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2013-08-15谢建洪

文教资料 2013年1期
关键词:师生历史情境

谢建洪

(江阴市江阴初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31)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形成师生情感交融、实现师生智慧碰撞的主要途径。师生互动成为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必用的手段与方法,师生的“一唱一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现象。然而,师生互动有时却出现这样的状态:有形式而无实质,有热闹而无思维。这是假大空的低效或无效的师生互动,之所以这样,是教师没有把握师生互动的本质与内涵。“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①的确,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在课堂中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采取某种方式以知识为载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师生互动可以认为是课堂教学之灵魂。然而只有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提升,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方能高涨,学生的思维方能敏捷,学生的能力方能不断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真正地体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

一、把握师生互动的目标指向是提升有效性的前提

(一)师生互动目标指向一:启迪学生思维。

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知识特点结合的思维活动,是实现由历史感知到理性认识,并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更有助于他们“会学历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不断的启迪下才能逐渐实现。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火花只有碰撞才会点燃,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对话去引导才能提高。这样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历史现象,学会自主探究历史问题,从中感悟过去,认识现在。历史教学如果没有思维的启迪,就只是静态的死板的历史知识的堆砌。因此,通过师生互动启迪学生思维是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是历史教学鲜活生命力的体现。

如“元谋人教学片断”:

师:在1965年5月的一天,考古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一批凭直觉觉得极有价值的物件,如图(展示粗糙的石器、两颗牙齿化石、一些炭屑、烧骨)他惊喜地叫出来:这将是轰动世界的发现。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惊喜地说这是一个轰动世界的发现?

生:(短暂的沉默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因为他认定这是古人类的遗迹”

师:为什么是古人类的而不是远古动物的遗迹呢?

生:“牙齿是人的牙齿”

生:“不对,有的动物的牙齿与这两颗也差不多,你凭什么说这是人的牙齿呢?”

师:对啊,凭什么说这是人的牙齿呢?这还需要进行科学的检测。他的惊喜还要靠什么呢?看看其他物件。

生:对了,石器(一学生直接插话)

师:那你来说说看

生:(情绪兴奋)书上说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这石器明显带有人工制作的痕迹,所以可以初步判断这是远古人类的遗迹。

师:这位同学有考古学家的潜质,思维敏捷,说得真好。我想也是,这石器肯定是这位考古学家判断的主要依据。想想看,要证实这个结论,建议这位考古学家再做些什么?

生:将这些物件送到实验室检测,检测年代,检测牙齿化石。

师:是的,这位考古学家检测后发现这些物件距今170万年,牙齿化石确实是人的牙齿。于是这位考古学家开始撰写论文。标题是(停住,让学生说)

生:“最早的人类”“云南省元谋县的重大发现”“距今年170万年的人类”……

至此,通过教师创设的考古发现的情景模拟再现,让学生通过对挖掘发现的物件进行自主思考,相互启发,已把主要知识点了然于胸,同时使历史课堂充满思辨,活力自然显现,这远胜于教师单向讲授的平铺直叙。

(二)师生互动目标指向二:激发学生情感。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②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是感染、是共鸣,而不能传授、命令、规定。没有情感的教师绝不可能激发学生情感。情感之激发和增强,并不能依赖苍白无力的“说教”,而是要以真实的情感才能激发情感。老师只有通过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对侵略者的义愤填膺、对英雄们的敬仰敬佩……才能引领学生去体会和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南京大屠杀”这一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面无表情地介绍一些数据和一些图片,学生只会带着一丝好奇的眼光,最多是惊讶的表情,有时还会有一些无知的嬉笑,这就无从谈起情感教育。笔者在教学时,首先带着发自肺腑的满腔悲愤以低沉有力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这场灾难使昔日繁华的南京瞬间成为人间地狱,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顿时成为欲哭无泪无处申诉的冤魂!是谁向我们的30万同胞挥舞屠刀?是谁使我们同胞的鲜血洒满大地?是谁使我们的同胞饱受蹂躏?是日本侵略者!”接着,以图片、视频、数据来控诉日本的罪行,(或由同学讲述他们了解的南京大屠杀)。于是,学生中再也没有了无知的笑声,没有了麻木的眼神,有的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对同胞被害的悲伤,对祖国被践踏的痛心。最后,笔者与学生再次进行对话:“这场人间悲剧使我们愤怒!但我们更要思考,这场人间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在1937年的中国?我们怎样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引发学生思考、回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样的互动,就是以情感激发情感,以心灵点燃心灵。情感教育是一种交流,有效交流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和相互影响。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带着学生一同走入历史情境中,共同学习、共同感受、相互感染,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要素。

(三)师生互动目标指向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体现在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会自主搜集历史素材,学会从文字、图片、视频、表格、地图等各种历史素材中判断和提炼有效信息,学会用口头及书面语言陈述、表达、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讲,历史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在于“做学生的引路人”,积极指导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如何去着手解决,让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再次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搭建学生成长展示的舞台,给予学生信心,以恰当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这条道路上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互动不在于历史知识的简单的一问一答,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或者是和学生一起去感知历史知识、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如笔者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时,课前要求学生采访爷爷奶奶或搜集能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生活方式的各种材料,课堂教学中请学生围绕采集的素材来说明衣食住行等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该课堂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形。笔者首先以自己的经历说明“行的变化”:从步行上学到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喜悦到驾驶摩托车、汽车。而学生中有的播放采访父母的录音来说明 “食的变化”,有的带来一件改革开放前爷爷奶奶穿过的衣服来说明衣着的变化,有的带来新旧住房的照片来谈住房的变化,他们娓娓道来,观点鲜明,可谓精彩纷呈。这样的互动提高了学生自主搜集历史素材的能力,学会从历史素材中进行分析并提炼观点,更提高了学生运用口头语言表达或陈述历史结论的能力。

二、抓住师生互动的核心因素是提升有效性的关键

(一)以师生平等为前提。

师生平等,方能让学生从教师的“学术权威”下解放出来,学生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才有个性特长发挥的可能。师生平等,方能让学生与教师进行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方能分享彼此的思想与智慧,才能“教学相长”。没有师生平等,再热闹的互动只是让学生做教师的扩音器或回音壁。美国教育家多尔指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③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教师首先要转变“师者为尊”的意识,从高高在上的讲坛上走下来,置身于学生中间,与学生同学同思同乐同忧。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对课本知识、对同伴意见、对老师的言语提出质疑批判,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感。再次,教师要具备民主的作风。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六)……肃清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放下先生架子、取消师生的严格界限。”④

(二)以学情分析为基础。

学情包括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已有的经验、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特点等。一位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学情,互动才能有效地开展,这样他才能根据学情设计学生能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说的问题情境,这样他才能根据学情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去通过自主学习建构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深入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否则,就会出现“曲高和寡”或学生“不屑一顾”的局面。了解学情,首先要“以生为友”,以朋友的角色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聊天,“拉家常”,进行充分的交流,从中了解体会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其次,关注学生的业余生活,熟悉学生的热门话题,如流行的歌曲、爱看的电视,课堂教学中把这些方式融入,一定会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第三,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基础,这可以通过翻看他们的各学科的教科书或到其他学科老师去了解。因为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各学科的知识往往与历史密切相关。诸如语文中的常常有反映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物理学科中有相关的科技发展历史知识等。

(三)以教学情境为平台。

有效互动一定是在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中展开。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是结合历史内容、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由师生言语、行为或借助工具、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创建的教学情境。它能成为教学中的“活动情境”、“学习情境”、“情感情境”和“思考情境”,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创设初中历史教学情境,主要目的在于让师生共同参与尤其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和主动思考,得情境之启发,受情境之感染,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有科学性,即以准确全面的历史史料作为素材,不得主观臆断。其次要有目标性,这个目标是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主动探究、提高能力、激发情感而设。第三要有创新性,新颖的情境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精彩的情境设置可以产生极大的促进功能,它使学生乐于并勇于参与课堂教学,使师生互动的根本目标得以实现。

(四)以教学评价为动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⑤可见教学评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师生互动中,及时的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考,提高分析、判断及表达能力,更能使师生互动具有持续的驱动力和吸引力。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评价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对于学生的言语或行为切忌全面或绝对的否定,如果这样,一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互动的勇气。因此,赞赏及肯定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即使该生的想法有较大的偏颇,也要肯定他的积极参与和他的自主思考,然后再以建议的口气去鼓励他重新思考和纠正不足。教学评价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宜进行横向比较,而是要对该生进行纵向比较,只要比他自己的过去有一点改善有一点进步,就要大张旗鼓地表扬。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关注结果,而应针对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包括其态度、表现、勇气及学习方法、能力等。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用三种: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可以是口头语言评价也可以书面记录评价。当然教学评价在师生互动中,也要发挥导向与诊断功能,使教学互动逐渐走向科学化,使学生的思考逐步走向全面和深入,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虽然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纷纷进入课堂,各种教学模式纷纷登台亮相,但师生互动仍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提升师生互动有效性理应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从而使师生互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注释:

①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基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12-330.

②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

③多尔著,王红宇译.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上).外国教育资料,1996(6).

④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402.

⑤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8.

[1]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基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多尔著,王红宇译.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上).外国教育资料,1996(6).

[4]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5]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师生历史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麻辣师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