在而保存。只有将中华文化之树置身于世界文化之林中间,才能相互汲取营养,茁壮成长,形成气候,形成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开放交流从来就是中华文化的触角,六百多年前的郑和七下西洋,为的是传播文化,交流文明,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这正说明中华文化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化,是能接纳包容世界的博大文化,而不是统治世界的帝国文化。
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动力来源
人类越需要外来文化,就越要强化和挖掘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张力越大,民族文化的个性就越显现,从而影响力就越大。在人类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连绵不断,这与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有着直接关系。
世界其他文字都由字母构成,只能表音,唯独汉字则音形义兼备,信息量最大。书法作为中华汉字的升华,绘画的友伴,源于自然,是心灵写照,也是美的创造。国画以独特的理念、法则、手法,创造了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民乐无论是山野之声,劳动号子,还是里巷之曲,都以线性思维形态为主,重视旋律,突出曲调,循环结构,即兴演绎,尽显意象,流泄情感。诗词几千年来,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达官贵人,无不借以咏怀、言志、抒情。围棋体现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精华,强调格局,注重整体,打造定势,得失自控。此外,中医的综合辩证,注重治本,激发内因,调动主观,协调平衡;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借力致胜;气功、武术、饮食等,无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
改革开放,世界改变了中国,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全球化是人类认识模式转变的标志,隐含着从西方中心主义单一思想方法向多元思想方法的转变,意味着要把不同文化的共同体激活,共同参与人类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关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更要关注文化的生态环境。在与他文化的交流中,要学会欣赏差异,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要改变文化交流中的不对等现状,消灭自身的文化赤字现象,不要用拙劣的内容去迎合西方的猎奇心理。当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大放异彩时,人类才有美好的未来。
四、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的发展目标
外来文化的互补与本土文化的自强,是多元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两面。民族文化不是静的山脉,而是奔腾不息的长河,只有在与外来文化撞击中注入时代基因,才能使自己在历史长河中奔腾向前。
民族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当它融入文化后,就升腾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墨、法诸家所弘扬的夸父精神、飞天气概、精卫风采、女娲气度,可以看到最为自由,最为阳刚,最富激情,最具生命创造力的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与他文化的交流中,只有具备平等意识,才能做到强势文化不骄不躁,弱势文化不卑不亢。我们不应只是了解学习研究外来文化,更要学会介绍和传播本国文化,在相互比较中,促成中外文化的汇通互补和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不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立足本土,运用多维视角和全球视野,发展跨文化能力,立足点高,才能不仰视,而是平视他文化。我们既要克服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的传统自恋情结和优越感,也要摒弃盲目学外,妄自菲薄的自悲心理和自卑感,应运用拿来主义,消化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柔以克刚,王道负重,是富强后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中国人的东方文化特质。
全球化不是排斥而是包容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也依赖着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和而不同”原则或者可以为我们提供正面价值的资源。文化作为一种共同语言,并不是要扼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而是要促进人们对这些差异的相互理解。
文化的发展在于变异,而不在于守恒,因此,不宜用断裂说描绘民族文化史,因为只有创造才是传统延续的关键,不仅与世界共享文化,而且要与世界共享文化中的哲学。只有当我们走出自己的思维,进入他人的思维框架、逻辑和思考内容时,才能开始真正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是在他人的框架中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框架中思考。
一元化与多元化是相互排斥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指导思想一元化是相互补充的。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文化大潮冲击下,建立良好的政治环境、制度和机制,确立与他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融会贯通,多元协同,则是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从民族文化本体意识出发,确立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理念,建立民族文化的自强目标,是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而振兴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对全球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和历史责任。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美)罗兰·罗伯逊.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季羡林.季羡林学术精粹(第1卷):中国思想与跨文化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4]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我们现在怎样做中国人——张旭东教授访谈录[N].中华读书报(文化天地),2002-05-05(5).
[5]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6).
[6]汤一介.和而不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