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政府职责分析

2013-08-15

电子测试 2013年14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政府信息化

刘 芳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009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地方政府对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但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时所提供的服务非常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转变地方政府观念、充分有效的发挥地方政府职责对于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

农村信息化建设,没有坚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铺垫,无异于天方夜谭。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分为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广播电视、电话语音、宽带网络、信息终端等的设备投入状况,软件设施包括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的建设与培训、相关的信息平台建设水平以及相关信息的整合等。

2 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理论范畴上属于公共产品,或者至少应该是准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本应由政府提供。但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中,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集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原有的农村公共产品采用的供给制度已经很难适应农村信息化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对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亟需提高。随着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

2.1 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迟缓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不会马上见成效,所以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要事来抓。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地区对于电话网络等信息化设施的需求日渐增多,电视电话宽带的使用率明显增加。不可否认,中央及地方政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要正视,这种投入的力度远远低于需求的增加,尽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投入资金的绝对值一直在增加,但是绝对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加深,相反这一比重有所减少,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迟缓。

2.2 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当

政府角色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指的是“政府需要干什么”和“政府应该干什么”的问题。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应充分根据地方实际特点和优势,不断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尽最大努力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然而地方政府在很多方面未能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行政审批不合理并设置过多门槛,挤占了市场活动的空间,妨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寻租和腐败。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及各县级政府还存在相互越位现象,基层政府注重的是决策、实施,而在人事、机构管理方面,大多是省市级政府越位,出现了越级指导现象,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划分不清楚,政出多门的问题时有发生。另外,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地方政府力度远远不够,未能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这些都增加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

2.3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必须有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然而,地方政府往往对经济工作抓得比较紧,忽视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使得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虽然政府工作的重点是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财政支出大量用于基础产业乃至竞争性的领域,对企业发展的事务干预过多,然而在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与关注不够,因此造成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地方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注重服务功能的发挥,不仅不能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体系,不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而且在引入市场机制时没有创造良好的环境,仍然停留在旧有的管理,服务职能甚微。

3 地方政府有效发挥职责的对策

3.1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多元投资机制

由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品性质,而公共物品的非财政提供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立足于宏观及长远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发挥主导作用。采取适当的手段以实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有效地解决农村非物质产品与社会进行交换的问题,即通过财政的力量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进程和状态。不仅如此,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具有耗资巨大,见效慢等特点,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相关个人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不但可以比较利益市场法则把城乡居民的存款合理引导到地方政府一些投资严重不足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而且可以鼓励金融机构介入,还可以采用招投标方式等公开向社会选择投资主体,鼓励各类经济实体加入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列中。

3.2 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我国政府一直实行着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农民没有表达自身需求的畅通渠道,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需求意愿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需求表达机制的缺乏,助长了政府偏好与农民需求的差异性,最终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与脱节,产生了无效供给。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当,未能有效发挥职责满足农民的需求,所以,要想有效发挥地方政府职责,应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通过需求表达机制的建立,农民的需求表达意识得到增强。这样不仅有助于农民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以通过需求表达,让地方政府更能明白农民的诉求,充分尊重农民对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企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可以向地方政府反映自己的实际需要,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利帮助,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3.3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有效的政府行为有赖于完善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水平和效率,减少和防止失误;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有利于地方政府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建立起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政府行为失效和某些行为失当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急需健全监督制度。本文认为,有效的监督制度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摸的着”,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督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中。通过监督一是可以提高农民的权利和法治意识,二是可以有效减少政府腐败。完善的监督制度对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乃至整个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4 强化地方政府服务职能

地方政府主要有四项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职能也应发生调整和变化。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过多的充当了担保人的角色,管理过多和管理不当的现象也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参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了更好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地方政府应该转变职能,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充当好纽带和桥梁的角色,为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有效地协调并促进各方面的合作,并能开阔眼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创造出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金融产品,切实地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从信息化环境到信息化人才再到信息化产品,地方政府的服务都要深入其中。

4 结论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加大地方政府投入,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还应该多多关注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从实际出发,不断增强自身服务民众的能力。只有把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到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明确地方政府明确职责,才能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助力。

[1]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J].中国信息界.2009(21)

[2]郭永田.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3]安世全,钟珍.基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出资问题的博弈分析[J].改革与策略,2008(4)

[4]张晋东.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过程中的作用[J].经济纵横,2005(9)

[5]王玉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5(9)

[6]凌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地方政府转型与职能定位[J].江汉论坛,2006(11)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政府信息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