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语言教育:原因、内容、目标及实施
2013-08-15付继华
付继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广东 佛山 528000)
语言教育,广义指所有的语言学科教育,本文主要讨论英语和汉语语言教育。专家们[1-5]认为“语言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人文教育”[6],因此语言教育应是人文观照下的语言教育,意即在语言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和实施人文教育,以期与科学教育形成一个和谐整体。因为它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养,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因而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培养人文精神,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重任。
一、问题的提出
1.科学教育解决“如何做”或“会不会做”的问题,而人文教育则要解决“做什么”、“可不可以做”和“该不该做”等问题,简论之,科学教育在于教会如何做事,而人文教育在于教会如何做人。人文教育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而科学教育则帮助人们把已决定要做的事情做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更是统一的,理应共同负责完成人的教育和培养。但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科学教育在很长时间内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与此同时人文教育被削弱,进而使得人性缺失、教育错位严重化,多“体现为情感的枯竭,批判性思考的缺失,创造力、想象力的萎缩,人文精神的低落,‘异化’现象的日趋严重,价值体系的混杂”。[7]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哲学家主张让科学回归人文,教育学家主张重视人文教育。语言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科学成分原本就少于人文成分,因此理应包括并重视人文教育。
2.语言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语言教育自然也涉及这些学科的内容。它除了各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还承担着传承人文思想、培养人文精神等任务,因此语言教育也应包含人文教育。
3.语言专业的学生和非语言专业的学生,在长期的语言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掌握了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基础知识,发展了听、说、读、写等技能,形成了语言能力,就把语言学好了或基本完成了语言学习的任务。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语言本身是语言学习的一大目标,但不是唯一的任务,还应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教师的角度看,“教书”还应“育人”,而且素质教育要求“育人”重于“教书”,即教书是为了育人,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二、语言教育中的人文内容
人文观照下的语言教育有着极丰富的内容。从人文素质角度看,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首先,语言教育要传授给学生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领域)的基本知识,使之掌握诸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等知识[8],因为人文知识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其次,语言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人文思想,即理解“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8]。再次,语言教育还应帮助学生掌握人文方法,包括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使之“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8]最后,语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行事以人文精神为尺度。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包含三个关键词:人、价值和关系。“人文精神是人性——对于人类的爱,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9]孟建伟[10]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入手,把国内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划分为三类:一是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是广义、宏观、主体生命层面、最高层面的人文精神。二是以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人格完整等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是狭义、微观、综合人文学科层面的人文精神。三是以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中的某一特定学科或某一特定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文学修养、哲学修养、道德修养、艺术修养或别的某种特定的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修养”,是更狭义、更微观、单一学科层面的人文精神。
因此,因所涉及学科和内容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人文内容也是多样的,且具有层次性。
三、语言教育的人文目标
就如前文所论,语言教育首先是一种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又是不言自明的,因此语言教育也就具有人文性。语言教育的人文性“在于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知情意行”[10],也就是,要培养“人之为人、人所特有的文化素质”,使学生“扬弃贪婪、自私、懒惰、专制、狡诈、嫉妒”等动物属性,“成为有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的人”[10],以实现以下目标:(1)“思想自由”[10]。 “自由被他们(希腊—欧洲人)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11],因为只要人自由了,就有自由的思想,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能有不断地创新和发现;(2)“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自由。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发挥人的激情、热情、意志力的力量,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3)终极人文关怀。“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以教育为手段,追求智慧、美、真理、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人类的爱的终极关怀,促成人类整体与个体全面、自由地发展”。[11]
语言教育的人文目标就是在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人格,符合社会、家庭、职业的伦理道德,高尚的情操,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超前的环保、忧患、国家、民族等现代意识;(2)职业素质,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获取的能力,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等;(3)人文素质,即上文提到的素质;(4)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身体的适应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和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竞争意识,承受压力,接受新生事物,能够面对失败)。
四、语言教育的人文实施
语言教育要“以人为本”,即语言教育要主张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主张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3],把人文精神作为语言教育的指导思想,把人文教育作为教学重心,把人文关怀真正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关怀人的成长、发展、个性、需要和价值,以期培养出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既有个人理想、追求和信念,又有社会理想、追求和信念、对个人、社会和世界有用的人才。[14]语言教育的人文实施体现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三阶段,其中课前阶段主要指教材和教辅材料的选择,课堂教学阶段包括备课、授课和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课后阶段主要指测试评估。
1.教材选择的标准有两条:一是人文性,要求选择人文内容丰富或达到要求的教材,体现在文本(课文)和练习,以期传递人文精神;二是恰当性,要求所选教材适用于这一特定年龄群的学生。当然,不能因强调教材的人文性而偏废科学性。如果有这样的教材,选用即可,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这样的语言教材就似乎很难找到,因此我们就很有可能选用了未能满足人文教育要求的教材,这时教师应准备一些与课本和学生相适应的辅助材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语言教育的主战场,其原则为突出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包括教学要以人为本,语言教学的文化性,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备课,二是备“人”。前者主要是指对课文内容的准备,后者是指对教学对象的了解,使教授的方法方式适合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或教辅材料,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要深挖其人文内容,并将其与科学内容融合为一体,同时设置的教学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尤指人文内容,以及方式方法都应与学生的当时当地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相适应,以期更好地达到本单元或本课的科学教学和人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里进行的各个环节。一般地讲,主要涉及(1)课前热身活动,可以问答或讨论的方式进行,(2)课文内容学习,主要包括单词和课文学习,(3)课文练习和课堂讨论。在这一阶段中,教学的主要原则是要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课本中的人文因素,进而将此扩展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体会自己身边的人文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地将人文学习内容用于实际。(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人文精神的机会,以“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一切以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13]首先,教师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我。其次,教师要宽容、关爱学生,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要善意地引导纠正。再次,教师要鼓励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比较、发现、质疑、批判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欣赏文本所表现出的真善美。最后,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拥有自由、愉悦、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给他们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因此通常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具体可有课堂问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之间的问答等,小组课堂或课前讨论,以及小组课堂陈述,教师或学生多媒体课件讲授。课后巩固主要指课文内容学习的延伸和检查,包括课堂讨论和练习。这种课堂讨论有别于课文内容学习前或过程中的讨论,起着进一步明确加深巩固课文学习中形成的正确人文价值观念和知识,所以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意见,以使他们明辨是非。设计练习,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往往能确定前面所强调的价值观念,所以教师要认真地把关。
3.在所进行的单元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把人文精神作为测试的指导思想,与科学精神一道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当然也应该把人文内容作为测试的内容之一,以检测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之与科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内容体系。
五、结语
如果语言教育达到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然、环境、社会、他人和自己的最终目的,语言教育也就完成了人文教育的任务。一个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失败的人应该和别人真诚相处。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社会就一定能够和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也能够避免或减少到最低程度。
[1]Muskowitz,Gertrude.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a Sourcebook on Humanistic Techniques[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8.
[2]Muskowitz,Gertrude.“Enhancing Personal Development:Humanistic Activities at Work”in Jane Arnold(eds.)Affect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Richards,J.C.and Rodgers,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Stevick,Earl.Humanism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李世之.对外汉语教育的本质与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23-27.
[6]杨俐.新时期华文教育功能[J].http://www.chinaqw.com/news/2006/0412/68/24029.shtml.
[7]王自南.两翼齐飞,相得益彰[J].http://www.ahip.cn/jichu/rwsz/jmh.htm/2005/0608.
[8]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7-119.
[9]许苏民.人性、人道主义与人文精神[A].侯样祥.我的人文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21.
[10]孟建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A].侯祥祥.我的人文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2-123.
[11]阎亚林、郭捷.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9-11.
[12]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
[13]刘宝存.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J].学术界,2005(1):50-63.
[14]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分析[J].教育研究,200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