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3-08-15李清婷

文教资料 2013年1期
关键词:话语符号模态

李清婷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非语言形式的资源和动态文本出现在公共交流中,多模态交流由此产生。多模态话语已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工作、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它对外语教学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如何让各模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协同,建立课堂多模态话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多模态化与多元识读能力

全球各种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之间相互渗透,人们的话语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在传统习惯中被称作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等,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Gunther Kress和Van Leeuwen(2001:21-22)指出,模态(mode)是同步实现话语和交流的符号资源。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是多种模态的混合体,包含了不同的符号模态来共同构建意义。Leeuwen对多模态化的定义,受到韩礼德“语言是社会符号”思想的影响,把功能语音学理论延伸到图像,音乐,动作等其他符号系统中,这使得人们对符号的建构有了新的认识,使多模态的交流系统化和理论化。

公共交流中多种符号资源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意识到,意义不仅可以通过单纯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而且可以通过语言之外的多种符号资源 (静态和动态)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由此可见,符号不仅可以用来交流,而且可以用来表意。只有将这些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符号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意义构建。

随着交流的日益多模态化,人们对识读(literacy)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多元识读(multiliteracy)这个新的概念应运而生。多元识读的说法是新伦敦小组 (New London Group)会议讨论“识读教学未来”的结果。多元识读理论的焦点是“设计”。 Cope和Kalantzis(2000:20)认为,任何符号活动都被看做是一种设计,意义构建是一个主动和动态的过程。Kress(2000:156-158)认为,符号是意义建构者兴趣的表现,由此,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受到符号制造者兴趣的驱动。同时,新伦敦小组认为,元语言包含了六种设计:语言、视觉、听觉、姿态、空间意义以及将这五个意义结合起来的多模态意义模式。

多元识读能力强调的是灵活和可持续地对传统文本和新通讯技术进行使用,运用口语,印刷和多媒体。William(2005)认为,多元识读能力是指阅读和接触所有媒体和模态,并能由此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国内学者中,胡壮麟(2007)提出多元识读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识读,一个是技术识读。技术识读就是多模态识读。胡壮麟教授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培养外,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朱永生(2007)认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建议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写入教学大纲。由此,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2.多模态化教学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多元识读能力概念一经提出,便被积极引用到外语教学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多模态话语的运用是尤为关键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运用,教师渐渐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成了帮助学生辨别符号,构建意义的辅助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中构建意义,获得新知,培养他们的多元识读能力,教师应该学会建构自身的多模态话语,重视运用多模态化教学理念。

首先,在教学中协同使用各模态。外语教学的课件中基本运用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模态,这些模态的结合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的意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以语言模态的运用为主,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语言模态作为最主要的模态,它的使用也有较高的要求,应做到抑扬顿挫,发音准确,语速适中,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建立自身的语言特色,适当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性,从而增强课堂的交际性。

教师语言模态的使用对学生而言便是使用听觉模态来学习,但单一的语言模态很难让授课的效果达到最佳。因此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手势,动作,表情,空间移动等其他模态,对口头语言进行补充和协调,达到多个模态的相互协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去。由此,如果教师不仅通过文字,图片,音响等手段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通过自身的声音,手势和表情等来与学生积极交流和互动,那么自然能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有效引导模态使用科学化。教学中各种模态符号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学习的兴趣,但使用多模态话语只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也是不够的。将高级的多模态资源运用到级别较低的教学活动中去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顾曰国2007)。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恰当地在教学中进行模态的运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模态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有时模态使用过多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不到强化。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模态的使用,把握好多模态资源的运用——互动——接受的多层次的立体关系,是教师在多模态教学中必须思考与解决的要点之一。例如,在听力教学中,单一的音频流肯定无法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将声音,文字材料,动画等合理地运用,互为补充,协调统一,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其听说能力将会更大地提高。但是滥用多媒体技术,让它成为课堂的唯一主体,而舍弃其他,教师自身沦为多媒体的操作者,那对课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利的。正如顾曰国(2007)所说,多模态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多模态运用得当,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程的关键知识点上,学习效果也会大大增强。相反,如果多模态运用不得当,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被分散,干扰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课堂热闹有余而实质不足。

最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意义的构建被看成是一种设计,把现有的符号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要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解读文本,表达看法。批判性解读的过程就是自身意义构建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课堂中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探求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多模态话语和符号资源,转换成自己对知识,事物、情感等方面的接受与理解。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模态的相结合,学生在课内外的实践中,分析符号资源的同时,批判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建立自己的多模态话语,培养自身的多元识读能力。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人们话语中逐渐向多模态方向转化的倾向日益凸显,促进了多模态话语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的形成与发展。多模态话语的运用与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使信息传递、情感表达、事物描述等多方面变得更加自然、多元、准确。

多模态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导和被动接受的传统关系,而是教师与学生同时融入多模态化的氛围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自主思考融为一体的开放关系。外语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模态,将现有的多模态的形式科学地加以运用,如:将文本、声音、色彩、图像等模态结合起来,并积极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也必须转变观念,意识到多元识读能力的科学性,认识多元识读能力的对知识接受、掌握及运用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随着多模态话语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及推广,多模态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会更加科学与完善,多模态化教学的方法与理念,必将让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认同、接受、获益。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1-10.

[3]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3-12.

[4]韦琴红.视觉环境下地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5]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6]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7]Kress,G&Van Leeuwen.T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London:Amold,2001.

[8]Kress,G Multimodality in Cope,B & Kalantiz,M(eds.).Multiliteracies: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London:Routledge,2000.

[9]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Vol.66,No.1.

猜你喜欢

话语符号模态
学符号,比多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