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2013-08-15肖莉艳
肖莉艳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保定学院 外语系,河北 保定 071000)
由于中国正日益融入国际大潮,跨文化交际成为外事、商务、体育等诸多方面必然面临的现实,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被公认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英语阅读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在大学英语阅读中渗入文化知识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按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解文章以外,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剖析,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阅读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1.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生在母语阅读理解方面是经过训练的,他们来自处理母语材料的经验对于他们处理英文材料有所帮助,但是英语行文体现了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在文章构思等方面都与汉语习惯大相径庭。因此一般而言,阅读英语文章总要比阅读母语文章难。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具有较高的英语阅读能力。他们在努力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理解方面的问题。如果不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即使句子结构再清楚,没有任何生词,学生大脑中也不会形成逻辑,更不用说体会到联想意思。
对于许多中国学生而言,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无法理解许多英语习语的真正含义,因为这些习语的真正含义并不等同于单个词义的简单累积。大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准确高效的阅读理解取决于对文章词句逐一理解的能力。很多英语阅读课教师也把阅读课当成语言训练课,该做法带来的后果是,一些学生采取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能增进理解这一事实。无视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会妨碍读者掌握阅读篇章的真正内容,同时也歪曲了阅读材料通过语言符号表达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相关信息。尽管读者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但经常无法完全理解文章。问题并不在于他们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而在于他们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因此,阅读理解的关键之一是要弄懂篇章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2.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
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下面从联想意义、句子层面和成语典故三个方面说明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2.1 联想意义中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渊源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例如dragon这个词给西方人和中国人引起的心理反应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国古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物品上,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因而我们的语言里就有了“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一系列习语。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龙”却被看做是长翅膀,大多会喷火,穷凶极恶的怪兽,代表凶恶和残暴,在俗语中还被认为是“凶狠的人”。如果对一位英国朋友说:“I wish your son to be a dragon。”这位朋友一定不高兴。同一篇文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例如,《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 “Here Be Dragons”中的结尾段,“Fairy tales do not tell children the dragons exist.Children already know that dragons exist. Fairy tales tell children the dragons can be killed.”对于不了解西方龙文化的中国学生就很难理解,弄不清楚为什么童话故事要向孩子灌输作为吉祥象征的龙可以被杀死的观点。
2.2 句子层面的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不仅存在于丰富的词汇的层面上,而且存在于句子层面上,包括典故、习语和谚语。句子蕴涵的文化差异给外族人对句子的了解构成障碍。习语是文化的一部分,英语丰富的习语活跃在英语文化圈内,给中国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里有一篇课文选自博客,文章使用了大量的习语。例如,“She can talk the hind leg off a donkey.”句子中短语“to talk the hind leg off a donkey”中“talk”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本来不直接加宾语,很难理解,而知道这是习语的人就很容易理解此句,意思是她一直不停地说了很多以至于驴子的后腿都掉下来了,所以可以翻译为“只要她一开口,就能滔滔不绝。”又如,“The world was my oyster...”这个习语的意思对我来说,生活中充满着无限的机遇。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做任何事情(或许能在牡蛎中找到珍珠)。因而可以翻译为 “整个世界就是我的盘中餐。 ” 再如,“She taught me a particular brand of”nononsense”,“pull-your-socks-up”Britishness which I'm sure still carries me through many a sticky patch.”句子中习语“pull your socks up”此处的意思是“力图把工作做得更好,好好干活”。
2.3 成语典故中的文化背景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生态环境、民情风俗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负载着文化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来反映这些观念和事物,导致非母语学习者理解这些词时常常会遇到障碍。例如:《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仅仅就动物福利与权利意识的增长和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动物免受人类虐待这一主题来说,对于中国的学生就不易理解。而且,课文中还涉及了有关动物的成语典故和表达方式。例如“She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when she told everyone about Mum's party.”中的“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源自一个成语故事:旧时纽约州农民把猪放在袋子里卖,但因为猫不如猪值钱,有时不诚实的人会试图把猫装在袋子里当做猪卖,买的人如不打开看就会受骗上当,有时猫会从松开的袋子里钻出来露出真相从而毁掉买卖,所以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是指“无意中泄露真相”的意思。又如,“A little bird told me it's your birthday today! ”中的“A little bird told me”意思是我通过一个我不想告诉你的线索得到信息。这个习语的由来是鸟类很久以来就被认为和送信有关。再如,“My cousin i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 and nobody likes to talk about him.”中的“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意思是家族中最糟糕、最不受尊重、表现最差的成员,即家族中的败家子。因为基因突变的原因,哪怕是在一群白羊中偶尔也会生出黑羊来,但这并不是人们希望的,因为白羊的羊毛可以被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而黑羊的毛无法染色,所以这只黑羊会被当成怪物和麻烦。
3.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
3.1 阅读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指出阅读中的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阅读不仅仅是读者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更是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语言不仅传达文字内容,而且载着一定的社会信息,一个人使用语言的风格常常会流露出这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等各种信息。阅读中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及宗教信仰上面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及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则需要教师们仔细体会并分享给学生。阅读材料中的语言文字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而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仅需要精通英语语言本身,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文化障碍。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点一滴去积累。要在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的同时,逐步培养文化观念,不断总结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3.2阅读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学生共同搜集与主题有关的素材。如:讲食品与健康,阅读材料就会谈到外国快餐和餐桌文化;讲美国就会提到移民、种族歧视等,西方的风土人情和西方人的价值取向。词汇教学中,也要注重跨文化教育。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学生才能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的涵义,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真正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
3.3精心挑选广泛的阅读材料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就要教师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阅读材料。选材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才能引起学生共鸣,有效地促进阅读理解。同时,教师应更多地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面,积累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通过不断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来增强对文化信息的敏感度。
4.结语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是一个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结合的理解过程,它体现了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流。读者只有通过文字才能获取作者表达的信息,而英美文化知识又是影响阅读中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王佐良曾说:“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1]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刘君涛.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