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关照下的景点文本英汉对译策略
2013-08-15胡惜春
胡惜春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12)
一、翻译功能目的论简介
1971年,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1984年,Reiss和其学生Hans J.Vermeer(汉斯.J.费米尔)在两人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General Foundations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正式提出“功能目的论”(Scopus Theory)这一概念。他们提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Nord,1992:39)
二、旅游景点介绍翻译简介及其与翻译功能目的论的关系
笔者认为,翻译功能目的论对实用翻译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尤其适合旅游文体中的景点介绍翻译。语篇语言学家比尔格兰和德雷斯勒(Beau Grande&Dressler,1981)指出语篇的“意图性”反映作者的预期目的,是非常重要的语篇标准。旅游景点介绍翻译属于应用文体(实用文体)范畴,是一种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游客读懂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旅游咨讯,并对国外潜在游客施加影响,“诱劝”其付诸旅游行动,而不是展示异质文化,所以它的两个主要的功能特征是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实用文体也就失去了翻译的必要性。翻译的功能目的论的实质是把景点介绍译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作为判断其翻译质量优劣或成败的重要依据。
汉语景点介绍大致上有两种风格:散文风格和说明文风格。前者文学色彩较浓,虚实结合,意象模糊,翻译难度较大,主要用于描写刻画自然山水风光景色;后者注重写实,言之有物,意象客观,行文风格比较接近英语国家景点介绍风格,所以语言转换难度较小,主要见于历史文化景点。本文的分析涉及两种风格的景点介绍英汉对译问题,并给出几点翻译策略的建议。
三、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模糊意象转化为直观意象的策略
英汉景点介绍对译属于“语际翻译,指用另一种语言解释某种语言符号”(Jacobson,1959/2000:114)。语言符号是不同种族的人用以表达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人类社会经验的工具,不同种族的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和不同的语言解读心理,因此,在景点介绍汉英对译时,要考虑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语言审美意识。汉语中采用散文风格介绍景点时,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山水诗词写作风格的影响,往往追求诗情画意,讲究文采,善用各种暗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充满了意境美、色彩美、音韵美和情感美,力求创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的意境。然而,在西方人看来,汉语渲染的这些意象过于笼统含糊,主观色彩过于浓厚,因而有失真之嫌。这是因为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主张在描绘外界自然美时,要做到“客主分离”和“客观再现”,而非“主观表达”,也就是站在自然之外去欣赏自然之美,偏重理性模仿,追求一种自然理性之美,注重信息的“客观再现”,因此要求语言表达客观实在,景物刻画直观明了,行文避免用字堆砌重复和过度夸张。请看下例。
原文: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文:With distant mountains reflected in the wat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the vast and mighty Dongting Lake stretchesendlessly.It turnsbrilliant in themorning and gloomy at dust.The scenery abounds in changes.
以上的中文描写运用了拟人、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描绘出一幅气势连贯、意境朦胧而深远的洞庭画卷。作者通过描写气势恢弘的洞庭湖水,赋予大自然豪迈气息,带有主观色彩,充满了意境美和情感美。相比之下,英文译文则显得客观实在,语言平淡朴实,意象清晰可见,可信度高,能引起国外游客的更多共鸣,从而取得更佳的读者效应,实现译文对其读者的预期目的和功能。
(二)发挥译语句式特点优势的策略
中英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语言审美意识还表现在遣词造句特点方面。汉语景点介绍的语言表达常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行文用字宜双不宜单,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义对比或层层推进,从而产生节奏美感。此外,还经常使用同义复现的四字成语来加强语气或拓展语义。另一方面,英文景点介绍时惯用名词或名词短语罗列出景观实物,语言简练,最忌重复堆砌辞藻,不刻意追求音韵节凑效果。因此,在英译汉时,译者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汉语的句式特点优势,达到景点的意境美与语言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使国人有走出国门去欣赏异域风情的冲动,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试比较以下两段文字中的黑体字。
原文 Rough,black rocks of lava just out of the water along parts of the coastline.In some places,cliffs rise almost straight from the water’s edge.Along the gentle sloping land areas to the southeast are beaches of yellow,whiteand black sands.
译文部分海岸馋岩叠嶂,熔岩乌黑,断崖绝壁破水而出。而有的地方,则海滨坡平缓,沙滩连绵,一路伸向东南。那里黄沙似金,白沙似银,黑沙如铅,煞是好看。
(三)根据动态对等原则进行语篇结构重组的策略
根据翻译功能目的论,要唤起读者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旅游景点翻译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使读者读懂译文,获取相关旅游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景点翻译所追求的应该是原语和译语间信息功能的对等,而不应是语篇结构形式上的对应。试想,如果景点译文的语篇形式陌生怪异,译语读者不能获取旅游信息,也就失去了观赏兴致。因此,英汉对译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原语进行语篇结构调整或颠倒语言秩序。
尤金.奈达(Eugen A.Nida)早在1964年就区分了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指对原文形式的忠实再现,“动态对等”则指原文与译文具有相同的超语言的交际效果(即译文功能)。他指出:“动态对等”翻译原则的目的是要使译文表达绝对自然流畅,尽量在译文接受者和其本族文化语境相关的行为模式之间建立联系,而不是要求读者为了领会译文的意思而理解源语语境文化模式(Nida,1964:159)。奈达(1997:4-6)认为,历史上的《圣经》翻译就很好地体现了翻译功能目的论,其译本一方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另一方面则针对各国译语文化读者的需要对原文做过相应的改动。坚持对等论的理论家更倾向于接受非逐字翻译的方法,即采用意译法、交际翻译法或归化翻译法,而不是采用死译硬译、语义翻译法或异化翻译法。请看下例。
原文:石拱门国家公园内各景点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极富创意,比如“火炉烈焰”、“三个女人一台戏”、“行进者”、“黑天使”等等。这些名称用来形容那满山造型怪异的山石群像可谓名副其实、惟妙惟肖。
译文:The fanciful names at Arches National Park like Fiery Furnace,Three Gossips,Marching Men,Dark Angels,etc.do justice to the otherworldly rock formations they denote.
——Arches National Park,National Geographic
以上中文语篇包含两个句子,意思表达清楚。译成英文后,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复杂句,语义清楚,前后衔接。
(四)根据动态对等原则进行信息取舍或增补的策略
如前所述,翻译功能目的论的实质就是要使译语在译语语境中达到与原语在原语语境中相同甚至更大的预期功能。Nord给翻译下的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Nord,1991:28)在这个定义中,Nord强调了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有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同时也决定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信息成分可以在译文中得以保留,哪些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删除、整合或语用增补。请看下例。
原文:团结湖北京烤鸭店为全聚德挂炉烤鸭。为保证宾客品尝精美风味,全部现吃现烤。精选纯北京白鸭,以果木挂炉烤制,只需40分钟就能品尝到为您特别烤制的色泽枣红,香酥脆嫩,浓香四溢的正宗烤鸭。
译文 Tuanjiehu Beijing Roast Duck Restaurant uses only the finest Beijing Ducks which are only roasted after you place your order.Preparation takes 40 minutesafter which we will serve you with a delicious,golden red Beijing Duck with crunchy skin.
这则译文删去了原文的如下信息:“团结湖北京烤鸭店为全聚德挂炉烤鸭”、“以果木挂炉烤制”和“为保证宾客品尝精美风味”。笔者认为这样做符合译文预期功能目的原则。译文对原文进行了信息重组,省略了损害译文预期功能或不必要和多余的信息,而保留了能很好吸引译文读者并能起鼓动作用的重要信息,使译文具有商品广告的功能。
再看一例增译情况。
原文 苏州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译文The city of Suzhou spreads on a low terrain,with the plain covering 55%of the total area.With a network of riversand canals as well as a fertile land,the city is rich in a vari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译文中的斜体字是原文中没有明白表达的信息。通过增补这些信息,使译语语义更加明白易懂。
(五)隐性衔接变显性衔接的策略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Hason,1976)把衔接看作语篇特征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英汉语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其衔接方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源语中的衔接方式有时必须作些调整,否则会造成译文表达不准确,产生歧义或引起误解。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Hason,1976)将衔接分为下列五种:照应,替代,省略(也叫做零替代),逻辑连接和词汇衔接。胡壮麟也指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1994:3)。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词语之间、句子之间常用各种形式的衔接手段,表达相互间的语系义关系。而汉语则是重意合的语言,尽量少用衔接词,因为句中各个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暗含在上下文中。因此,英汉翻译时要做好从形合到意合的转换,使英语显性衔接关系变为汉语隐性衔接关系。
英语中人称照应使用较多,汉语中相同的人称代词则要省略,以达到行文流畅之效果。因此,将汉语语篇译成英语语篇时,多数时候要根据英语的衔接习惯增加照应词,如下例译文中的its,it及and。
原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传入中土,(佛教)对中国的哲学、伦理、文学、美术、音乐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译文:Buddhism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 in the world.(Since)its arrival in China it has consistently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its philosophy,morality,literature,art and music.
译文中斜体部分的人称代词照应是译者理解了原文中被省略了的衔接部分而做了增译,使译文衔接可读,也同时体现了英文显性衔接的语篇特征。
语篇中的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时间先后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让步关系、递进关系等。连接成分可以是连接词,也可以是在语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名词短语或句子。
(六)不译汉语中评价性语句的策略
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心理活动、立场和所流露出的情感以及价值观念,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又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标度。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群体具有不同的心理文化和哲学传统,在景点介绍时,汉语语篇中常常出现带有主观评价意义的语句,这些句子在译成英语时可以省略不译,不影响语篇信息的传达。反之,则常常在景物描写之后加上一句评价性话语。请看下例。
原文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Hunksof coral reef,coconut palmsand fine white sand.
译文 座座岛屿玲珑小巧,紧密相连,像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环绕着半岛边缘。岛上椰树成片,沙滩如银,四周满是红色的珊瑚礁,景色如诗如画(评价性话语)。
上例译文中的“景色如诗如画”就是中文译者在景物描写后添加的一句评价性话语。
[1]eau Grande,R.deand W.Dressler.1981.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2]Halliday M.A.K.and R.Hassan.1976.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3]Jacobson,R.1959/2000.On Linguisticsand Poetics.In L.Venuti,ed.:113-118
[4]Nida,E.A.1964.Toward a Science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Leiden:E.J.Brill
[5]Nord,Christine,1991,Text Analysisin Translation,Amsterdam-Atlanta,GA.
[6]Nord,Christine,1992,“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or Training”,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Selected Papersof the First Language International.ed.BYCay Dollerup and Anne Loddegaard,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39
[7]Nord,Christine,1997.Translation as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