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与审美建构的“真实美学”——论真人秀节目《幸存者》的艺术品格

2013-08-15李苏伟

文教资料 2013年35期
关键词:幸存者参赛者人性

李苏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型的电视节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各国的电视荧屏,这便是美国CBS播出的 《幸存者》。它在当时不仅创下了无可比拟的收视率,还很快在英、法、意、日、中等国掀起了以其为蓝本的室外真人秀复制浪潮,使室外真人秀成为了一种全球流行的节目样式。时至今日,该节目在众多电视节目中仍占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它在娱乐与审美之间建构了一种奇异的平衡——真实美学。

所谓的“真实美学”当然不是自然主义式的记录,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言:“艺术的真实显然只能通过人为的方法实现,任何一种美学形式都必然进行选择……因为只有通过选择,艺术才能存在。假设今天从技术上已经拍得出完整电影,那么,没有选择的话,我们恐怕又完全回到现实中去了。”[1]一件艺术品的真实只能是创作者经过选择和议程设置后而虚构出来的“艺术真实”,它只能是现实的渐近线,而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现实。更何况《幸存者》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样式和传播媒介,它若想长久生存下去,必须同时兼顾它的娱乐性与审美性。

一、在娱乐中窥视现代人性

一个好的娱乐节目有必要折射一定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去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幸存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个节目中,各位参赛选手都是来自不同社会领域的普通人,他们被置于一种虚构情境中,被要求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活动,他们各自的行为也将被摄影机毫无掩饰地偷拍或跟拍下来,于是这个虚构的情境便成了老舍笔下的茶馆,成了现代社会人性的缩影。在参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们的人性会真实地暴露在自己与观众面前,观众也会在观赏的过程中莫名地产生一种偷窥他者的快感。

在《幸存者》的生存规则下,参赛者们为了得到巨额奖金,不得不想方设法幸存下来,他们有时结成同盟,铲除异己;有时又拉拢所谓的“敌人”来背叛自己的同盟,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确定自己不被淘汰。他们表现出了在日常生活状态下不易表现出来的个性中复杂的一面,其中不乏人性的光辉,但更多的是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在这些镜头里,文明社会的面具被无情地撕破,人性中光明或黑暗的一面都被残酷地放大、暴露在了摄影机面前。就像国内一位学者在谈及该节目时说到:“真实地展现非常环境下的人际关系才是《幸存者》的重点。”[2]在摄影机的镜头下放大的既不是单纯的恶也不是单纯的善,而是一种尴尬境地的复杂人性。而这正是生活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自己的人生职场上要么淘汰别人,要么被人淘汰命运的真实写照: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我们这些生活在后工业时期被异化的人们,不得不带着伪善的面具生活、竞争,于是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个人主义越来越膨胀,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功利化。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没有人的真实声音、没有人的真实情感的封闭时空里,似乎再也感觉不到“人”的温度。但我们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艺术家那样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其他手段来发泄自己的情感,感知自己的存在,娱乐和游戏便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当这些参赛者们在节目中只为一个目的而各自努力时,现实的烦恼被暂时被忘却了,束缚已久的人性也再次显现出来。同时他们在游戏时不仅会无意间唤醒他们自己对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思考,还会唤醒观众们对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种理性思考。我们在窥视他人行为的过程中,瞬间会产生一种快感,随着荧屏上游戏者某种真实的行为开展时,我们心底会暗暗地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随后便会做出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相应的价值评判,进而会避恶趋善,净化我们的心灵,整合我们的人性。

而这正是《幸存者》的真谛所在,将真实的人性、真实的情感通过一种极端的娱乐方式相对真实地放映在荧屏上,让观众们在打破平均生活的状态下,自己去窥视、玩味现代人性。

二、电影化的叙事策略

电影化叙事策略的运用既是《幸存者》娱乐大众,吸引大众眼球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该节目所建构的 “真实美学”的又一艺术表现。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电影化叙事情境的设置

“在电视上讲故事,不能没有叙事,但也不能没有景观。”[3]尤其是在现在一些新媒体不断涌现,人们审美观发生极大转变的关键时刻,传统的影视艺术要想继续保持优势,就要不断创新,由传统讲述故事的方式努力向景观故事靠拢,其中,节目情境的设置就尤为重要。《幸存者》把节目的舞台从演播厅搬到了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并且这些真实存在的物理时空都是远离现代城市、现代文明的原始地带极具异域风情。例如,婆罗洲、珍珠群岛、蛇岛等。这些非日常状态下的视觉奇观,本身对观众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同时,该节目在这些陌生化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会人为地制定一些游戏规则,各位参赛者要在一定的规则内为着同一目的开展行动,这样一个具有戏剧化的情境就设置完成了。这一“真实+人为”的物理时空连接的是观众偷窥与体验的心理时空。

(二)电影化线性叙事结构的运用

《幸存者》为了调动观众的趣味性和参与性,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在电影中讲述故事的叙事方式来开展自己的节目情节。该节目虽然采用了客观记录的方式来真实地反映参赛者在游戏情境里的行为状况,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类似生活流的真实记录,但细心的观众会不难发现,其实在节目的流动过程中,它整体上是一种完整的线性叙事结构,并且充满着戏剧冲突和悬念,遵循着所谓的起、承、转、合。在节目的过程中,所有的选手都冲着一个目标出发,但摄影机给我们呈现的却是最有戏的过程。它是在试图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为观众建构着真实的游戏进程。就像希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写道的“你的故事总要向前发展——它沿着一条途径、一个方向、一条发展线,从开端到结尾。方向就是一条发展线,一路上遇到一些事情的途径。”[4]而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这正是克拉考尔所追寻的那种“戏剧化了的现实”——“这类故事都是从现实中找到的,并且确实突出反映了现实中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但他们同时也几乎像许多预先设计好的情节一样紧凑有力、条理分明。 ”[5]

《幸存者》一般都会设置极具诱惑性的大奖,在每一季的开头,主持人都会宣布具体奖项。此话一出,就会给观众留下大大的悬念,究竟谁会赢得大奖。同时为了获得大奖,参赛者们少不得要展开竞争、冲突,这样的一档节目注定少不了“戏”。这种戏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戏剧冲突,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获得终极大奖,选手们将开展怎样的阴谋诡计,对手又将怎样化险为夷等等,在这个虚拟情境里发生的一切都被真实地记录。正是这种戏剧冲突与客观记录的结合,以及连续不断的悬念才将节目情节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直至节目的结束。甚至为了强化这种戏剧冲突,《幸存者》采用了逐级淘汰制。这样它不仅在整体上是一个线性结构,每一集也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着自己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当每位参赛者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开始行动时,故事也就开始了,摄影机也开始工作,然后制作者根据这种戏剧化的叙事结构把其中每位参赛者最有看点的情节平行、交叉剪辑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如在《幸存者》第15季的第一集中,分别用了3分40秒的时长表现了战龙和飞虎两队人员在第一天到达比赛指定场地时搭建房屋的情形,并把他们各自的想法和行为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忠视地记录下来。只不过这种真实是经过挑选、过滤、修饰过的真实。这既保证了节目能不断地出现新的兴奋点,又更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吸引着观众继续看下去。

三、艺术化镜像语言的运用

毋庸置疑,现代媒介已成为人的一种延伸方式,随着影视文化的泛滥,视像文化已占据了现代社会文化形式的主导地位,当代的人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还原现实”的影像,而是追求一种视觉奇观,一种感官刺激的快感文化消费,“人只能在审美幻想中把握现实”[6],现代的社会生活已是媒介建构的真实。《幸存者》的创作者们当然也深谙这个道理,他们在追求节目娱乐大众的同时亦从电视艺术的影像本体论出发,运用大量艺术化的镜像语言元素来探求一种适合该节目内容表达的美学形式,建构了一种兼容娱乐性与审美性的“真实美学”。

(一)影像造型元素

很显然,《幸存者》节目的一大亮点就是真实。即使这种真实只是一种被虚构的艺术真实,是观众对影像所建构的真实的一种错认。该节目整体上采取了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具有非常强的纪实性。比如它一般采用自然光调、跟拍镜头以保证影像整体上的真实性,同时它还运用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方式来制作画面。

首先,该节目运用了大量的意象符码。“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7]电视艺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在传达情感的时候必须运用相应的视觉、听觉符码。在该节目中就到处充斥着情感外化的视觉符码,如极具象征意味的原始饰品和仪式、动物等,这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偷窥欲望,还有助于还原真实。《幸存者》每到一个不同的地方,都会找到最能代表其民族或地域文化的意象符码,而火把却是其中最重要的符码之一。在节目中,火的形象是贯穿始终的,火成为生命存在或消失的符号。在神秘的部族会议上,每个参赛者都会举着属于自己的火把前来,然后进入会议的流程,当大会结束时,淘汰者的火把会被主持人熄灭。而正是这火把的一明一灭,就象征着参赛者生命由存在到结束的历程,也是一个梦想破灭的过程。另外,该节目中还出现了大量表现动物的镜头,有时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但更多的情形下,是人物情感的外化或人性外化的象征。在几个参赛者达成同盟,铲除异己的场景中,创作者会插入若干毒蛇或其他危险动物的镜头,以象征人性的残酷。有时甚至会拟像成动物的主观镜头来反观人类社会,暗讽人类社会的狡诈与复杂。

其次,创作者也不会忽视色彩的表意性。他们运用色彩“似乎也并不意味着只是把色彩看成是能增加画面现实感的一种元素。 ”[8]在《幸存者》第23季第一集中,当教头与Oozy返回比赛时,创作者用几组简短的“闪回”镜头追述了一下两者在前两次的表现,应用了虚焦点,暖色调的处理方式完成了过去与现在时空的转换。

(二)声音造型元素

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声音造型元素一度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直到近年来,它才得以摆脱画面的附属地位,赢得自己的独立。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声音造型元素发挥的美学作用也越来越大。其中,它在建构“真实美学”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声音造型元素包括三大方面:人声、音乐、音响。就《幸存者》而言,这三者必不可少。当摄影机跟拍参赛者时,他们的对话、他们周围环境的声响都会被真实地录制下来,各个参赛者也会不断地对着摄影机袒露自己的心声。总之,人声和音响在该节目中主要是为了还原现实。

然而,音乐在节目中却起着润色现实的功能,它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音乐,而是一种 “开始了各自深刻的质变过程”[9]的电视化音乐。“它的基本特点是叙事性和抒情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10]由于音乐与人类心理存在某种同构的运动,所以它不仅可以参与叙事,还可以抒发感情。《幸存者》的主题音乐《部落声音》就将观众带入一个梦幻的原始时代,极富原始韵味。并深化了影像所反映的现实在人头脑中的印象。

综上所述,《幸存者》既用写实的镜头影像来记录现实,同时又用表意的镜头影像来表现现实。这也正是电视艺术在建构艺术真实时所遵循的审美原则。

四、结语

当今的社会无疑已步入了景观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强烈的视听感官刺激,并已习惯了媒介中的真实。《幸存者》正是通过运用电影化的叙事策略和艺术化的镜像语言,让观众在娱乐中来窥视现代人性,从而建构了一种大众所需的真实幻象,在这种二元修饰过的真实里,观众可以看风景、听故事、思人性,更能在这个节目建构的“真实美学”里去寻求刺激,接触真实。

[1]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84.

[2]胡正荣,朱虹.外国电视名牌栏目[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132.

[3]魏南江.电视化+戏剧化:故事类栏目的增值空间:以北京卫视《档案》为例[J].中国电视,2011(10).

[4]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钟大丰,鲍玉珩,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56.

[5]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36.

[6]王青亦.真实电视:电视仪式与审美幻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52.

[7]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28.

[8]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47.

[9]魏南江.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3-4.

[10]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241.

猜你喜欢

幸存者参赛者人性
逼近人性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追光花园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幸存者回忆录》:一部自由女性的成长蜕变史
正装店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