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研究

2013-08-15徐文华

文教资料 2013年1期
关键词:危机图书馆服务

徐文华

(西安交通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49)

图书馆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高校内外环境的转变中,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就目前的情形来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服务体制的转型、基础建设、资源多元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纵观危机的现实表现,图书馆出现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基础业务服务不到位、文献资源不足等因素,都是危机的导火索。所以,切实做好业务工作,夯实服务基础,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建立服务价值机制,并落实管理工作和资金投放力度,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高校图书馆危机形成的因素

1.1 高等教育改革下的办学体制转型引发了高校图书馆危机。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多元化的改革元素引发了传统图书馆的危机因素。传统形态下的图书馆满足于年度任务的完成,日常工作拘囿于简单的书刊借阅工作,关于深层次的服务工作缺乏系统性,诸如二次文献开发缺乏实质性的工作面向,服务体系的与需求存在偏差。高校图书馆扮演着“官办”图书馆的身份,工作效率较低,且业务能力弱、服务态度差,是危机因素诱发的重要根源。目前,高校在办学体制的改革中,传统的工作模式、方式与人本化管理机制形成鲜明的矛盾,以至于图书馆的服务系统呈现出“四不像”的问题。

1.2 网络信息时代下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加剧了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危机。

信息化是时代的主体,一方面DVD、计算机的新媒体不断涌现,读者对新媒体的依赖性明显大于图书馆纸质文献的服务面向。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丰富了师生的信息渠道,便捷了信息获取。例如统计数据在网络上就可获取,而且查找简单方便、内容更加翔实,这些就导致了图书馆由“赖以依存”的一面,转化为“为生存而战”的境地。

1.3 高等教育日益扩大化的情形下图书馆暴露出显著的资源危机。

图书馆作为现代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在资金扶持与地位上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年度的藏书量、新购书量等业务指标方面无法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以至于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尴尬服务境地。同时,本科、研究生的招收幅度增大,而相关经费的投放幅度的增加却远小于前者。面对双向需求的导向发展,资源危机问题显得越发突出。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足、阅览座位吃紧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高校短期内急需解决的。

1.4 知识贬值思想在高校“泛滥”,影响了读书活动的正常秩序。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比较低,这不仅是服务质量、馆藏质量的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知识贬值思想影响了师生正常的读书秩序。“经商热”、“兼职狂”等的浪潮在校园泛滥,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不多。于是,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较低,高校图书馆正处于“低谷”的发展阶段,与教育危机、精神“滑坡”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高校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无法支撑图书馆走出低谷的。

2.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现实表现

2.1 财政与资源危机。

目前,各高校在图书馆经费的投放比重不足5%,图书馆的购书量逐年减少。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障能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主要价值所在。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受到夹击,如果图书馆无法体现在文献检索、加工、收集等领域的优势,以及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就有可能失去根本所在,无法对读者形成吸引力。面对多元化的竞争元素,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极有可能被其他新生元素所替代,资源危机衍生为生存危机。

2.2 社会与形象危机。

社会对于图书馆的利用率,不仅反映了其社会服务价值,而且是衡量了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利用能力的尺度。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撑,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公众对图书馆的服务面向,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缺乏认识。就目前形势而言,高校图书馆的形象危机主要为:图书馆的开放指向于特定的或有条件的群体,图书馆的开放程度低;图书馆的实际藏书利用率低,严重影响其社会价值;图书馆的业务体系不完善,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内涵,给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埋下了形象危机。

2.3 管理与服务危机。

管理危机的内容广泛,主要是指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理念陈旧,部门职权不明确,基于管理策略的失误导致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危机。陈旧的管理形态,使其发展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到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服务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图书馆的服务与读者的需求存在偏差,极易导致读者的流失。诸如,服务态度不好、图书编目工作过于粗糙等,都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读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图书馆在采购方面,新书的上架率低、图书的面向性不强,师生在图书馆难以获得需要的信息。就是说,图书馆不能全面地服务于读者,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服务危机。

2.4 人才与心理危机。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人员配置不合理,不具备条件的人员调入图书馆岗位。其实,图书馆强调服务性和学术性的地方,而实际的境地却是相反的,图书馆成了缓解就业压力、家属安置的处理站。于是,骨干人才流失,图书馆人员队伍素质下降,学术水平下降。同时,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感,尤其是敬业精神的淡化,体现出一种心理危机,这势必导致高校图书馆的事业危机。

3.强化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若干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势头依旧,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分,在发展的进程中“危机四伏”,正面临的服务危机、形象危机究其原因是图书馆基础业务建设不受重视,服务体系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机制导向,图书馆的“采”、“编”、“藏”、“阅”的基础业务工作落实不到位;人才危机、资源危机究其原因是图书馆的建设力度缺乏,管理机制缺乏创新,造成图书馆的发展遇到瓶颈,社会价值地位无法彰显。据此,审视图书馆危机的现实表现,要立足于基础业务的建设,化解日益突出的社会、服务危机;与高校改革相同步,强化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3.1 加强基础业务建设,做好“采”、“编”、“藏”、“阅”工作。

服务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所在,目前存在的形象、服务危机暴露出图书馆在基础业务建设上的短板。所以,要“以人为本”构建服务体系,做到“读者所需,需有索取”的服务局面。在采编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编目工作的质量,而且要强化图书采购的科学性,在追求购书量的同时强化购书的质量。高校要针对办学层次、专业建设需求,有针对性、有需求地进行购书活动,以支持高校的改革建设,吸引师生对图书馆的关注;藏书最能体现图书馆的文化内涵,是体现图书馆学术氛围的重要元素。要做好文献复选工作,对已入选的文献进行再选择,不仅确保了藏书质量,而且节省了藏书空间,保持了图书馆的整体时效性,以更好地服务于读者;高校图书馆在“阅”方面的建设,关键在于网络的建设,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是图书馆适应时代需求的重要表现,要切实做好并不断完善。充分做好基础业务的工作是图书馆不断强化服务质量,塑造社会形象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2 做好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工作,强化服务建设。

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基础。信息建设既要确保师生教学与学习的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好研究级的用户的需求。这就强调了高校图书馆需要储备大量的文献资源。所以,高校图书馆出现的资源危机,需要图书馆积极实施多馆联合机制,实现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以更好地满足于不同的阅读群体,增强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

3.3 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实现“人本化”管理。

3.3.1 人才与心理危机的出现,暴露出图书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实施“人才强馆”战略不仅是高校建设需求,而且是图书馆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在人员配置上应该大胆任用优秀的青年骨干,活跃图书馆的学术氛围,转变现有的心理危机。

3.3.2 图书馆在形象、服务等层面的危机,原因在于服务体系的缺失,而根源是管理力度缺失,对日常的编目、采购等环节的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以至于图书馆的基础业务不实。这说明了管理工作的面向应该是多元化的,需要切实做好基础工作的管理。

3.4 强化软实力建设,构建和谐的图书馆发展势头。

一方面,复杂的社会环境,强调了图书馆应该夯实自己的软实力建设,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面对新媒体的出现,图书馆应该拓展深层次的服务工作,诸如二次文献开发;强化硬件、软件层面的构建,切实发挥图书馆在文献检索、收集、加工等方面的优势,且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和阅览座位,做好基础条件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从本质上解决资源层面的危机。资金的投放要基于实际的需求,做到“急发展所需,利读者之益”,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危机是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元素,高校图书馆如何在转型期攻克“四方危机”,是实现其社会服务价值的关键所在。图书馆应该适应时代需求,审视复杂多变的社会元素,整合自身的短板,借鉴新媒体的优点,全面地发展。

[1] 徐晓琳.从图书馆危机事件看图书馆危机管理[J].图书馆与信息服务,2006(11).

[2] 吴碧霞.论图书馆服务危机的成因与改进途径[J].科技信息,2010(22).

[3] 郭利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危机和对策[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01).

[4] 曾晶晶.爱尔兰图书馆危机管理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危机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停电“危机”
飞跃图书馆
“危机”中的自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