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探究

2013-08-15

电子测试 2013年14期
关键词:经济学课堂教学课程

何 雯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0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个领域都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撑。作为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社会,网络世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内容,拓展了我们的活动空间,极大便利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网络教育技术是通过结合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来处理文本信息、图形信息、视频信息、声音信息和图像信息等教学信息,并使以上多种信息建立一个网络连接,纳入一个系统中。所以说网络教育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时间空间无限、资源全球化、信息承载量大的特点。因此网络教育技术对于组织整理教学知识、学科信息,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资源知识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求知兴趣,创设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是认知行为的主体,教师作为这种行为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教学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消化,实现个性意义上的知识体系建构。

经济学课程具有趣味性与严谨性一体、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特点,学生进入网络课程学习经济学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经济学课程为例,研究、探讨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整合问题。

1 经济学课程特点及与网络结合模式

首先,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经济学课程是初高中阶段都未曾接触过的全新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理论性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抽象的概念、定义等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经济学知识又具有开放性、趣味性、活泼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更加适合网络教学模式。

结合了分布式认知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分布式学习模式是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分布式学习模式重视认知分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做了巨大的调整和改善。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环境、信息传递的媒介、社会、时空等等中都分布着认知行为。分析单元不仅仅是个体,还包括由认知主体和认知主体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整个系统。

在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媒介—团体—学生等分布广泛的学习模式的构建,对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吸收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经济学知识,实现个体、认知工具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互动,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提高学生认知的主动性和具体性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 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整合的前提

丰富良好的教学教育资源是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实现完整结合的前提与物质保障。通常而言,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将经济学课程切割成网络课程,从而可以打造一个全新的认知分布模式。

当前教学环境下,可供选择的教学平台并不是很多,主要包括教学——学习系统、教学——学习资源库和教学——学习管理系统等。其中,作为核心系统,教学——学习系统涉及基本WEB的虚拟学习系统、网络课程系统、第二课堂系统、自主学习系统等,这些系统相衔接,构成了泛中心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共同体;教学——学习资源库的功能在于一方面调整经济学电子教材。另一方面,将教学录像、教学案例、教师创办的核心学习资源、教学讲座等等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的经济学教学资源融进去;教学——学习管理系统则由网络在线答疑等师生交互资源、进程控制、在线测试等构成。

3 网络整合后的系统及其内容

经过网络整合后的经济学教学资源主要由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学习系统、师生交互系统等几大项目构成。其中,教学管理系统有助于动态及时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的作业完成结果、了解学生的认知态度、掌控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学习管理系统能够记录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号、成绩、性格等关键的个人信息。师生交互系统主要在于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不安、困难,由老师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疑难解答,帮助学生梳理学习中的思路。学生也可以主动积极地向老师提出师生互动的帮助,或者与师生进行在线的学术讨论与问答。

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帮助教师创设形式各样的教学平台和网络课程,给予学生兼容性、选择性更强的课程菜单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建立一个综合性指令教学与个性化辅导教学相结合的三维立体的、充满个性的、网络化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将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将电子教材与纸质教材相结合,将教师课堂面授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个性化的经济学课程模块,有助于及早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显性的经济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主要指的是解读当今经济政策、分析研究典型的经济学案例、开展经济学学术讲座、展开小组讨论等。分方向课程主要包括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课程。

隐性的经济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有:模拟经济案例操作、创设经济学实验、撰写经济论文写作、举办社会调查活动等课程。不同的经济学课程起点不同,终点也各有千秋,为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学习相对轻松额学生可以一直学习后续的经济学课程。

4 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的运用

首先,整合后的经济学教学资源是对经济学教学结合思想的反映。它以经济学知识讲授和经济学概念的应用、术语的讲解等问题分析为主。在经济学学习的环境中,教师是当之无愧的营造者。同时,教师又是学生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管理者,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参与者与表达者,是教学评价与测量过程中的实施者与开发者。在学习方式上,要实现个体自主学习与群体互动合作学习相结合,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学生以网络平台为中介,学习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于与网络的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脱离教师指导的盲目学习,学习任务的布置、论文写作技巧指导、学习策略的指导和经济学问题分析指导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针对性辅助。教学评估方式采用的是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网络工具开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与评估。计算机系统能够动态持续地记录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并实时向学生公布。也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课堂考核也要向网络自主学习渗透,不定期地在网络学习中心进行随堂测验和作业展示,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还可以利用专业软件,借助评估表,开展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通过在线评价与传统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较好地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合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经济学学习效率。还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学生网上评教、教学检查来加强教学管理,从而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育中一种关键的教学方式。案例讨论可以分组进行,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富足分配教师制定的案例讨论任务,记载小组成员的家庭状况、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基本成绩、发言记录、课外活动等基本信息。讨论小组中的人数一般以五个学生左右比较适宜。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性别、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进行混合搭配,有利于取长补短。小组内确定讨论的目标、讨论记录等角色的分配要合理。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形成小组的案例讨论结果。最后由各组代表负责本组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5 结束语

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整合,经济学课程建构了泛在的学习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实时、异时、异地的个性化学习。也实现了实时监控与在线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与教师管理的效率。然而,学生必须掌握上网技术,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可能会增加负担,对教师来讲,增加了教学、答疑、测试和管理的工作量。

[1]冯智冰.论大学生电脑网络人格的异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0-124.

[2]张倩.网络教育负效应的纾解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68-172.

[3]唐步龙.经济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6).

猜你喜欢

经济学课堂教学课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简明经济学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经济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