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素养初探
2013-08-15朱丹李荣秀李海文
朱丹,李荣秀,李海文
随着新媒体的突飞猛进,网络与民众的关系日益密切,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作为网民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他们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敏感,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左右,日常行为进而随之而波动。因此,大学生如何对待网络舆情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素养的基本概念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即公众意见,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传统渠道的人际传播(街头巷议),二是基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中的网络传播,便是网络舆情产生的摇篮。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评论、BBS、博客(包括微博)等。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即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不仅反映社会舆情,还会反作用于社会舆情,增强或减弱其社会影响。
舆情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分支,根据学者鲁宾的分析,也涉及到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舆情素养是一个新鲜词语,涉及到三大内涵,即认识舆情、使用舆情和批判舆情。综合上述两者,网络舆情素养可以理解为: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使用和批判能力,事关个人完善和社会进步。一个具有较高的网络舆情素养的人,即指能比较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网络舆情,能够利用网络舆情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随波逐流,具有盲目性
面对大量庞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无法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过滤,往往会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迷失自己。例如,2012年4月发生的“泉州港更名之争”。福建省交通厅发公告称原湄州湾港的四个港区、泉州港的三个港区以及莆田港,合并组成湄州湾港。湄州湾是属于莆田和泉州共有的,但可能湄州岛的缘故,泉州人认为湄州湾是属于莆田的,跟泉州没有关联。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争议点集中在整合后的港区命名上。福建高校的泉州籍学生在网上关切热议,“我是泉州人,还我泉州港”,把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李德金因其莆田人的敏感身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线下,这些学生在操场、教室等公共场所以点蜡烛、拉条幅等形式进行“抗议”,比较激进的行为甚至发展到了与莆田籍同学之间的口水大战。关爱家乡,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大学生言行举止不可随波逐流,应具有较多的理性。冷静思考,泉州港是千年历史之港,怎么会轻而易举抹杀呢?这是其一。其二,福建省交通厅本意是整合港口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只是管理归口,并不是撤销泉州港之名。不明真相,岂能意气用事,甚至与同窗发生口角之争?
(二)管中窥豹,具有片面性
社会问题通常复杂多变,面对社会问题,往往一刀切,听信一面之词,而且容易相信负面信息,缺乏较为辩证的研判能力。比如2012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网络事件:申纪兰的一句话“我不跟选民交流”引发了跟帖狂潮,饱受攻击,“不跟选民交流,怎么能知民意,代表人民了呢”?很多人以为申纪兰脱离群众,当代表不够格。而实际情况是,“我不跟选民交流”只是半句话,前面还有“我们是民主选举”,结合语境,是说选举时,不能与选民交流,去拉选票,要公平、民主选举。同样一则新闻,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解读,一方面是因为阅读者理解能力和信息接受情境的不同,另一方面也与一些人预设了对大众传播和权威的颠覆性立场有关。因此,偏听偏信只言片语,再加上当代社会中的仇官心理的影响,盲目跟风,管中窥豹,片面性在所难免。
(三)娱乐恶搞,具有低俗性
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入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为寻求刺激和快感在网上疯狂地“冲浪”和“遨游”,选取娱乐、恶搞信息,大肆渲染。例如,2012年上半年网络上出现“杜甫很忙”系列恶搞,大学生疯狂转载,甚至略施PS功夫,进行加工组装,“给杜甫配上墨镜,骑上调动车”,以博网民一笑。娱乐恶搞多为视觉的感官享受,是一种原始的低级乐趣,大学生对其背后缺乏一种严肃的批判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精力过多地投放于娱乐恶搞,自然而然就减少了对国家和未来等严肃的话题的关注,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存在替代或缺失。
三、网络舆情素养教育存在缺失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实践活动有限,其中的网络舆情素养教育更是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从小就开始媒介教育,课程设置完善,而我国则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而且多半是放在传播院系或相关研究机构进行的,非新闻传播类的学生接触相关教育少之又少。另外,一些高校开设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源自文献检索课程,着重于技术层面。至于高校普遍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虽有探讨当前的时事舆论,不过出发点和落脚点皆在于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由于应试教育的痼疾影响深远,社会还把本来少得可怜的网络舆情教育无形中当成了 “次课”,殊不知陷入了严重的传统误区。总的来说,网络舆情教育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学术界也缺少有建树、有创新的观点。在实践上,相关的教育机制有待迫切建构,例如舆情素养的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及学科建设等。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素养的对策
探讨高校学生舆情素养状况,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认识、使用和批评网络舆情的能力,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仍然能够保持自我,坚守道德操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网络舆情素养是一个系统问题,如何提高事关个人、高校、社会等三大层面。
从宏观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全社会提出相关规范,形成一套覆盖全国各个教育阶段的机制。在保证公民政治言论自由的情况下,引导、规范网络舆情,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网络舆情传播制度。与此同时,对于日益迫切的网络舆情素养的问题,应上升为全国大局的高度,制定合理的教育制度,建立相应教育机制,而且教育面应该覆盖到各个教育阶段。
在教学上,一是选好教材,注意教材的基础作用和引导作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材,给出的主要不是要记忆的知识,而是问题、思路或策略指导等。二是,“学习自主化”。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惑”,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所讲课程内容要接“地气”,做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探究网络舆论散布的途径及规律,重点分析诸如微博等新媒体的属性、功能和传播特征等,用以认识和应对网络舆情。
除了理论教育之外,要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亲身体会网络舆情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因势利导,就地取材进行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考察新闻媒体单位,尤其是诸如门户网站、手机微博等新媒体单位,让他们了解网络信息的采编、传播及演变等,更深刻地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从微观上,学生本人也要主动提高网络舆情素养。事物发展取决于内因条件,学生舆情素养的提高根本上取决于对舆情的意识。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舆情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了解舆情发展过程,把握舆情规律,提高媒介道德。在处理网络舆情的具体环节上,做好信息的选择,并且谨言慎行。
一是,信息的选择。浏览网络信息,选择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源,如各级官方机构媒体、主要门户网站等。遇到小道信息,不可盲信,可去主流媒体等地多方求证,借助已有可靠信息,加以逻辑推理,甄别流言与谣言,形成自己的观点。网络新闻通常快而短,要积极关注新闻的后续报道,适时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进行互补式阅读,做到明辨是非。二是,谨言慎行。在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在这样的群体传播时代,每个人尤其是意见领袖,要谨言慎行,避免错误舆论的“蝴蝶效应”,从而净化舆论环境。当遇到负面网络舆情时,冷静对待,情绪稳定,当从大局出发,酌情分析而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