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培育※
2013-08-15张兵
张 兵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功能的转型,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中努力寻求新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图书馆藏书功能和用书功能需要焕发出新的活力,依赖图书馆人的身体力行,在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中实现与高校、与社会、与图书馆、与读者的和谐发展。
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员面临的新形势
(一)图书馆必须体现存在价值
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学会2012年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图书馆必须证明自身提供给大学的价值,这种价值需要用量化的数据来体现。图书馆必须证明自己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明白读者为什么来图书馆,了解读者最基本的需求,形成自己独特的办馆风格和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二)现代图书馆专业要求
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图书馆管理理念、服务手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新技术层出不穷,馆员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能力遭受挑战。最新显示表明,受高校图书馆欢迎的馆员必须具备高级计算机计算技能、精通网络资源和服务、有处于在线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学术交流馆员、电子资源评估与应用馆员等新兴岗位的出现,使图书馆员面临多学科服务能力的压力,时刻处于更新知识的应急状态。
(三)图书馆与读者关系的转变
在读者评价中,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被读者委婉地描述为难以使用。师生需要方便的服务:更方便地选择图书,更方便地获取藏书。电话、手机短信、博客等现代交互式信息传输方式是读者青睐的。读者需要的馆员则是嵌入式服务馆员:无论师生在哪里,在教室或者在食堂,馆员的身影都会出现,推广图书馆的服务。
(四)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功能被弱化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读者借阅数据显示,师生年借阅图书数量偏低,并且教师借阅图书数量明显低于学生。一些学生干部坦言:很少走进图书馆,不清楚图书馆究竟有多少自己喜欢的书籍,不知道这些书籍放在哪里,检索又太麻烦。而班上同学不愿意走进图书馆,是他们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学习仍是被动式的。个别同学的学习状态就像大学版《不差钱》里面写道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就过去了……”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员面临众多的职业挑战,但也存在可资利用的优势:没有可沿袭的传统办馆窠臼的束缚,有利于工作创新。如印度泰米尔人警句:“一切财富之中,人力资源最为宝贵。”学校对高学历图书馆人才的引进措施,使得图书馆可持续性发展后劲十足。
二、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培育的关
注点和策略
(一)明确办馆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应竭力打造服务之馆:为校内读者服务,为社会读者服务,努力促进读者发展。读者发展不单纯是读者数量的发展,包括把读者引入图书馆,更应该是读者本身的发展。“一个民族,当他的人民不爱读书时,这个民族就是衰退的时候。”以服务主体之一,在校大学生为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书是通向人类自由发展的阶梯,图书馆的服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应竭力打造学术之馆。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积极推出学术服务新举措,有助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成长养成服务,为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养成服务。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应竭力打造交流之馆:一是充分发挥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的作用,形成“一馆一品”特色讲座,并向武汉地区讲座联盟延伸;二是努力为全校师生的科研活动搭建信息平台,为学校各院系部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文化讲坛等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协调图书馆内学术功能区各类学术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术功能区的作用,为全校师生的学术研究服务。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建立图书馆决策的各种咨询委员会如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等,在图书馆决策过程中,邀请校职能部门及院系部负责人、学科专家“参政”、“督政”,健全民意咨询的制度机制,发挥综合评价决策作用。
当然,图书馆建设要作为学校大系统统一构建,既要高起点“顶层设计”,也需要“顶层推动”,多方联动,才能实现质的转变。
(二)规范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应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强化岗位责任意识。经过充分调研图书馆各岗位工作,并认真进行梳理,编制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日志,规范工作细节,明确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确保责任到人。制度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召开各部室工作会议反复研讨,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一套系统的、便于实施的工作规范。
为了保障新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的正常运行,图书馆可建立行政总值班制度,由馆领导、部室主任、骨干馆员轮流负责,加强工作质量监控。同时,按月分解图书馆全年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以及进度要求,坚持部门日常业务工作检查与考核,每月召开图书馆部主任会议对当月考核情况进行通报,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度的建立,把对年度目标管理任务的考核细化到对各岗位日常工作过程及工作状态的考核。
(三)制定馆员职业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图书馆指明了新的建设方向。图书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体现学术禀赋和服务水平,发动依靠全体馆员实现办馆目标。图书馆要了解学校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前沿走向,立足馆员视角,制定馆员职业发展规划,从制度性建设层面稳步推进馆员职业素养培育工作。领导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尽可能为每个馆员提供多岗位工作经历,拓展工作视野,强化和提高工作能力;尽可能使实践培养达到全覆盖,让馆员通过基层岗位的锻炼,增长才干;重视对骨干馆员的引导和培养,要求其在锻炼过程中引领该领域的发展。
同时,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既要考虑馆员来源差异、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工作岗位差异等因素,又必须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通过客观公正的数据说话,实现全程馆务透明公开,体现公平原则。
(四)加强对馆员职业认知的积极引导
笔者认为,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职业使命感与职业担当精神,这是图书馆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图书馆员安身立命的根本。归纳如刘炜博士所说“点亮他人”、“影响社会”,这种对职业的认知在馆员中要大力提倡和宣扬并达成共识。
“点亮他人”,要求馆员立足学生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协助者,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拓宽学生视野中,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影响社会”,要求图书馆员进一步加强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一种职业精神和行业操守,开放的胸怀和分享的精神,服务并影响着思想活跃的读者群体。
(五)关注多元化信息交流机制的建立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图书馆工作。为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图书馆应重视信息的公开化和馆员的信息需求,加强管理者与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馆员之间的交流、图书馆内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告知相关部门、涉及馆员,及时跟进事情发展,问题解决后要适时总结经验。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工作必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职业精神的践行,离不开学校、师生乃至社会的支持。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协作,与读者、与其他组织及机构,建立一种伙伴的关系。因此,增强合作意识,是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培育重点,有利于调节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六)关注图书馆团队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员受工作环境的影响,容易造成各自为阵的工作状态,不习惯跨部门的协作工作方式。即使科研工作,科研课题从立项到结题往往由个别馆员承担,合作研究的氛围和意识不够。这种状况也是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才聚集优势,从管理者到每个馆员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主动转变观念并积极调整心态,从基于部门和岗位的管理过渡到基于团队和项目的管理上来,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尊重个性发展。馆员个人对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产生的批评意见要采取闻过则喜的态度,善用批评意见以推动团队工作。
(七)关注馆员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积累自身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一种习惯性的素质,是直面新形势下的挑战,探求未来发展之路的有效方法。图书馆要关注馆员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申报馆内外课题,激发馆员钻研学术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通过担任讲座主讲,提升馆员业务素质,锻炼服务能力……努力创造各种机会使学习成为馆员工作新常态,使馆员的人生通过学习变得更加积极健康,馆员的认知能力通过学习得到进一步提升。
古代先贤教导我们;“吾日三省吾身”,在当今的图书馆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应该是:馆员自身也要有能力危机意识,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反思内心,逐渐让理性的自我更加强大,自觉地完成自我升级,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向上和增长”。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重组知识结构,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含量和实际工作能力,夯实“点亮他人”的基础,加强“影响社会”的能力,在创造新领域、新项目中实现专业成长。
[1]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2(12).
[2]李树魁,孙玲玲等.近十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2(10).
[3]唐野琛.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2012(03).
[4]刘建丽.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科研工作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2(06).
[5]王波.博客选萃[J].新世纪图书馆,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