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养成,贵在得法
2013-08-15林丽婷
林丽婷
(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晋江 362200)
无论是谁,只要学习语言,都注定绕不开“语感”这个概念。但对于它的具体含义,我相信不少人要么支支吾吾、语焉不详,要么仅仅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上。现在就让我们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吧。
顾名思义,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后天习得的一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若再进一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语感作为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纯属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郭沫若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者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具备语感,便拥有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既能很快地理解语言的表达意思,又能很快地领会言外之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语感是一种顿悟,它和悟性、灵性紧密相连。如果语感得到培养,悟性和灵性也就自然生在其中了;要是语感能力增强了,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我们把语感素养视为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的主题目标便在于培养学生清晰、深刻、敏捷的语感品质。
语感训练的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叶圣陶老先生很重视语感训练。他说:“一个人即使不去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感积累,训练语感”,在“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各阶段又将此目标具体化。语感训练既然如此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养成,离不开以下的四条基本途径。
一、在朗读中触发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训练方式,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音的活动,表现形式是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调动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能强化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尤其是表情朗读能突出语文图案,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语言实践能力能加强语感。
叶圣陶先生讲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建立在对语言形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它具有直觉性的犄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纯粹写景,教师不用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深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的。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与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二者异曲同工,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烦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讲解,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主张:“叙事的文最好是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对于语言精美、感情强烈、内容丰富的课文或文段,我通常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讲授,在讲授此课时,我先范读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指定平时朗读比较好的两个同学范读;再然后男女生交错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结合写作指导,对课文内容适当点拨。朗读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心怀感激,乐于学习,仅一节课,学生既掌握了诗的内容,又体味到诗的思想感情,课文也很快地背出来了。文章是情感的载体,学生通过熟读学习语言的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魅力,在读中入景、生情、明理,培养了鉴赏力、表达力,并能深入领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性。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诸多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运用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课本的很多篇目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研读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要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关键“唯在启发导引”。而平时学生读书易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毛病,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书时抓住关键词语、咬文嚼字,培养细读精思的良好习惯。同时,理解词语,不仅是为了明其义,而且要认识到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要理解作品的内在词义。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反复钻研、揣摩体会语言的真本领。
例如,鲁迅的小说名篇《祝福》写祥林嫂在捐了门槛后,四婶还不让她拿祭祖的酒杯和筷子,文中用了“炮烙”、“失神”、“胆怯”、“惴惴”、“木偶人”等一连串的词语描写了她的神态和心理变化。在课堂上,我启发学生注意这几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无限痛苦,使学生对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束缚的祥林嫂这个形象的悲惨遭遇能更深入理解。
又如同是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一文写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动作分别是“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排”、“摸”两个动词,前者体现孔乙己自欺欺人,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后者体现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生活穷困潦倒。这两个动词语画出孔乙己自欺欺人、迂腐顽固的性格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紧扣词语进行语感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文言文历来是语文学科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它更强调感性知识的积累。积累是培养语感不可或缺的过程。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学会语文。因此,我们应该丰富文言文的各种材料。总之,抓住阅读方能拓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敏锐感觉。
三、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研读文学作品,不仅要明白其字面意义,更要抓住其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样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在语文课改的过程中,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方法,很有道理,颇具实践意义。要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很大方面依赖于情境陶冶法的采用。采用此法的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产生语感体验,激发语言情感,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提高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反馈能力,也就是语感能力。
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特定的语意。在语境里,语义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而成的饱含情感的立体多维空间。要品味一下什么叫情境意义,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伸展思维触角,把某一词语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形象中去作综合考察。
如讲授《故乡》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仔细揣摩第一段中的“横”字,体会这本是极平常的“横”字的不平常之处。提问学生对“横”字的理解,它用来写萧索的荒村,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学生说给人一种零零落落、很乱、不整齐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体会,这样使学生深入体会到“横”字的妙处,与下面描写的环境的内容联系起来,它活画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描绘出故乡毫无生气、杂乱零落的氛围,渲染了悲凉的情调,暗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它未能改变穷苦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这一事实。该段景物的描写,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见,只有积极创设语感情境,才能让学生积极领悟,学会分析、揣摩,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形成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而久之,诗文中所蕴涵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让学生的语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四、在写作中升华语感
语感强的人,写作能力必然不弱;写作能力高的人,语感定然颇为敏锐,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大家普遍有个共识:语感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经常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至于具体方式,既可以写日记,也可以写片段。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练笔的过程中,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地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这样一来,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笔,都多次修改,语感就会加强一步。长此以往,何愁语感之不强?当然,不动脑筋,无自我要求,一味瞎写,是培养不出语感的,反而会让那些本身固有的老毛病再三反复,恶性循环,积习难改,那就有害无益了。
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它既包含对语言文字丰富、正确的理解能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它的形成途径不胜枚举。比如,抓住听说训练同样可以培养语感。另外还有比较训练法、参与活动法、随机学习法,等等,它们都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命脉,语感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的语文素质,增强人对人生的洞察力。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和积极的教育。因而,语感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应该成为我们共同努力加以探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