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对日本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3-08-15王伟
王 伟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231131)
唐诗中的禅意是由佛教文化中吸收而来,而唐诗正是因其中所蕴含的禅意而广受日本诗人模仿与学习,作为唐诗中禅诗的杰出代表,寒山子与张志和的诗篇更是受到日本诗人的推崇。自从唐诗传入日本便不断发展,日本诗歌从其独特的审美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为日本诗歌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唐诗中禅意的由来
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创禅宗一派。禅宗属于佛教分支学派,其主流思想未曾变化,因进入中原大地,经历了一场磨合,最后彻底融入中华文化,并闪耀着智性光辉。禅宗简化了繁琐的宗教仪式,更加主张心灵的修持,日常行为的自我约束。即便不遁入空门,只要一心崇尚自然,尊重生命,有对生命“无常,存在即理”的高度认识,即可在人世间享受超然物外的隐士生活。中国文人天生有一种有别于凡的自我认识,当在仕途受阻后,更倾向于儒道来净化心灵,与凡俗区别开来,也将自我修持看作一种神圣灵净的生活方式。而诗歌也将这种生活方式以及关于生命、自然万物的感知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种带有浓郁宗教气息的诗歌形式,即禅诗。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都写过禅诗,寒山子与张志和便是禅诗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寒山子诗歌对日本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寒山子诗歌特点
寒山子(691年—763年)作为中国禅诗代表,其诗本身遵照内心,爱觅自然之乐,因归于山林。其诗中对于山林生活的描写颇多。例如:“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悠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又因结合了佛禅,更见独特,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其次,寒山的诗行文简朴,字句讲究浑然天成,不释雕琢,独有一种广大的自然地气,这种地气更与其目及的自然题材相得益彰。
(二)寒山子诗歌对日本诗歌创作的影响
日本自平安时期开始推崇“风雅”文学,开始关注自然风物,追求回归生命本质,而不再过多沾染世俗。因此,日本诗人对于寒山子诗中的“道骨仙风”、“不食人间烟火”的禅味精神格外青睐。寒山子诗中还有六首三字诗,描写山林幽隐情趣,诗歌简短凝练,别具一格:“重巖中,足清风。扇不摇,凉风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这恰恰与日本的俳句短小精湛的特性相照,更是日本人推崇其诗的主观因素。另外,日本人对于自然美有一种天生的向往,寒山子其人因志心山水,并沉醉其间,在其诗作中体现出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这也让日本诗人心生羡慕。因此,寒山子诗在流传至日本后,日本诗人便开始广为推崇与效仿。
三、张志和诗歌对日本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张志和诗歌特点
张志和(743—774年),很多人也许不了解这个诗人,却很难不想起他笔下那浓浓春雨桃花味道的鳜鱼。他的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被推崇为“千古风流”的佳作。诗人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到衰败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的姿态产生比较消极的影响。此时,唐诗的发展开始由盛转衰,当时很多官场失意的才子开始投入诗歌创作,其中包括白居易(772—846年)、元稹(779—831年)等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描写战争状态下百姓们颠簸流离的悲惨生活,而张志和的诗主要以山水隐居时的自然环境与自我心境为诗歌题材,所以张志和并不在当时代表诗人之列。
张志和的诗歌中,多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出世”精神。他本人更是好道喜禅,这与他从小受其父亲的道教思想熏染有直接关系。从其代表作《渔歌子》中就能读出这种禅意。诗歌表现出来的不是一种官场失意的哀叹,更不是因为壮志未酬、前途渺茫而生发的矫情做作,而是诗人感觉自我与大自然融合为了一体,书写出来的是一种众生平等、安静祥和的感悟。它的诗歌画面和谐优美,又因《渔歌子》本身为曲调,可唱和,且字句短小简朴,更容易口口相传。这样张志和的《渔歌子》才得到了久远的流传。虽然当时词曲的创作并未展露锋芒,在诗坛未成气候,但张志和的一曲《渔歌子》,不仅融汇了唐诗的抑扬顿挫,更将诗歌曲调化,使之具有了音律之美。唐诗的宝库浩瀚如海,也许一个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在中国诗歌这条大河中并不能泛起波浪,但不知何时他的作品却跟随着遣唐使的脚步,传往了日本,一时间流传开来。进而对日本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张志和诗歌对日本诗歌创作的影响
张志和的诗歌传到日本后,便被不少诗人模仿,其中不乏权贵之人。日本平安时期的嵯峨天皇(786—842年)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就十分欣赏,也拟作了五首,现列出其中一首:“青青林下渡江桥,湖水翩翩入云霄。闲钓醉,独棹歌。往来无定待落潮。”这一首仿张志和,明显有斧凿模仿的痕迹,却也总算描写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诗歌体现出作者渴望独自乘舟垂钓,没有定所的自由的生存状态,一任潮起潮落,独我逍遥。从这首诗也可看出嵯峨天皇的心性浪漫之处,与爱好天然之情怀。
上文说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嵯峨天皇,这里又不得不提一百多年前的一位中国皇帝。他虽然没有骄人的经世济民的政绩,甚至还沦为了亡国的阶下囚,但是他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年),他也有一首《渔歌子》:“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伦,世上如侬有几人。”这首诗虽然是李煜早期的作品,但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的反问更是显得诗人是那么地洋洋自得,发出“一壶酒一竿伦,这世上逍遥如我还有几人”的慨叹。这无非是一种自我满足,是一种喟叹。作者身为国家最高统治者,虽然重权在握,但却没有个人自由可言,一言一行都要谨慎,都要考虑对国家与臣民的影响。李煜与嵯峨天皇二人同为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却因一首《渔歌子》而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相互印证表白;两位国家统治者虽然身为帝王,却对自然充满了渴求与向往,都希望能偶尔有机会感受一下自然之乐,抛开“皇帝”这个身份与职责,畅游山水,融入自然,体味一下那种放松与自在。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二人共同的心声。因此,《渔歌子》自张志和始,又经李煜发扬,后传往日本也饱受帝王赞赏,正是因为诗歌中那难能可贵的自然精气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由帝王发扬,而后又被更多诗人宣传,《渔歌子》从而获得了了主流诗人的普遍认可,并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观的诗歌载体而流传开来。
《渔歌子》的诗歌向往自然山水,流传至日本后,日本诗人在传诵的同时也发展了日本诗歌,进而自成一体,多以俳句之类的短句见长,却都蕴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感动。不少的日本诗歌也蕴含着浓郁的自然气息。如:“行出田儿浦,银光泻碧空。富士高岭山,瑞雪正蒙蒙。”这首诗描写了月夜下的富士山,肃穆庄严的容姿,讴歌了富士山的崇高、雄伟与庄严。虽然行文描写上客观平实而并不夹杂个人情感,但却也体现了诗人对富士山的喜爱和尊敬之情。
中国自魏晋开始,文人雅士尤好归隐,向往山水,张志和也并非其间翘楚,却因文化传播偶然地成为影响日本诗歌的重要诗人。诗歌关注自然,吟咏纯净天地的本真,热爱自然,返本归真的情怀却不因国别见异。相反,无论在中在日,这无疑都是诗人们认可与传承的结果。
四、唐诗和日本诗歌的异同点
(一)唐诗与日本诗歌主题迥异
中国诗歌一直追溯到《诗经》,其中多数文章都是比兴咏叹,常常以此物言彼物,内敛含蓄,例如,屈原(前340—278年)的《离骚》、《九歌》,多以“香草美人”的手法,以香草言志以表忠贞,以美人自喻高洁不凡。这样表现内心思想的诗歌写作手法一直影响着后世诗歌创作。诗人将自己对国家的忧患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深情晦涩却也极富张力,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向往。这样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纯粹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小品,却因失去了这种沉重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是摆在了次要地位上。在中国文人看来,广博的胸怀和忧患的民族意识才是增加诗歌内涵的真正砝码。
日本诗歌虽受到唐诗的多种影响,但也有区别于唐诗的独特之处。日本诗歌乐于抒情,强调纯粹之美。虽然早期传往日本的唐诗中“以物言志”的思想特点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但随着后期的发展,日本诗人开始觉得诗歌与自然都有一种独立于世俗的纯粹之美。关注对自然的直接描写,不因个人情感或社会因素的影响,将自然描写发展成为了日本诗歌主题。中国诗人笔下的字句总是弥漫着政治忧患和对命运的喟叹,但这点却没有对日本诗歌产生太大影响。反之,日本诗歌多以花月之美、自然吟咏为主,主张强调生命主体那不受世俗限制的纯粹美感。
与同时代的的唐诗相比,日本诗歌几乎不触及社会政治问题,例如《万叶集》就主要描写的是男女之情,以描写自然美景见长。这种纯粹的美学倾向,可以从日本诗歌的起源那里找到依据。日本诗歌起源于民间,强调以诗写心、以文言情。在广大民众之间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日本诗歌多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手法纯净熟练,写出来的诗作更是具有独特的美感。
(二)唐诗与日本诗歌中的禅意
唐诗中禅意的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诗歌的创作。禅宗认为,万物有生即有死,生命形态在死后形散而气不绝,会衍化为其他事物而留存下来,所谓禅悟就是在细微处洞见大千世界,认为自然事物更独具禅意,比寻常人更能接近生命本真,因此得到了中日诗人的一致认同。中日诗人都惯于思考,有寻觅哲理的性格,也促使了唐诗与日本诗歌都具有了深远的哲理性,即便行文朴素,却拥有智慧的光华。习惯以自然优美之物来陶冶情操,这也体现了中日诗人对诗歌纯粹性的追求。
(三)唐诗与日本诗歌中的景物描写
中日两国都是季节分明,风景四时各不同的国家。这种自然特征也引起中日诗人对于自然的关注。唐诗对于季节变化的描写细腻,于细小处见功夫。诗作讲究开合,以风物起,以情感止,不提倡于细小处的描绘,而要在细小处发现神旨奥义,意境有起落,从露珠写海洋,从花月写悲欢。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即是如此,虽然纯粹描写景物,但其中的意象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色彩,整幅画面意境开阔浩大,象征君子有远大志向,也体现中国诗人对于景物的运用是意有所指的。与唐诗一样,日本的俳句也乐于描写景致,虽多见文字简短,平白如话,却包含了朴素的人生哲理和优美的自然情思。日本诗歌也有写景的佳句,例如在《万叶集》中有:“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噗通一声响。”如同一张照片,旨在抓住稍纵即逝的景色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心境变化,字句虽短小,但景物与情感却都定格了下来。
以日本诗作为例,日本著名的弘法大师(774—835年)曾说:“春夏秋冬气色,随时立意”。这一观点与唐诗中的“物感说”的思想非常相近。基于对自然的热爱,日本诗歌也热衷描写自然景物,例如:“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这是阿倍仲麻吕(698—770年)写的感怀诗,这首诗写出了日本诗人在中原大地上遥望家乡时,借一轮明月传递思乡之情,诗歌从立意和音韵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唐诗气息,都是写景的佳句。
五、结语
唐诗通过寒山子以及张志和的诗歌东渡日本,被日本诗人所传诵,并不断发展。日本诗歌从独特的审美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特点。如今,在日本还有很多人对传统诗歌写作具有浓厚的兴趣。日本诗人对于自然风物的感知能力一直没有钝化,专业从事日本诗歌、俳句创作的人还有很多。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古老而具有生命力。而在中国,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会创作唐诗等古诗的人已然不多。虽然在国外,唐诗仍是中华文化不可磨灭的个性特征,但在国人手里却再难出现当年那般的华章美句。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发扬。
[1]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
[2]孙芳.唐代思乡诗之意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3]马兴国.徘句与禅文化[J].日本研究,1996,(1).
[4]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
[5]张天健.论唐代诗僧寒山和他的诗[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1).
[6]许振轩.《渔歌子》赏析[J].语文教学通讯,19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