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合道德性的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实施

2013-08-15刘效非

文教资料 2013年35期
关键词:道德性管理手段高校学生

刘效非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教育行使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过程,以此来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是一种人对人的管理行为。因此,对于人性考量是必须的,需要运用合道德性的理论指导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规范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确立科学的高校学生管理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总目标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管理应当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确立科学的高校学生管理目标,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本管理理念,以促进学生管理的合道德性。

(一)管理目标应对学生管理有科学的引领作用

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慎重地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期望目标,而不是根据主观臆断,要充分考虑到管理客体的要求,做到以生为本,并在以下一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要正确理解学生。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他们在拥有普通人所有的需求之外,也因其处在人格形成的时期,而非常注重于高层次的需要,尤其希望自身被他人尊重,自身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因此学生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处阶段的特点,了解和支持他们的合理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达到良好的工作局面。

第二,要以学生为本。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辨清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重视对学生权益的保障。

第三,要全面尊重学生。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和信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树立人本的价值理念,视学生为平等的主体,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才能使整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具人性化特点,更能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四,要合理激励学生。大学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习内容、任何学校活动都有兴趣,在这种情况下适当使用外部奖励可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参与动机,从而使其主动配合管理实现管理目标。通过构建全方位、多视角的激励机制,努力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强化学生的意志力和创新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二)管理目标应体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血肉相联的统一体。没有人的活动及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表现为只关注社会进步,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关注甚少。

第一,注重社会发展进步的单方需要,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一直以来,受到传统的集体与个人价值观取向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只注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只强调或者过分强调使学生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掩盖和压抑了学生的个体需要。

第二,注重学校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为重点,而不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重点。在目前的许多高校,为了所谓的“维稳”需要,剥夺了学生的正常利益诉求,试图把学生管理目标定位片面的知识追求,不注重学生客体作为人的发展需要。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成才。

二、高校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合道德性

(一)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

要做到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首要问题是要做到管理者具有美德。因为任何管理手段,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需要人来创造、制订、执行,假设管理者没有良好的素质,管理手段本身再好也是没有用的。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性、人道性和公平正义性原则,时时反省,尊重广大师生人格尊严,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的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双重功能。

要做到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必须要强化无形手段的作用。管理者应当多采用精神激励等手段,因为成就感、认同感、尊重感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远远大于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加强无形管理手段,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营造和谐的伦理氛围,发现学生中间各个方面的典型,适时的采用情感激励。

要做到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必须要做到有形管理手段的合道德性。以目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道德水平,并且外部道德环境还比较复杂的状况下,还必须合理的利用有形的管理手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合理的利用有形管理手段,就要建立健全对无形管理手段的道德考核和道德失范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功能、建立全民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外在的道德监督的作用,通过道德评价对制定的计划和制度做出善恶价值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管理者,进而及时调整管理手段。同时,要培养高校学生管理者对管理手段的善恶评价能力,自觉地树立择善去恶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促进合道德性管理手段形成。

(二)高校学生管理方法的合道德性

利用“育人”规律,整合高校的各方资源,形成管理合力。育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各个部门,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与学校的各方面进行接触,单纯就只从学生管理这个狭小范围去工作,就会出现管理失范的现象,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就需要各方面资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体现以人为本。

重视情感教育,掌握道德层面的激励机制。道德激励在调动学生内在潜力、发挥才能、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学生管理中,出现了不仅没有加以充分利用,而且在对道德激励的认知上有不道德的现象。虽然说知识和规范教育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质的前提和条件,但是情感体验的缺失会丧失学生管理工作本应有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功能,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合道德性。

三、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和承担者,其工作显现出主客观两方面的特点,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直接性、复杂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从主观上看,主要是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的特点。面对高校学生这一群体,高校学生管理者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广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

(一)确立科学的道德理性

高校学生管理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间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原则下进行协调,以达到管理目标的过程。所谓道德理性,并不是道德和理性的简单相加,是两者相交结合并产生新的内涵的产物,符合道德和理性双方的共同需要,既体现理性对于道德的要求,也体现道德对于理性的规正。

对于管理自身来说,科学的道德理性的确立就是要注重理性的培养。我国传统文化偏重人文关怀,缺乏对自然的探索和科学分析,投射到我国的教育上,就是局限于灌输有关价值方针的知识和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教授的是大量的是应当如何如何,而在复杂的情境中独立用自己的理性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却缺失,使得道德教育成为无力的说教。因此,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加强道德认知、道德推理、道德选择等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完善。

另外,要关注学生的正当的利益。管理者在实践中往往要求学生根本放弃某些被传统观念认为是“不道德的”实质是正当所谓利益,譬如因为集体荣誉而放弃个人得失等等,从而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这不仅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不符合,也容易使学生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因为学生个人行为的动机绝大多数是出于“不道德”的根本利益,道德上的落差不利于学生管理的合道德性。因此,学生管理者要重视那些“不道德”的根本利益。

(二)养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高校学生管理者的道德情感是指其在教育活动中,运用一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职业道德行为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是构成学生管理者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高校学生管理者个性的重要因素。健康的道德情感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积极工作、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管理者优秀的道德品质、保持高尚的道德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虽然高校学生管理者的道德情感的内涵很丰富,但究其其本质就是“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挚爱。内容主要包括尊重感、公正感、责任感和幸福感等方面。

(三)提升道德管理能力

道德管理是一个整合概念,它表面上是由“道德”和“管理”两个词组成,但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道德作为人的精神性的重要机制,它不只是表现为对人类精神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作用,而且更表现为对人类精神的强大聚合力。人们把道德单方面地理解成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是由于忽视了“社会关系是精神关系显化”这一潜在联系所致。道德管理一词的本意正是基于道德的这一潜隐性功能表现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道德管理当成“道德的”一种管理方式或管理的“道德化”。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之所以强调道德管理,其本义就是强化人性管理意识,把人作为管理重心,充分发挥人的精神性。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方式过于制度化,缺少合道德性,缺乏人文关怀。学生很难以接受命令式的管理,使很多学生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抵制的态度,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很多学生内心的情感和现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很多困难,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采取合道德性的工作方式,应当倡导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进行“柔性”的管理,提升道德管理能力。

[1]徐贵权.道德理性的反思和建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3).

[2]封福霖.道德情感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付炳宽.论道德管理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转换[J].天中学刊,2004(4).

猜你喜欢

道德性管理手段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环境管理手段变化的经济因素体现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
如何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业务水平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