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多校区大学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思考

2013-08-15林新辉

关键词:校区办学大学

林新辉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高校通过合并重组和异地建校的方式,形成了“一校多区”的格局。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等。由于多个校区地理位置比较分散,给校区管理带来许多不便和困难,如何加强多校区大学校区运行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多校区大学校区运行管理的关系脉络

多校区大学校区管理,不仅要考虑实现管理的基本功能,而且要对原有管理体制改进或突破,应着重处理好整体和个体、集权和分权、成本和效益以及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1.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多校区大学面临对各校区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对各校区物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新任务,往往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调用各种资源,对各校区进行调整、移植、重建和扩展,在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过程中,普遍都会面临统一规划难、资源整合难和行政管理难等问题,集中表现为整体与个体的矛盾关系。因此,处理好学校整体与校区个体的关系,既是解决多校区管理诸多问题的根本,也是学校整体发展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从学校发展总体上讲,学校定位应该统率校区定位,校区定位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学校定位,构建学校与校区的关系,应该兼顾整体与个体的利益,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并容许出现较长的磨合期。

2.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往往集中在集权制或者分权制两种模式,不同模式选择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力分配或者是主校区对分校区的授权问题,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集权制管理模式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统一配置教学资源,但是不同管理层之间的管理幅度会增加,容易导致办学成本增加和办学效率降低,而且很难在不同层级行政单元之间形成竞争的局面。分权制管理模式可以分散权力并减少失误,使各校区拥有独立办学的自主权,但是,学校领导管理层难以根据学校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配置,造成各校区资源整合比较困难,甚至背离多校区办学的初衷。

3.成本和效益的关系

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是多校区办学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成本方面,多校区办学需要重复建设很多相同功能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相应人员都要重复设置;学校的建设成本上升,运营维护费用也相应成倍上升。如:每个校区都需要水、电、气、暖以及安全方面的保障。在效益方面,主校区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一些校区的收入就可能成为另外一些校区的补贴,这样,担当“发放补贴”角色的校区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在这样的利益冲突中,各校区会由利益创造转到利益分享的焦点上来。所以,多校区大学运行管理中,在尽可能地激发分校区创造效益的同时,必须提高办学成本核算,充分协调好办学成本和办学效益分配的关系,尽量避免利益纠纷导致各校区的发展受到削弱。

4.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多校区大学办学过程中,由于不同校区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管理制度和不同的校园文化,就需要用学校整体价值理念来引导和推动各个校区的发展,正确处理好各校区之间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关系,加快学科融合,形成校区特色,促进共同发展。同时,由于不同校区的师资配备、硬件设置、办学环境、学生质量不一样,多校区大学容易出现多层次办学、多重管理制度等问题。所以,多校区大学必须在传承以往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新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凝练各校区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并对相应的机构和人事进行创新管理,更好地激发多个校区办学和管理的积极性。

二、多校区大学校区运行管理的模式与选择原则

多校区大学一般有一个核心校区或主校区,主校区与分校区在管理职能上不同,在管理权限的分配上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集权制、分权制和混合制三种管理模式[1]。

1.集权制模式

主校区对各校区实行统一管理,各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由学校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分校区主要设有两类机构:校区管理委员会和职能部门延伸办公室。校区管理委员会是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配合校区各部门办公室协调各学院(系)、科研院所单位等工作。同时,根据各校区的规模大小,设置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延伸办公室,管理人员由主校区的相应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没有独立的管理职能,各校区的管理由校区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各学院共同完成。例如,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由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它在学校各校区管理权限的分配上就采取了集中制模式。

2.分权制模式

主校区对分校区实行统一领导,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存在,学校整体管理跨度较小。在校区内部管理权限上,主校区从宏观层面对各校区实行统一领导,对整个学校的战略发展、重大决策、学科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各校区有自己独立的党政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享有独立的人、财、物等管理的自主权,拥有相当大的独立决策权。比如,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就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主校区设有办公室、教务部、科学研究部、财务部等管理机构;医学部校区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由医学部办公室、教育处、人事处、科学研究处等职能处室组成,这些职能部门在学校赋予的管理权限内自主决定医学部的内部事务。

3.混合制模式

多校区大学根据主校区与分校区距离远近、学科群特点,建立统一的党政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同时,对某个或某几个校区保留其办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即:学校内部有些校区只设管委会、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有些校区则有相对完整的行政架构。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设有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国际交流处等部门;东校区和东湖校区只设立管委会、教务管理办等职能办公室,实行集权制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则有独立的行政机构,直接对应于主校区的职能部门,享有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负责学院的管理事宜,实行分权制管理。

在选择多校区大学运行管理模式时,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2]:一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从单一校区发展成为多校区办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管理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科融合、人才培养和节约成本的需要,能为各校区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创造条件;二是多样化管理的原则。在“一个大学”管理理念的框架下,允许不同校区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不同管理模式的自身优势,扩展各个校区的灵活性和潜力空间,形成更大、更强的整体合力;三是高效务实管理的原则。不同校区之间要合理构建校内组织体系,实行协同创新、务实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功能。

三、加强多校区大学运行管理的途径和对策

多校区大学各个校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导致相互冲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管理理念,更多地从宏观、长远的发展层面考虑,在管理思路上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1.规划功能定位,统筹资源配置

科学定位校区间的不同功能,是多校区大学运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多校区大学应该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追求,积极谋划各校区功能并实现整体优化,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学科结构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办学功能定位以及服务范围定位等方面,对各个校区进行科学规划和功能定位,统筹各校区资源并有效使用。校区功能可以按职能进行划分,如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年级划分,如高年级校区和低年级校区、本科生校区和研究生校区等。同时,应加强对各校区办学资源的协调和统一配置,优化各校区的办学资源配置结构,提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减少资源配置的规模型浪费和闲置性浪费,充分发挥和利用各校区办学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有形办学资源,增值无形办学资源,通过对拥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社会资源的吸引投入。

2.合理分配权力,增强校区活力

多校区大学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大学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大学文化等,必须采取集权制管理;而对于校区特色、校区日常事务、校区文化等,可以分权给分校区管理。在学校制定和明确各校区定位后,合理选择有效的权力分配方式,可以遵循“三个相适应”:一是与校区规模和学科综合度相适应。校区规模越大、学科综合度越高,则校区管理的复杂性增加,校区的独立性和拥有的自主权就要相应增大;二是与学校派出机构设置和功能发挥相适应。如果学校派出机构越精干,功能以宏观管理为主,那么,校区拥有的自主权就越大;三是与校区的学科分布特点相适应。采取分别对待、分步到位的管理策略,如:学校专业学科横跨的校区数量越多,学校就越应该强调集中,待矛盾关系磨合后再下放自主权;对于学科合并与调整幅度不大的校区,则分校区可以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可以克服地理空间带来的管理障碍,为多校区大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多校区大学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管理、召集会议、征求意见和建议、组织讨论等,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作为教学和研究的辅助手段,学生可以跨校区共享教学资源、实时收看著名学者的报告和讲座等。因此,多校区大学要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技术的作用,利用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安全保卫监控系统等,让各项工作均能在减少时间、空间距离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3]。同时,要着重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紧紧结合学校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把学校的文件签发、文件传阅和各类通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把全校性的大型会议通过视频传输到各个校区,提高多校区大学校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4.整合校区资源,创造合作效益

多校区大学可以加强对各校区地理资源、教学资源和资产资源进行整合,在各分校区地理位置所处区域范围内,进一步增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多校区大学与地方政府的“双赢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如:(1)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兴办大学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多校区办学的地理优势,以产学研一体化、创办高科技公司等形式与区域范围内的企业进行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和教学实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辟新的产业领域和技术增长点,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2)开展专业教育、研究生在职教育等办学形式,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人才。多校区大学可以利用分校区不同层次办学的优势,组织协调各校区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引导各校区结合地方经济和发展需要,共同培养既有自身专业特色又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人才。

[1]吴耀华.多校区大学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2]刘炳春,等.高校多校区功能定位与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5):65—67.

[3]徐位良.多校区办学格局下的高校办公室协调工作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66,72.

猜你喜欢

校区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