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豆棚闲话》的“复调”叙事

2013-08-15王一鑫

关键词:闲话接受者巴赫金

王一鑫

《豆棚闲话》是诞生于明末清初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由署名圣水艾衲居士编著。“莽将二十一史掀翻”[1]143的历史题材小说,闻所未闻的“宇宙古今奇情快事”[1]1,由一小小“豆棚”牵引而结撰成集的“故事索”结构,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美国学者韩南认为《豆棚闲话》“就其形式而言,不仅标志着和冯梦龙及其同时代人所采用的、又由李渔和《照世杯》的作者稍加改变的小说形式的决裂,而且也标志着和中国白话小说本身的基本模式和方法的决裂”[2]191。石昌渝认为《豆棚闲话》是“话本小说文体演变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3]284。 一部薄册小书,何以获得如此赞誉?笔者认为,除去学人多有论及的亮点之外,《豆棚闲话》中因对话而带来的“复调”效果同样是其不可忽略的叙事优质之一。

一、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管窥

巴赫金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即“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 ”[4]3所谓复调,也叫“多声部”,原本是一种音乐术语。在复调体音乐中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会按照自己的声部进行,巴赫金借此来说明陀氏小说的对话性与复调性。与“复调小说”相对的便是传统的“独白型”小说。在“独白型”作品中,各个人物包括主人公在内都统一围绕在作者某一单一意识下,他们也在作品中说话,具有自身的表达方式,但他们最终都只是在作者的统一意志下层层展开,可以说是整齐划一的,丧失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可能性与活力。而在“复调小说”中则不同,在“复调”型作品中人物“不是无声的奴隶(如宙斯那样),而是自由的人类,能与自己的创造者站在一起,不与他妥协,甚至反抗他。”[4]3这样一来,多种不同意识撞击在一起,使作品意旨出现了模糊与不确定性,同时也使作者的立场与价值取向出现了摇摆与多维,进而使作品具有了内在的未完成性,期待着更多丰富多样的解读因子注入其中。尽管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而言,但作为人类共有的“传达时间流中的人生体验”之叙事活动,在某一角度上东西方叙事文还是有共通之处的,《豆棚闲话》便是一例。目前学界触及《豆棚闲话》中的“复调”问题者,仅有时俊静女士的《<豆棚闲话>中的“豆棚”》一篇,但该文对其阐述未详,笔者试图就此作进一步的说明。

二、《豆棚闲话》的“复调”叙事

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传统话本小说中的叙述者在故事讲述完毕后,通常会借故事以宣扬忠孝节义、因果循环之类,叙述者会站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主宰整个故事的意义走向,甚至主宰叙述接受者的“接受”——这则故事的意旨就是这样,明确而单一,由不得叙述接受者不信;而叙述接受者在叙述者的压倒性的权威式“讲述”中,也就只好相信,不会对故事主旨或真假过多询问。一句“话本说彻,权且散场”标志着单向性的讲述活动圆满结束。这种叙述与接受的成式与“独白型”作品极为相似。作为一部深受话本小说传统影响的拟话本小说集,《豆棚闲话》中的情况似乎也应如此吧?但细加考察,可以发现,事实却恰恰相反。

《豆棚闲话》以“讲述”为叙事方式,但此“讲述”并不同于以往传统小说中叙述者的主宰式的 “讲述”,而是存在着叙述者与受述者的对话与交流。如在第二则故事《范少伯水葬西施》中[1]12-21,当老者讲述完毕后,有一后生便对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老伯说来差矣!那范大夫湖心中做的事,有谁作证?你却说他如此?”老者便举出《野艇新闻》和《杜柘林集》作为书证,又举出西施湾、西施浜等处作为物证,还借孟子之口认定西施“不洁”。如此证据,想必应该能压倒众人的疑问了吧?然而,又有一人反驳道“兄言之谬矣!从古来赞美西施的,直把个天地间至妙绝佳的杭州一个西湖比他”,接着又举出苏轼的诗句来反驳老者的观点。而老者也不示弱,从苏诗中得出另一个意思来,印证自己所言非虚。直到最后,山雨欲来,众人拱手而散,任何一方都没能完全占领高地,双方各执己见,以笑结之。这则故事是《豆棚闲话》中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对话与交流最为激烈的。叙述接受者虽不是主干故事里的人物,但在“故事套故事”的外叙事层中,他们依然是故事里的人物。而这里的接受者不再是传统话本小说中“无声的奴隶”,他们由作者创造出来,但并不屈服于作者的某一清晰可见的价值取向。叙述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者的代言人,是作者意识中某一价值取向的传声筒,对叙述者的反诘实际上就是对作者本人的反诘,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实际上并不难解——艾衲居士正是用这种此刻我们称之为“复调”的东西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纠缠。已成定论的历史经典人格是否实有其名?宣扬彼岸幸福的宗教玄理可否深信不疑?历史与现实,圣贤与小人,是黑是白?真乎假乎?这一切疑问,都化成了因对话而带来的复调,回响在读者的耳畔,久久不散。

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整个就是对话的”[4]47。在 《豆棚闲话》中对话性最强的要数最后一则故事《陈斋长论地谈天》[1]127-141。 这则故事完全是由陈斋长与豆棚下众人的对话构成,众人发问,斋长回答,对话不断,复调性鲜明。陈斋长从未有天地讲起,又讲到孔子、佛子、老子,再讲到天堂、地狱、城隍、妖仙、异事,每一次讲述看似道理俱全,掷地有声,但棚下众人不时的反诘与质疑,却几次使陈斋长陷入窘境,不得不再发大论,以解众人之惑。可陈斋长洋洋洒洒几千之言,最终也没能完全压倒棚下众人。

在该则故事开头,曾有知情人对陈斋长做过介绍,他是来自城中的一位塾师,“胸中无书不读”,“议论天地间道理,口如悬河一般,滔滔不竭,通国之人辩驳不过”,此人可以看做是官方话语的代表,而豆棚下的乡野之人,笑论古今,无遮无碍,可以看做是私人话语的代表。陈斋长最终被迫离开了豆棚,或可理解为私人话语的胜利,可是陈斋长走后,棚下众人却因畏祸而不得不拆除了豆棚,豆棚闲话从此不再,这或者又可以理解为官方话语的胜利。可即便拆掉了豆棚,失去了随意闲话的阵地,众人却依然自发议论:“可恨这老斋长执此迂腐之论,把世界上佛老鬼神之说扫得精光。我们搭豆棚,说闲话,要劝人吃斋念佛之兴一些也没了。”可见,即便被迫拆掉豆棚,棚下众人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对陈斋长之论保持排斥态度。官方话语与私人话语的博弈最终胜负难辨,是该相信陈斋长之论,还是该认可乡野之人,这样的结尾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疑惑。但“恰恰是因为作品始终是多范畴的、多声部的;恰恰是因为其中的人们一直在争论,还没有因为缺乏结论而绝望。”[4]45作品的未完成性,恰使故事意旨有了多解、多义的可能,这正是由对话所带来的复调性。

上举之例都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话而带来的“复调”效果,《豆棚闲话》中还有故事人物之间的对话,同样产生了复调效果。比如第七则故事《首阳山叔齐变节》[1]65-76,此则故事是从商周时期伯夷、叔齐兄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之事翻演而来。江山易代,鼎革之初,作为一位旧朝文人,是该学习古圣先贤的保全忠义,还是垂头敛气侍奉新朝?抑或是顺其自然,随波逐流,顺应所谓的天意?尽管最后双方势力被澄世金仙劝说之后,“个个点首”,但这也终不是作者心中的答案——倘若艾衲居士心中已有答案,就不会翻演出这么一篇惊世骇俗的反面文章。那么出处进退,到底作何抉择?艾衲居士没有给出答案,只留下了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深深的迷惘,而将答题卡抛给了文本外的读者,任其随意涂抹,自作揣测。

巴赫金认为,在“复调小说”中,“小说结构上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即它们以对位法的方式相互对立”,并由此导出“大型对话”与“微型对话”[4]47。 在“大型对话”中,“回响着主人公表现在结构上的对话”[4]47。 《豆棚闲话》作为一部小说集,十二则故事并没有统一的、共同的主人公,但这并不妨碍其在结构上形成“大型对话”。十二则故事均以一豆棚作为叙事缘起,形成“故事索”型叙事结构,此不赘述各则故事内容,单从每则故事的标题就可看出结构上的对话性与复调性。第一则故事题为“介之推火封妒妇”,第二则故事题为 “范少伯水葬西施”,“介之推”与“范少伯”对,“火”与“水”对,“妒妇”与“西施”对。又如第三则故事题为“朝奉郎挥金倡霸”,第四则故事题为“潘伯子破产兴家”,“朝奉郎”与“潘伯子”对,“挥金”与“破产”对,“倡霸”与“兴家”对。 再如第五则故事题为“小乞儿真心孝义”,第六则故事题为“大和尚假意超升”,“小乞儿”与“大和尚”对,“真心”与“假意”对,“孝义”与“超升”对,等等。 十二则故事的题目都是两两相对的,联系故事内容,使得十二则故事在结构上也形成了对话,从而带来了对某一主题的多样化阐释。而“微型对话”则是针对作品内部而言,人物的“每一个姿势”,“面部表情的每一个变化”[4]47,都可能形成“微型对话”。 着眼《豆棚闲话》内部,可以看到一些故事中的人物同样出现了对话。如第三则故事《朝奉郎挥金倡霸》[1]22-33,第四则故事《潘伯子破产兴家》[1]35-44中的阎显与其父阎光斗,第七则故事《首阳山叔齐变节》[1]65-76中的叔齐与伯夷,等等,都是由人物的性格、价值观构成对话,从而故事意旨出现了“复调”效果。

“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如果在《豆棚闲话》的起点上再向前迈进,那就要走进近代小说的范畴。”[3]288《豆棚闲话》中对话与复调的出现,使故事意旨变得模糊不清,耐人寻味。这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以往小说叙述者单向灌输式的讲述,变结局的唯一性、封闭性为开放性、召唤性。可以说,对话与复调,使作品具备了未完成性,它期待着读者在掩卷之后同作者一起进入对人事、对天命的思索,并给予者答案,同时也给予读者自己。这恰恰是《豆棚闲话》中对话与复调存在的意义,同时,也是《豆棚闲话》能够“走进近代小说”的可能性因素之一。

[1]艾衲居士.豆棚闲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3]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闲话接受者巴赫金
儿童游戏的异化与归真——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
闲话“腊肉”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网边闲话
鼠年闲话鼠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
诗词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