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的原因及对策
2013-08-15娜吴湘锋李
陈 娜吴湘锋李 佳
(1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050091;2石家庄铁道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43)
一、引言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行动的指南,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个人和集体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发挥学生主体性,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青年大学生是备受社会瞩目的青年群体,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的后备力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道路的推动者。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当今存在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主流方向的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从培养适合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和加强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多个方面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育内容的完善
1.坚持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即德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有一句话在教育界广为流传:有德有才是合格品,有德无才是残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我国高等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我国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重视德育教育。
2.强化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集体主义之所以称之为集体主义就是一切要以集体为出发点,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是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中对社会主义成员的最为基础的一个道德要求。”[2]市场经济中诸多法则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部分大学生以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而这种人格追求又割裂了自身和社会价值目标的联系,集体主义精神的薄弱表现如下:(1)注重实际、轻理想的短期现实主义价值目标的自我定位;(2)注重自我、轻他人,将自我利益得失的程度当成衡量一切的依据和标准;(3)不愿意将为同学服务、承担社会工作和参加集体活动作为自我行为方式的选择;(4)在人际交往上带有明显的利用、互惠等功利主义色彩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对大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成为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的优秀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3.突出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大学生安身立命必须具备的品质,诚信是衡量大学生品行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诚信是我国公民的立身之道、修业之本和立政之基,也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规范作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石,诚信是人们相互合作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诚信已经成为社会良好运行的基本准则和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于诚信的教育应成为大学德育的必备内容,大学生自我诚信素质的积淀,是他们立足社会,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和快速发展,很多诚信缺失现象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造成目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进行诸如考试作弊、骗取助学贷款、求职履历“掺水”等不诚信活动,年轻人尤其是充当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4.重视艰苦奋斗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国青年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和环境之中,艰苦奋斗精神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涵都是相同的。它是一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凝聚党心民心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中,奢侈浪费、摆阔气、贪图一己享乐已成为一种“时尚”,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对所有在校大学生也必须加强艰苦奋斗教育,要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渗透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之中,并贯穿于人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个人发展才有希望,整个国家未来才有希望,整个民族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教育方式的创新
1.充分利用“两课”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为 “两课”,现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端复合人才的基础。
(1)“两课”可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科学世界观
“两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以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因为“两课”传授的重要理论本身就是先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物。“两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自然界和社会,抛弃诸如“上帝”、“天堂”等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抵制邪教组织的反动言论;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以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的价值观。
(2)“两课”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两课”传授的理论既是真理体系、科学价值观体系,又是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开展和加强“两课”教学为学生带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有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另一方面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两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深入、细致地揭示相关内容中所蕴涵的方法论意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掌握抽象到具体、透过现象看本质、阶层阶级、矛盾、质量互变、辩证否定、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分析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本质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它包括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应充分与学生互动,还应在业余时间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加入到优秀教师课题研究小组并亲自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增加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检索文献、立题、设计方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各高校的性质和专业的不同,应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技能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王凤艳曾报道:“在实践中,人们会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此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联想也会更加丰富,记忆力会大大增强。”[5]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有利于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来临,社会呼唤高质量教育及其人才的持续发展。然而,纵观周围,无论是政府还是大众都在大力投资教育,但很多教育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觉得在目前的教育中最需利用的两大资源如下:
(1)突出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汇聚古今中外优秀的丰富的知识,大学生在这里可尽情畅游知识的海洋,克服单一集中的教育方式所固有的种种弊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爱好自由选择要获取的知识,进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祝少辉等人曾报道:“目前,全国大学图书馆文献的总馆藏量占全国图书馆文献总藏量的一半以上。”[3]经过长期的积累各高校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在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培养了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教育自我、完善自我。
(2)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气质、能力、兴趣、性格上的特征。”[4]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学习、就业等各方面都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一些大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所面临的困难而出现心理问题,这将可能使他们产生不安、封闭、抑郁、自卑、苦闷的情绪,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及交往。
四、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
从大学生学习、成长、成才的发展过程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往往与提高学生各种综合能力密切联系,而这些能力主要有:自学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适应能力。[5-6]
1.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校园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学习上要求自觉、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生活上要自理。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明显的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成为将来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除了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还应该熟悉大学的学习特点、掌握大学的教学规律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以及在没有指导下学会自学变得非常重要。
(1)重视学习方法
无论什么事,成功总是有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当今知识更新加速的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的激增,凭“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方式进行学习,不讲究学习方法,不重视学习效率,显然是无法适应的。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与中学有很不相同,大学是专业学习的开始,也是独立思维的开始。因此,在大学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主要环节是:预习、听课、复习、总结、记笔记、做作业、考试等,最重要的在失败中善于总结,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
(2)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计划
学习好单凭勤奋和刻苦精神远远不够,只有掌握学习规律,制订出学习的规划和计划,有计划地逐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达到或者超过目标。只有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根据总目标的要求,从战略角度制订出基本规划,这种规划要遵照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断总结、适当调整的原则。
2.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领域竞争非常激烈。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父母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实现的欲望强烈,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由此引发的心理方面冲突不断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实现。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之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正确面对现实同时又能超越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各方面健康地发展。[7]
3.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等资源的聚集地,在高校中开展实践教育,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实践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指人类实践特性在教育上的反映,它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内容并变换形式;其秉承教育家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是培养适应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持理论联系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现今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和加速国家发展背景下,当代的实践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教育,需要受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不断冲击,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避免形式主义,依据各学科特点进行教学以求取得实效,应该按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各个学科和各个层次的实践教育,强化其应用知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塑造其造福社会的精神和品质。[8]
4.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重要基石,因此大学生要在自己的大学生活当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主要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培养自我适应能力:
(1)适应大学新的学习方式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学习和生活都将面临巨大的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学校将以对成人的要求,来教导学生,管理学生。大学生要对大学学习做好规划,应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转为现在的主动学习知识,应认识到大学校园主要是为自己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课堂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修养,为未来打下基础,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2)适应周围新的环境
大学生应从主观上采取积极态度,遵守已有的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规范,在遵守规范的同时,又要体现自己独特的健康的个性,在处理环境和自身之间的矛盾时,要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地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在与同学交往中学会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学会沟通和协调,完善自我,善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的方案。
五、结语
虽然当前不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但主流是好的。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同的社会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1]瞿云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305-306.
[2]林德浩.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考量[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1):41-43.
[3]祝少辉,王晓文.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推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21):85-86.
[4]蒋晓雷.现代科技视阈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J].前沿,2010,(8):189-191.
[5]黄金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1-73,79.
[6]贺正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21-22.
[7]辛如彬.论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165-168,176.
[8]陈宣.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J].科技文汇,2011,(9):2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