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缺失的应用写作教学困境与对策
2013-08-15叶蓉
叶 蓉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种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它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用以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时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文体,实用性是其区别于其它文章的本质属性。
任何一篇文章无非围绕“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三个问题进行写作,其中“为什么写”是写作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给谁看;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二者密不可分。应用文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研究“为什么写”显得格外重要。在应用写作中,“写什么”和“怎么写”得到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理论建设也很成熟,“为什么写”却被忽略,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学生读者意识的淡薄及其培养的缺位。
一、读者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应用写作的成败
读者也称受众、受体,是文本信息的接受者、再创造者和落实者。按接受过程来划分,应用文的读者分为指定型读者和非指定型读者。指定型读者是指必须阅读应用文本的人,他们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处理文本所涉及的公私事务,和文本作者沟通信息、交流感情,也称应用文的特定读者。非指定型读者则指非必须阅读文本的人,他们阅读文本是基于个人需要,而非处理文本所涉及的事务[1]。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对象定位、阅读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和审美兴趣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形态。它要求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想到读者,设法贴近读者,自觉了解读者需要,根据读者需要进行创作。
是否具备自觉的读者意识,决定着应用写作的成败。以一则行政公文的写作为例:一职业学校的校园围墙因政府修筑城市道路被拆,学校起草了一则请示呈送区政府,请求其出面协调责任方××市政公司恢复围墙,文中如此表述:“恳请区政府责成××市政公司修复我校围墙。”××市政公司领导收悉区政府批转的公文后,勃然大怒,认为“责成”一词语气生硬,学校对己方缺少尊重和信任,迟迟不愿解决围墙问题。这是真实的事件,深刻反映了应用写作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应用文都是以用为目的,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甚至成为凭证或证据。没有读者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应用文的这些功能就无法实现。而要获得读者的认同,作者必须深入研究读者对象,从读者的阅读期待出发,从应用写作的规范出发,精心选材立意,合理布局谋篇,妥善遣词造句,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用社会约定俗成的方式写作,努力为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和信息接受者的阅读期待寻找最佳契合点,从而赢得读者认同,实现应用写作的目的。毋庸置疑,作者的读者意识越强,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的沟通就会越顺畅,越容易获得成功。反之,其读者意识越弱,通过作品与读者的沟通就会越困难,也就越容易走向失败。
二、读者意识培养缺位的应用写作教学困境
《应用写作》是职业院校广泛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或文秘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着较重的高耗低效现象,这一现象与教师忽视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这可用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予以解释,行为主义将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向学习本身的动机,外在动机则是指向获得他人的赞许、认可的动机。就应用写作而言,内在动机指作者运用文章表达思想和情感,与人沟通和交流;外在动机则指通过文章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推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的读者意识,即可增强其内在动机,也可刺激其外在动机,这是因为,读者是应用写作的动力源泉,作者只有明确读者的身份,了解读者的特点,写出适合读者特性的文章,才能得到读者的肯定和赞许,从而产生写作的外在动机,外在动机的形成又会强化内在动机,因为读者的肯定和赞许就意味着文本目的的实现,必将增强作者对写作活动本身的喜爱。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自觉设想自己文章的接受对象,并始终以接受对象,尤其是指定型读者的阅读目的、接受水平、审美情趣等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写作行为,就能达到写作目的。
学生心中有了读者,他就希望获得读者的认可,就会认真思考“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进而提高写作质量。但长期以来,应用写作教学在无读者状态下进行,学生写、教师评几乎成为固定模式,学生作文的阅读对象仅限于授课教师。教师是学生作业的评判者,他未必是学生作品最合适的读者,如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书信,父母是最佳读者,让学生制作求职简历,用人单位是最佳读者,让学生写一则请示,请示的主送机关是最佳读者。在读者缺失的语境下,学生学习似乎就是为了课程考核过关,其写作动机不足,写作兴趣淡薄,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应用写作教学困境。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厌学情绪较浓,很多学生存在畏难、倦怠、焦虑心理,认为应用写作枯燥乏味,对写作任务敷衍、应付,反复出现文种乱用、格式乱套、语言错乱等写作问题,有的问题教师再三强调、更正,学生却充耳不闻,一犯再犯。教师则认为学生难教,对教学丧失信心,教学效果也就不尽人意。
三、应用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策略
学生的读者意识对应用写作教学极为重要,作为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读者意识,增强写作动机,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一)明确写作目的,分析读者对象
要培养学生读者意识,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文本谁来读。应用文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读者,有些应用文,如消息、通讯、广告、科技论文等,往往会借助传播媒介公开发表,虽然不像行政公文那样有指定型读者,但其读者范围同样可以圈定。如广告都会定位目标群体,根据目标群体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投放策略。第二,读者为何读。一般来说,与渴望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愉悦或消遣娱乐不同,读者阅读应用文是为了获得特定的信息,处理具体的事务,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找准了读者的阅读需要,投其所好最容易实现应用文的社会价值,即读者需要什么,文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如招聘者最希望在求职简历和求职信中看到应聘者是否具备招聘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求职者就应该着重展示自己的工作(实践)经历、能力、素养,这样才能引起招聘者的阅读兴趣和重视,也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赢取面试机会。第三,读者如何读。由于社会约定俗成应用文需具备实用性、真实性、程式性、简约性、实效性等特点,读者会根据这样的标准来评判应用文的优劣,不同读者对同一应用文本的阅读和接受具有相似性。经过深入分析,明确了读者对象,把握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目的和阅读特点,就可据此选择文种,选定相应的写作内容,采取合适的称谓和态度,选用匹配的语言风格。如阅读新闻重在信息获取,多为浏览,所以新闻的标题及导语一般高度概括新闻核心事件,语言则准确简练。
(二)运用对比教学,揣摩读者差异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文种选择是否得当,原因何在,文章是否写得好,好在何处,词语是否用得妙,妙在何方,加深理解,鉴别优劣,继而指导写作。应用文不同文本读者的单位、职务、身份、地位、知识、经验等各有千秋,其阅读心理千差万别,与作者的关系各不相同,教师要多选用案例作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揣摩、辨别因读者不同所导致的文本差异。例如,应用文按照行文方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上行文要谦恭、庄重,平行文注重平等、协商,下行文则要严肃、稳重。学生即使牢记这些要求,写作中未必能够准确把握。一位大学生递交给应用写作老师的请假条结束语是“请批准”,教师在班上宣读这则请假条时,罕有学生提出异议,而当教师用一则上行文请示中的结语“妥否,请批示”为例,引导学生比较“请批准”与“请批示”的区别时,学生幡然大悟:请假条属于上行文,这一区用文书类似行政公文中的请示,是否批准的权限在老师,应该使用“请批示”之类的祈请语气,而不能使用“请批准”这样的命令口吻。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尝试为不同读者写作同一文种,如分别给父母、老师、同学、幼儿园的小朋友写一封介绍学校的信,比较分析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带来的内容和形式的差异。
(三)创设真实情景,增设读者对象
作品只有与读者进行交流,作者才能真正感受到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朱自清先生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他提出的“假想的读者”是指父母、兄弟、地方人士、社会团体、政府、政府领导等等。[2]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这些“假想的读者”完全可以成为真实的读者。生活中的应用文随处可见,教师首先应把教学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完成真实的写作任务。如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运动会工作方案、开幕词、闭幕词、解说词、运动员和裁判员誓词、通讯稿、表彰通报等众多文书。学习礼仪文书,教师可以让学生给父母写感恩信、给获得表彰的同学写祝贺信、给即将毕业离开校园的学哥学姐写欢送词等等。其次,为学生的作品寻找真实的读者,将学生的作品请文书涉及的人员进行评阅,如运动会文书请运动会参与者评阅,写给父母的感恩信要邮寄给父母,或者在课堂上集体品读,在学生间相互传阅,在墙报上予以张贴,甚至在校内外网络、刊物、电台、电视台等相关媒体上发表。拥有了真实的读者,学生就会增强读者意识,形成强烈的写作动机,读者的反馈意见又能有效地冲击学生的思维,刺激其挖掘自身潜能,写作时全力以赴,发挥最好水平。
[1]李斌成,李睿煊,李香会.应用文本读者主体的类型、阅读特点及阅读心理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朱自清.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M].开明书店,1947.
[3]乔芳.浅论应用写作的读者意识与读者分析[J].理论导刊,2009(2).
[4]罗丽华.浅议写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培养[J].语文教学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