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鲁阁族文化观光之实证研究——基于万荣部落的探讨

2013-08-15赵阳马楠王珊珊

关键词:万荣观光客原住民

赵阳,马楠,王珊珊

台湾花莲县万荣部落的感恩祭是太鲁阁族的一次文化展演。这种体验是带来的是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外来身份在这种展演中似乎只有观赏的位置,不可能切身去体会那种文化的生命力在整个祭仪过程中,多次听到“观光客”三个字,这个部落正尝试性地进行文化观光。既然是尝试,那就需要去了解文化与观光是否适应,是否能够永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太鲁阁族正名较晚,对其文化的研究,学界针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载体的研究;而对于文化社会状况的研究则没有发现,多是研究民族正名认同方面的议题;在文化观光上,关于太鲁阁族的还没有人去探究,而像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等在文化观光方面著述丰富。以下将从太鲁阁族文化研究、原住民文化观光两个方面作文献的回顾与探讨:

(一)太鲁阁族文化研究

太鲁阁族主要分布于花莲县北部。日据时代日本文化人类学者将其列为泰雅族的亚族,2004年获得正名。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太鲁阁族文化,吴孟蓉(2011)以花莲县秀林乡太鲁阁族女性工艺编织着为例,讲述女性在民族部落下的文化生产活动,从中探寻了这一活动所承载的文化力量以及女性工作者这部落中的位置。江正丰(2008)则是从音乐教育方面对太鲁阁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在这其中强调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的作用,从一个层面说明基督教对原住民生活、文化的影响。针对原住民下一代的文化教育,不只是知识、音乐等,还包括技艺,刘明洲(2009)从太鲁阁族传统乐器口簧琴的在线制作教学,看其中对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影响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得出线上工坊制作的学习,对于学生不只是学习了制作的方式,更是增加了一种发扬自身文化的责任。刘康文则从传统的射箭技艺来看太鲁阁族的自身认同,认为传统射箭包含了太鲁阁族最为传统和原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和全球化之影响,射箭技艺作为一种原始的生活技能,显现出一种推动太鲁阁族向前发展的文化动力,这种动力不是来自于射箭本身,而是射箭技能所蕴含的民族本色文化。

以上研究从太鲁阁族文化的某一层面去探讨太鲁阁文化特性,这些文化存在至今在万荣部落仍能够看到,研究之结果能够帮助理解太鲁阁族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所具有特色之要素,能够使部门和民众在做文化观光能够整合所有的文化资源,使其有一个平衡合理的发展空间。

(二)台湾原住民文化观光研究

文化观光研究在太鲁阁族没有针对性的论文和著作,但对于台湾其他原住民族,研究较为丰富,在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研究中,能够找到万荣部落的影子,但本研究必须脱离这些影子,根据自身情况去探讨文化观光之议题。文化观光必须与在地自然景观相配合,林锡铨(2009)就讲邵族的文化存在于日月潭景观联系起来讨论,经过研究发现,没有邵族文化的日月潭观光缺乏很强的生命力,只是简单的自然景观,但日月潭与邵族文化史联系起来的,没有邵族文化的日月潭在某种层面上可能只是一潭死水。对于原住民文化观光的产业发展,李胜雄与洪梅花(2012)以屏东县排湾族三地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地村部落以族群意象营造配合观光产业,将排湾族文化观光做一种脉络性呈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变迁与冲击。其研究结果为:(1)观光发展为部落所带来的各类经济效益有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进而使得当地文化有所延续。(2)三地村部落族人拥有优质条件,以原住民工艺产物如陶壶、木雕、石雕、皮雕、服饰、琉璃珠、编织、青铜刀等,族人以丰富的文化自豪更有着深度的认同感。(3)观光发展所导致之对外冲突:游客在部落中制造脏乱与噪音,给部落族人有着不良印象;而内部冲突则观光商业竞争影响部落的人际互动及族人彼此间的对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冲击对于万荣部落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现象分析

(一)资料分析

参与观察所收集数据报括舞蹈种类、木琴表演、游戏种类、现场播报内容和官员讲话大意,以下将分别分析:

祭祀舞蹈仍然保留传统形式,舞蹈内容多为播种、丰收、打猎、庆祝等,主要展现太鲁阁族原有的生活生产形式,以舞蹈形式展演在祭祀场域,参与舞蹈着大多为部落妇女和在校中小学生。从这里可以知道,太鲁阁族舞乐文化始终与其文化传统联系紧密,并且舞蹈精致化,这样是有利于文化观光发展的。

木琴表演,大概二十名国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奏一段木琴乐器,主要是用来与祖灵沟通,以跪地姿势将木琴放在地上演奏,这是一种传统的研究形式,木琴音乐也严格按照太鲁阁族传统的音乐节奏和声乐变化演奏,在空旷的场域当中对每一个人都有震撼心灵的吸引力。这一现象说明做文化观光不只是要有视觉的感受,更要有听觉感受,而太鲁阁族正是有这样的资源,能够作为文化观光的参与点。

游戏种类是按不同村落进行,所以作为观光者只能旁观,而不能亲身参与,作为游戏,是来源于太鲁阁族原始的群居方式,抓鸡和抓猪都是一种共产群居方式的演变。而摔跤则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展演。这些形式的游戏是本民族族人想回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社会转变下,文化适应社会政治的演变。代表的是本民族文化,也只有太鲁阁族在这些游戏中能够体会自身的文化,在游戏中产生自我认同,所以游戏很难用于观光产业,因为此游戏没有课参与性,观光客的参与将会改变现有的部落文化生活。

对于现场播报和官员的讲话,多次提到“观光”、“观光客”等字眼,说明此次活动带有观光性质,或者说是为观光的一次“演习”。按照万荣村的交通条件,完全能够开展观光,并且日据时期的林田山采伐基地旧址(现在是集教学、木雕、博物馆为一身的综合性公园)就在旁边。观光资源、集群较好。但原住民文化观光主要是要看社区的适应、文化的适应,而不死单一看待交通、资源集聚等次要因素。

(二)访谈分析

访谈教育系统老师所得信息:首先,国小就已开展本民族语言、手工技艺制作、舞蹈、木琴等文化实践课程,对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有很好的作用。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并且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如经常性的舞蹈表演,手工比赛等。老师的信息中,得到的内容是万荣部落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种保护是动态的,而不是建一个博物馆就结束所有的工作,这样文化才有后来继承者,文化社区也不会消失。

访谈公部门官员所得信息:首先,万荣部落想进行观光产业的开发,但不敢迅速开展,因为涉及到文化保护、多方面关系议题,所以还处于观望状态。从这点可以看出万荣部落从事文化观光是一种理性的态度。观光产业的冲击力很强,一个文化社区会再观光客的进进出出中逐渐失去原来的味道。其次是一定会做文化观光产业,林田山虽然在万荣部落附近,但不属于万荣部落,所以政策上不能够统一实施,但现仍然争取。做文化观光一定要资源集聚,不然过于单一。

对一般民众之访谈所获得信息:大多数民众希望能够开展观光,这样能够提高收入,当提及文化保护时,民众的自我意识强。所以万荣村在做文化观光上,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

从以上收集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万荣部落太鲁阁族文化保护较好,开展文化观光的资源较为充分,社会承受力较强。但也有很多问题使其开展观光的阻碍。

三、问题与建议

(一)万荣部落开展文化观光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实证观察和访谈,得出万荣部落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上有着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在进行着观光产业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整个花东地区,原住民部落上百个,作为太鲁阁族部落的万荣,在进行文化观光时,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花东地区虽然有着不同的民族,但民族之间的相似性很强,其次在观光市场上,阿美族和布农族有着更好的广告效应,所以开展文化观光挑战巨大。

社区文化的构建还不完善,社区文化必须完善,在观光产业下铸造社区文化“堡垒”,但万荣小区营造仍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人民还没有普遍的对自身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观光产业的发展中,会出现盲目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情况,从而造成文化的流失。

观光客的教育以及民族文化的宣传还不到位,观光客是一个文化载体,他带来的是客源地的文化思维,每一个观光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思维,这些思维与民族社区特有的文化存在截然不同,以一种流水线的冲击力改变着民族社区的文化。宣传的不到位,民族也不会被人所知,文化更不会被人了解。

(二)建议

部落存在最大的因素就是其独特性,万荣部落处于花东纵谷,要做文化观光就必须挖掘其区别于其它部落的文化存在,以舞蹈为例,在太鲁阁舞蹈中,很多舞蹈都有手拿口簧琴吹奏的动作,这一动作已将以往的那种传递信息的方式美化,这种美化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对于万荣部落,最有利的就是林田山公园,所以因极力向政府争取,成为万荣太鲁阁文化展演的一个场域。

社会文化的建构来自于政治、个人、部族内部的共同作用,在小区文化建构中,一定要突出人的作用,政治只是一种指引,而当地的人才是文化真正的建构者。太鲁阁族人所建构的文化才是太鲁阁文化。在文化自信加强的前提下,才能去开发利用,这种利用都能够掌握在部落每一个成员手中。

观光客的教育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观光客要了解部落文化,这种了解应该是政府部门的宣传和教育;其二是观光客最好的直接老师是在地居民,在地居民要以自身的文化实践来影响观光客的行为,进入社区就要以本社区为主。所以还是回到第一点,一定要增强在地具名的文化认同,增强自信心,对文化的自信。

四、小结

文化观光是一个长久的议题,作为太鲁阁族,名义上的一个新兴民族。存在于字典里也还不到十年的时间。虽然其文化与泰雅族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仍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存在。万荣部落做文化观光,应该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应该怎么走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原住民文化观光,首先要知道文化是什么,自身文化是什么,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特性是什么。然后再去思考是否能够用于观光,观光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能够消磨一个文化的历史存在,观光互动就是一个文化冲击的状态。民族文化的开发,必须加强文化的抵抗力,也就是它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在观光冲击下获得二者的平衡,这样文化才能永存,观光产业才能永续。

[1]吴孟蓉.我织故我在:花莲县秀林乡太鲁阁族女性工艺编织者之文化生产[D],花莲:国立东华大学,2011.

[2]江正丰,基督教长老教会对太鲁阁族音乐的传承与影响[D].台南:国立台南师范大学,2008.

[3]刘明洲,在线传统乐器制作工坊之学习成效研究——以台湾原住民太鲁阁族口簧琴制作教学为例[D],花莲:国立花莲教育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林锡铨,等.少了邵族文化的日月潭观光—文化观光的危机与永续[J].Journal of Rural Tourism Research,2009(1).

[5]李胜雄,洪梅花.原住民文化观光产业发展之研究—以三地村部落为例[J].台湾屏东教育大学,2012(15).

猜你喜欢

万荣观光客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内外模台车滑移法在明挖隧道二衬施工中的应用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山西万荣:现代农业示范区闯新路
山西万荣 香菇首次出口东南亚国家
明月入怀
背包客有何特别之处?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