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规范管理的文化超越

2013-08-15陈晓冰

未来教育家 2013年2期
关键词:共性顶层校园文化

陈晓冰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不久前,我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发展策划会。校长希望与会者贡献智慧,帮助学校建构一套彰显文化个性的发展方案,籍此提升办学品质,将学校推向优质。

这次“头脑风暴”让人感到振奋和欣慰。说它让人振奋,是因为学校认识到了积极的校园文化蕴含着巨大且绵长的驱动力。学校组织这样的策划会,就是想借助外智来建构或优选学校的文化发展策略,校长的使命感可见一斑。说它让人欣慰,是因为这次座谈会最后并没有给学校提供一套已然成型的实施方案。与会者只是对学校的文化建构陈述观点,尤其是对学校的文化个性进行剖析,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认识,更促使学校在实施文化兴校战略过程中,进一步系统深入地思考。这种看似没有结论的研讨,恰恰是开放的,饱含着期待与创新的可能性。

那么,那些具有个性特质的校园文化又有哪些可供品鉴的内涵品质呢?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二。

个性,是共性之树上的“鲜亮”果实。学校的文化个性不是一美遮百丑的装饰,而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最吸引眼球的往往是文化个性。但是,如果我们将欣赏的目光移向这些个性的“墙基”时,会惊奇地发现这类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曾有过惊人的相似——他们都经历过长时间的管理规范期。即便有些学校走的是先树文化旗帜,再同步提升管理的速成路线,它首先要补的依然是规范管理这一课。

规范管理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础与共性,它为学校积累了健康、积极的“正能量”。为了修炼出这种秀外慧中的气质,学校首先要沉下心去规范各项教育教学的行为。就像一个具有积极个性气质的人,他首先应该是道德的、健康的。一所具备某种文化品质的学校,它的管理首先是规范的。学校的文化建设都绕不开规范管理这座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道路上,首先要想的,不是如何让学校具有吸引人的个性色彩,而是做好规范管理这篇共性的大文章。

个性,是顶层设计与行动积累的“产儿”。学校建构校园文化,离不开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能够明晰学校的发展“愿景”,给师生以形象的成长蓝图,构筑鲜明的文化标识。顶层设计往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提炼文化概念,这是形而上的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二是梳理行动指南,这是形而下的引导与坚持的过程。将顶层设计的思路落地的过程,不是压模塑形的过程,而是像纳米技术一样,一点点地叠加、一点点地渗透、一点点地“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对物质文化,如教学设施、生活资料进行改造;需要对制度文化,如校纪、校规、制度、公约以及习俗进行渗透;需要对行为文化,如师生的行为方式、业余生活进行引导;需要对精神文化,如办学理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进行普及。

个性这个“产儿”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行动积累得越丰厚,生命体征就越稳定,身体也就越结实。

个性,是规范管理基础上的文化超越。个性的魅力在于跳出了共性的制约,拥有了自己的血统,施展着自选的动作。也就是说,学校已经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某种超越。这种超越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旨在彰显学校个性的价值追求,其内涵是多维的,形态是多样的。其中,对自身的审视与突破不失为一种超越之法。就历史老校来说,传承文脉,融入时代,“做足”历史是一种超越。就年轻学校来说,立足自身,夯实规范,扬长一枝也是一种超越。对于一个区域来讲,与其他学校合理避让,与兄弟学校错位互补,人无我有,这是一种超越。

超越需要理性来选择。这种文化行为需要与校情、师情、生情,甚至与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吻合。只有接地气儿的文化选择才有生长并茁壮的可能性。超越还需要热情的参与。只有热情不减的教育情怀,才能让我们在艰难的办学过程中坚持并坚守。有人讲,学校文化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滋养着师生的成长,提升着学校的形象。”我倒更想把它比作一棵大树,在校园这片土壤里把根扎得越深,越适合这所学校,越适合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它的枝叶就会越繁茂,也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文化个性的标志性符号。

猜你喜欢

共性顶层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