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李光地文化为例

2013-08-15柯艺灿叶茂樟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柯艺灿,叶茂樟

(泉州经贸 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特征。地域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一种历史积累、更是一种历史绵延,表现了一定区域的人们在价值取向、审美标准、思维方式上所具有的共同性特征。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价值导向。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将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必然要求。李光地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将李光地优秀文化中的德育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大大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对此,本文试作分析。

1 结合地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高远的意境和恢弘的气概,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爱国爱乡、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受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收地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努力增强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可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载体,而“作为在象牙塔深造的莘莘学子,他们的智商、情商都有处在一定的高度之上,一旦融入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很容易在其内心引起深远的文化感悟,从而对其思想行为产生积极影响。”[1]

1.2 符合“环境论”教育心理学原理。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既是环境的接受者,又是环境的影响者。哲学史上,对于环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曾经有过争议。“环境决定论”者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所以,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有的人则变为凡夫俗子。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2]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环境影响论”者认为,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积极能动地影响环境。应该说,“环境影响论”是“环境决定论”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两种观点都肯定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现代心理学表明,环境是心理发展必要的外部条件,它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也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在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而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求知欲旺盛,接受能力强,对环境更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为结合地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1.3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各种新思想、新思维层出不穷,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难免出现一些思想的偏差。此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人人都能上大学”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但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必将降低大学生整体素质,无形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而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仍过于强调其政治属性,把它作为一种需要完成的政治指令,以至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严重脱节,出现简单化、图解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以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地域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的表现之一。地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般可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即一种是以显性的地方性知识供给个体,历史文化遗存、人物典故等,都以这种方式进入个体生活;另一种是以隐性的地方传统和精神的形式塑造个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论显性还是隐性作用,地域文化都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客观存在的,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 李光地文化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元素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以下简称“泉州经贸学院慈山分院”)位于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是清代名相李光地的故乡。湖头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包括李光地故居在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多处,1999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李光地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作为政治家,他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熙时代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奠定了清政府思想统治的重心,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李光地一生著述甚多,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榕村全书》(清道光九年李惟迪辑),共三十八种一百七十六卷。早在清初时期,李光地就是安溪的一张名片,被称为“安溪先生”。如今,李光地文化与铁观音文化、清水祖师文化并称为安溪三大文化。同时,李光地文化又是当地政府湖头镇着力打造的的四大品牌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规定,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跟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是一样的。李光地生在故乡,长在故乡,为官期间数度返乡,死后又葬在故乡,在这片熟悉的土地至今保留有李光地的故居、读书处和手稿等大量实物,更有口口相传的李光地生平事迹、传说流传于大街小巷。深入发掘湖头古镇蕴含的李光地文化,就会发现李光地文化的优秀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诸多吻合之处,以下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2.1 爱国主义精神

平息“三藩之乱”和促成台湾回归是李光地的一大历史功绩,也是李光地反对封建割据、维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相继起兵反清,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耿精忠反闽时,李光地适告假回乡省亲,耿精忠与郑经遣人劝募从叛,奉亲“匿山谷间,昼之所游,夜辄易处”,拒险而不从逆。(《榕村谱录合考》卷上)同时秘密向康熙帝上蜡丸疏,献破敌之策。“上得疏动容,嘉其忠,下兵部录副领兵大臣”,(《清史稿·李光地传》)坚决制定平叛策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息了这场分裂战争。李光地也因“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而得到康熙的表彰,擢升为侍读学士。郑氏退守台湾后,自以为“远处海岛,可无忧”,“东宁偏隅,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台湾外志》第十五卷)对清政府只愿称臣纳贡,不求一统,成了与中央政府抗衡的封建割据小朝廷。对此,清廷内外历来众议不一,清政府也暂缓进兵,倾向招安。而李光地力主攻台急取,反对招安。康熙二十年,台湾政坛巨变。李光地再向康熙上疏:“郑经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榕村语录续集》卷十)并一如既往地力荐施琅。最终促使康熙力排众议,复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负任攻取台湾。李光地也以内阁学士的身份亲临福建参与收复台湾事宜,终于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清政府亦从此完成了国家统一的大业。自后至1895年沦为日本殖民地的200多年间,台湾与大陆完全融为一体。对于李光地为收复台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直到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康熙还念念不忘“台湾之役,众人皆谓不可取,独李光地以为必可取,此其所长。”(《汉文起居注》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初一)李光地超人的胆识和智慧可见一斑。当前,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仍然未能实现统一,但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李光地的爱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2 民本主义精神

李光地自31岁(康熙十一年九月)任翰林院编修,至77岁(康熙五十七年五月)在文渊阁大学士任上去世,前后为官达48年之久。在这48年中,李光地为扫平割据、统一台湾、革除弊政、澄清吏治、治理水患、发展经济、奖掖学术和繁荣文化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光地的政治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传统,受早期启蒙思想的影响,还打上了那个时代先进社会思潮的印记。李光地认为,“治天下样样皆当讲求,第一是要有根本”,就是“立国以民为邦本”,(《榕村语录》卷二十七)而“天心即人心”,(《榕村语录》卷二十二)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从民本主义思想出发,李光地反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主张政府要减轻人民的负担,特别是在歉收之年,要减免人民的赋税。他认为,只有“与民休息”,才能使“民气日复”。(《榕村集》卷二十五《帝省方颂》)为此,他提出了勿扰民、劳民和病民等政治主张。李光地还将对待人民、社稷和君主的态度分为三种思想境界:天民境界、安社稷臣境界和事君人者境界。(《榕村语录》卷六《下孟》)李光地最推崇“天民”境界,提出“当官为救民,非为其君”,(《榕村语录卷》二十七《治道一》)“一日为民牧须尽一日为民牧之心”(《榕村续集》卷五《饬广积疏》)希望地方官员能积极为民兴利,多做实事。在李光地看来,“圣人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老幼,一毫无所勉强。但至要做实事,便到底是他的老幼……”(《榕村全集》卷一《观澜录》)只有为老百姓做实事,把圣人推崇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才称得上圣人,称得上“天民”的境界。此外,李光地还提出了许多当时颇富新意的政治主张,如以农为本的农业经济到“金币之重”的商品经济是势之必然;扩大地方自主权;对官僚实行“高薪养廉”政策,等等。李光地民本主义思想虽然与现代民主思想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传统社会却具有其历史合理性。清代“康熙盛世”的出现,就是与民本主义的政治指导思想分不开的。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未来做好所从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传承李光地民本主义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义务和道德情感,使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敬业的态度,廉洁奉公和无私为民的精神。

2.3 改革创新精神。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近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16-17世纪,西方传教士“借学术以传教”纷纷来到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哲学和宗教等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面对蜂拥而来的西方文化,当时学术思想界各种态度可谓应有尽有,万象纷呈:全盘西化者有之,盲目排外者有之,放任自流者有之,“中体西用”者有之。李光地抛弃了中国儒家和道家把技术发明看作是“奇技淫巧”的错误观点,指出:“西洋人不可谓之奇技淫巧,盖皆有用之物,如仪器、佩觽、自鸣钟之类。”(《榕村语录》卷十四《三礼》)他大胆接受西学,敢于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广泛吸收西方天文、历法和数学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并将其与中国天文历算之学加以融会贯通,“会其全而折其中”。但李光地并非全盘西化者,他对中华文化充满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西人历算比中国自觉细密,但不知天人相通之理”,(《榕村语录》卷二十六《理气》)所以,李光地以“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方式,试图将西方自然科学的原理融入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可以说,李光地是清初时期不多的“中体西用”论者,他的这种科技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西方科技的进程,对当时中国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努力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从而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取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4 刻苦钻研精神

李光地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过人的天赋,他之所以后来能够“位极人臣”,并成为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是他从小刻苦努力的结果。李光地曾自述“某天资极钝,向曾学筹算于潘次耕,渠性急,某不懂,渠拂衣骂云:‘此一饭时可了者,奈何如此糊涂’”(《榕村语录续编》卷十九《诗文》)

又引其四家叔的话“厚庵少时天资平常得很”,“无奈只是读书不歇,如今定何如?”(《榕村语录续编》卷十六《学》)常言道:“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李光地就这样沿着秀才、举人、贡士、庶吉士的“正途出身”道路一步步进入清王朝的统治中枢。在漫长的求学和治学生涯中,李光地还总结了许多“为学之道”,表现了作为一个教育家的真知灼见。其中不少为学思想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如:①学以致用。鉴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极力主张学者要务实,要有真本领,要为国家多干实事,而不要说空话、大话,他强调:“吾学大纲有三:一曰存实心;二曰明实理;三曰行实事。”(《榕村语录》卷二十三《学一》)“学之切于治道如此,为学与治道为一,帝王之学与儒生之学为一,皆是穷性命之原。研精微之归;究‘六经’之旨,周当世之务。”(《榕村全集》卷十《进读书笔录及论说序记杂文序》)②敢于怀疑。李光地说:“读书最怕是无疑。道理本平常,看去不过如此,其实一步又一层。”(《榕村语录》卷一《经书总论》)他反对把圣人作为人格样板加以歌颂、膜拜,在他看来,圣人也是人,也有不知不能,也有“不尽人情”之处,并非人所想像的那么尽善尽美,圣贤的学问也不是完美无缺,而治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道理”。③心无旁笃。李光地认为,读书要取得成效,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笃。他指出:“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阅事不容不详”,“思理不容不精”。(《家训·谕儿》)“盖人读书不怕身顽,怕心顽”,“心为诸事之根”,读书以心为本,如果不把读书当一回事,不往心里去,即使再勤劳也无所益。就像拉磨的驴,虽然身在其中,日夜不辍,但却“心道不行”。“心里通透一点,便为功甚大。”(《榕村语录》卷二十四《学二》)④与实践相结合。李光地认为,读书人不宜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而应该融入广阔的社会,多读“无字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收获将会更大。“出门之功甚大,闭户用功,何尝不好?到底出门闻见广。使某不见顾宁人、梅定九,如何得知音韵、历算之详?”(《榕村语录》卷二十四《学二》)此外,李光地所阐述的“为学之道”还包括居敬持志、忠信虚心、厚积薄发、寻根问底和业精于勤等等,都是值得当今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的。

3 以李光地文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3.1 课内外结合,以李光地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由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凝聚发展而成,它是一所高校“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一所高校内在精神气质的个性名片。地方高校作为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内知识传播与积累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特殊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种种特性。地域文化华丽转身为校园文化,这是一种创造。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地域文化“浸润”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带有较强的地域烙印并植根于地域文化之中,为其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辐射等作用,是一种较高的文化品位、层次,引领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泉州经贸学院慈山分院生源以本省为主,为了切实增强大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他们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认识家乡,也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弘扬李光地文化,学院专门成立了“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李光地文化校本教材,申报一批与当地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李光地文化课题,推出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引起海内外专家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把李光地文化中的道德元素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无形中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学院充分利用李光地文化校本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学院还经常性地举办以李光地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和专题展览等,向大学生传播李光地文化;与当地政府、李光地故居管委会等联合举办李光地文化研讨会;邀请校内外李光地文化研究专家和李光地后人,开展李光地文化专题讲座,等等。这一系列课内外活动营造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2 在李光地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些凝聚在地方的历史、民俗、宗教和时代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博物馆和纪念馆等,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李光地故乡——安溪县湖头镇至今仍然保留李光地大量的遗迹,其中,李氏家庙、李光地故居(新衙)和贤良祠还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就为泉州经贸学院慈山分院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

其实,只要善于挖掘,涉及李光地的许多文物也都蕴含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如李光地故居旧衙据传是满州人宁海将军拉哈达为感谢李光地协助他平息泉州叛乱所赠,它既是满汉和睦相处的象征,又是李光地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李光地另一处故居——新衙则是他为官清廉的见证。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新、旧衙又是典型的泉州传统宫殿式建筑,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是饱含历史文化信息的古民居博物馆。而李光地读书处贤良祠(又名“榕树书屋”),除了让人感受到李光地当年勤学苦练的求学精神外,丰富的碑刻,也是研究康熙书法和清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作为安溪县湖头镇新城建设项目之一的李光地文化广场,更是以丰富的史料、实物等形式诠释了李光地不平凡的一生。这些体现着厚德载物精神品格的李光地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节假日、新生入学等时间段组织学生参观李光地故居和写调查报告等,使学生通过了解李光地的生平事迹,对他的政绩、人品和学术成就等有直观的感受与认识,以此树立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 结语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将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相结合,不仅是践行“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更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各地的地域情况不同,学生素质也有差异,怎样将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作更深入、细致地研究。

[1] 周江河.浅议用地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永州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98-199.

[2] 卡尔·威特著,卡尔·威特的教育[M].刘恒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3] 闫春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3):118-120.

[4] 张勇,张朋.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12(4):27-29.

[5] 邱娟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505-506.

[6] 郑德霞.试论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0(11):102-104.

[7] 陈杰峰,程福强.试论地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以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121-123.

[8] 许苏民.李光地传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