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兴衰,谁的责任

2013-08-15刘静波

未来教育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立场逻辑目标

刘静波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在培训中,我曾问教师们:面对教育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绝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体制问题,我们无能为力。”“都是体制惹的祸。”我进一步追问:“都是体制的问题吗?难道我们没有责任?”教师们开始群情激愤:“学生因为在考试时说了‘不该讲’的真话而上不了大学,谁的责任?”“学生走上岗位,不懂得看领导脸色、听领导的话,事业吃了大亏,谁的责任?”“考试题目大多需要死记硬背,我们不这样教行吗?”

一直以来,教师被定位为无需创造和冒险的安逸职业,重传承而轻创新,因此教师很容易形成传承式思维方式。循规蹈矩、随大流、不想做出头鸟便是传承式思维的显著特点。创造力和冒险精神成为教师最稀缺的品质,创造了第56 号教室奇迹的雷夫也不得不感叹:“追随我脚步的人非常非常少。”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学生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因此,很多教师都习惯了归罪于外的外推式思维方式,极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检视自己的责任。谈及中国教育问题,老师们牢骚满腹,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改变不了体制,最好改变自己。

受中国人非黑即白的革命式思维的影响,教师们在看问题时有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化的倾向,要么对,要么错,要么行,要么不行,解决问题时缺少“中”与“和”的融通思维,缺少还有“第三种办法”的变通思维。

思维方式对教师的影响固然不可小觑,但如果教师思考问题的立场出了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立场问题其实就是价值观问题,教师思考教育问题有两个立场,为自己还是为学生,不同的立场决定着不同的教育品质。

我曾发现一位要好的教师朋友,放学后经常留下个别学生补课,我好奇地问她:“什么原因让你这样坚持给学生补课?真有爱心和耐心!”她的回答却让我很意外:“你以为我想这样吗?因为我们学校有了新规定,班级成绩进不了前三名,教师要在全校大会上反思。”她做事的出发点,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这类教师思考问题的逻辑是这样的:为了自己,学生就必须考好;学生要考好,就必须教好。什么是教好呢?就是要考什么,我们就全力以赴教什么。我们把这种思考问题的逻辑称之为现实主义的逻辑。现实主义的教育逻辑就是完全以评价为导向,“考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成了教师依次思考的三个问题,“考什么”是指向标,“教什么”不言自明,“怎么教”就成了评课研课磨课的中心话题。现实主义逻辑就是为考试而教、为评价而教、为自己不挨骂而教。

另一种逻辑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从着眼学生未来的角度思考现在的教育,审视“为什么教”,我称之为理想主义的逻辑。理想主义的逻辑把“为什么教”又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教师使命感。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如一节的教学目标,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一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指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使命感就是教师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教师,怎样的人。

理想主义的逻辑是这样认识教育的,“怎么教”受制于“教什么”;“教什么”受制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比如培养一个运动健将与培养一个喜欢体育的人,教学目标是不一样;“教育目的”由什么决定的呢?是外在要求决定的吗?不是,是由“教师使命感”决定的。因此,现实主义逻辑的教师本身没有什么错,问题在于现实出了错。中国的教育是现实出了很多问题,是大环境的问题,需要不断改革体制机制,甚至要不断改良文化土壤。以这种方法改变大环境,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第二种方法就是改变小环境。任何有作为的教育局长或者有担当的校长,都可以改变小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宜于成长的教育环境。

第三种方法就是教师改变自己。我们认识到问题,就要有勇气做出改变。教师换个立场,站在学生这一边,就可能是一个教育家型的教师。

我所讨论的高质量学习,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立足教师的视域,在教师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来讨论如何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学习。

猜你喜欢

立场逻辑目标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