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曹操对公文文风的改革

2013-08-15李若冰

文教资料 2013年35期
关键词:文风曹操改革

李若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曹操,是人人都很熟悉,引发争论不断的一个历史人物。在那个东汉末年分三国的乱世里,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是平袁绍统一河北的军事家,是横槊赋诗吟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人。但是,却少有人关注他在公文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就像鲁迅认定的,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一改东汉末华丽不实的公文文风,开创了个性鲜明、简洁务实的新公文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从改革前东汉末年的公文文风、曹操改革后独具特色的公文文风、曹操改革公文文风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这三个方面来浅谈曹操对公文文风的改革。

一、改革前东汉末年华而不实的公文文风

我国公文诞生于商周时期,经过春秋战国秦汉的发展,渐渐从简短朴素发展为复杂华丽。汉初奉行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公文写作也注重简明扼要。汉武帝开创盛世,在开疆拓土、政治一统的同时,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气势恢宏、铺陈夸张、歌功颂德的汉大赋应运而生。[1]汉赋注重铺叙、描写,辞藻华丽,句式齐整,长篇大论,在大汉盛世备受推崇。公文受到汉赋的影响,注重修辞、文采、音韵、形式,文风一改汉初的简明扼要。这种趋势在东汉没有消停,反而增长。到了东汉末年,公文以骈句为主,偏重形式,追求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声律和谐,辞藻华丽,形成了一种冗文之风,骈俪之风。东汉末年这种公文文风的典型代表是孔融的《荐祢衡疏》:

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霓,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2]

孔融的这篇《荐称衡疏》,对仗工整,语言华美,文采斐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引经论典,融入赋的写作形式,呈现了骈体化的趋势。这样注重形式的公文,给人以美的感受。但却违背了公文写作的初衷。公文注重的是实用性,在表达上也应该以叙述为主。太注重形式,注重声律、句式、辞藻等表面的东西,对公文写作弊大于利。首先,文章容易内容空泛,不切实际,实用性减弱;其次,也不利于政策的理解和实施。华而不实、冗长浮夸的东汉末年公文文风,需要一场洗尽铅华使公文更加有效务实的改革。而推动这场改革的人,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枭雄——曹操。

二、曹操改革后独具特色的公文文风

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就,有种种头衔。但是,曹操首先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而存在的。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二十岁举为孝廉,担任地方官,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手创立曹魏。在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有很多优秀的公文作品流传后世。曹操现存公文150余篇,最多的是令教累,其次是书表类。他的改革,一扫东汉末年华而不实的冗文之风、骈俪之风,简洁明了,一针见血,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用“清峻”和“通脱”来概括曹操文章的特点。“清峻”与“通脱”是曹操文的风格所在,也是其公文的主要文风。[3]10

(一)清峻文风

何为清峻?按我的理解,清的含义是纯净简洁,公文写作要以简洁的内容把意思表达清楚,要一语中的,不能无病呻吟。峻的含义则是严正严明,以事实为根据,在公文写作中不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以理性的思维为主,避免感性的情感过多出现。

曹操的公文以“令”居多,曹操的令文普遍用字极少,用最少的内容把话说清楚,说到点子上,严正明了,简洁且符合实际。

说到“鸡肋”二字,熟读《三国演义》者都会马上想到这是曹操想要退兵的暗号。只有杨修马上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含义,也正是因为这样杨修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死。人们知道这个故事,却不知道“鸡肋”二字就是一篇令文。曹操的《在阳平将还师令》就只有“鸡肋”二字,真是极简无比。

再如《蠲河北租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4]90

短短15个字,将命令表达得十分清楚:河北的百姓遭受袁氏统治的灾难,特令免除今年的田租和赋税!这个令应该是曹操官渡大战战胜袁绍统一河北之后下达的,免除百姓的田租赋税,令其休养生息,体现了曹操的爱民,表明自己并非穷兵黩武之人,有助于曹操得民心。

又如《合肥密教》[4]164: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以26字部署了关键一战,让人拍手称妙。在征战治军中,如果公文还是骈俪之风,啰啰嗦嗦,不明要义,那么如何让将领做到快速理解和部署,怕是弄懂了就耽误了作战的有利时机。恰恰是这样最简洁的文字能够最好地传递信息。曹操的令文语言明白晓畅,直截了当,具有很强的规定性和可操作性,非常符合征战治军的特点和需要,便于士兵、百姓等人的理解,有利于政策的贯彻落实。简洁清楚,严正理性务实,这就是曹操公文的清峻文风。

(二)通脱文风

至于通脱文风,我的理解是没有羁绊和顾忌,自由直白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能代表曹操这一文风的就是《让县自明本志令》。文中曹操叙述了自己的生平。他极其直白地说:起初他只想作一个好郡守。后被征为典军校尉,想死后能在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当时的志向。而当宰相,对于他来说,已经超过了他的期望。后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3]16这是何等的自负和霸气。“汉室如果没有我做宰相,不知道有几个人已经称王,几个人已经称帝。”这是实话,也是无人敢说,只有曹操敢说的实话,可见他的通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还有我们很熟悉的曹操在临终前写下的《遗令》,后一部分写道: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4]187

临死前,曹操想到的是女人,想着在自己去世后,这些铜雀台的女子要得到善待。虽然被很多人嘲笑为儿女情长,但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和品德。一种已经超越了时代局限无视别人看法的真性情。这就是通脱,通透洒脱,无与伦比。

三、曹操公文文风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曹操的公文化繁为简,一扫东汉末的骈俪之风,有清峻通脱之气,实用性强,直白理性,可谓是一代新文风。在曹操之前,公文和散文不分,公文具有散文的特点,长篇大论抒写个人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等。自曹操起,公文和散文分流,曹操的公文不感性抒发感情,不长篇大论,只用最简洁的文字最少的内容,理性传达指令,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同时十分务实有效。曹操的公文自成一家,对公文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操是公文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功臣。曹操之后,文章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有情辞声韵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格式,类似于近代文牍。“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成为一项专门技能,成为独立的文体,有其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次飞跃。[3]29

曹操对公文文风的改革对当下的行政工作文书工作也有重要启示。首先,曹操作为一个领导者,总是亲自写公文。当今的很多领导只知道让秘书做文书工作,他们应该好好学习曹操,亲自来写,这样的身体力行,更有利于提高公文质量,促进政策的贯彻实施,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造福百姓。

其次,当今很多工作人员写公文,仍然像东汉一样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常抒发个人感情,让公文呈现出文学化的一面。公文必须和散文区分开,必须用理性思维来写公文,去感性化,去文学化,力求精简有效。

曹操改革了东汉末年公文的骈俪之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清峻、通脱公文文风,把公文和散文分开,是秘书公文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不愧为鲁迅先生所称“改造文章的祖师”。我们不能忘记曹操对公文文风的改革,要牢记他在秘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以曹操为榜样,培养自己作为秘书写公文的能力,让自己的文章也清峻通脱,独具一格。

[1]侯迎华.试论两汉公文文风的演变及其原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4):164.

[2]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明丽.曹操公文中“令”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

[4]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曹操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猜你喜欢

文风曹操改革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改革之路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